《沉默的荣耀》制作播出,释放了什么信号?

最近,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爆火,收视率连创新高。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反映台湾地区隐蔽战线斗争主题的影视作品,《沉默的荣耀》再现了1949年至1950年间,以吴石将军为核心的我党在台情报人员,为了祖国统一大业,与敌斗争壮烈牺牲的真实历史。

电视剧爆火的背后,是主创团队对市场与观众需求的准确把握,更重要的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所引发的强烈共鸣。

《沉默的荣耀》制作播出,释放了什么信号?
图为《沉默的荣耀》剧照

《沉默的荣耀》制作播出,释放了什么信号?
图为真实历史中的“东海情报小组”

一部热剧,风靡两岸。

《沉默的荣耀》在央视八套播出后,首日实时收视率即突破3%,后续更达到超4%的收视率峰值,创下近三年来央视八套黄金档剧集的开局收视新高。同时,该剧在台湾地区也受到广泛关注,引发舆论热议。

谍战剧中的“首部”。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聚焦隐蔽战线斗争的影视作品相继问世,无数无名英雄舍身入局、大隐于市的事迹,也逐渐为更多人所知。

但过往剧目大多聚焦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大陆地区的谍战史实。

《沉默的荣耀》则以新中国成立前后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后,随国军赴台的我党情报人员,在台湾地区开展情报工作的史实,让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重新走进公众视野。

创作团队也表示,剧本历经数年打磨、12轮史实校验,连布景服化都力求贴合当年台湾地区真实场景。因此,该剧堪称一部“用影像书写的红色档案”。

《沉默的荣耀》制作播出,释放了什么信号?

真名真人真事。

长期以来,由于隐蔽战线工作的特殊性,许多为新中国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献出生命的地下工作者长期隐姓埋名。

此次《沉默的荣耀》大量取材于国家安全部门解密档案、情报战线烈士后人回忆,打破了过往同类题材对历史人物的模糊化处理,光明正大地将中国共产党情报人员的奉献与牺牲搬上荧幕。

剧中九成以上角色均为有据可查、真名实姓的历史人物,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环境等也都力求真实。

主角吴石,是中共在国民党内部级别最高的潜伏者,代号“密使一号”。

1949年8月,吴石原本准备在福州迎接解放,却突然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次长”。

为了祖国统一大业,吴石等人毅然赴台,在台湾与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人组成“东海情报小组”,获取了金门岛兵力变化、西南战役国军调动、舟山群岛防御图等关键情报,为解放战争后期一系列关键战役提供了决定性支持。

然而,1950年,因叛徒蔡孝乾出卖,整个地下组织遭毁灭性打击,1800余人被捕,1100多人被处决。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人壮烈牺牲。

《沉默的荣耀》制作播出,释放了什么信号?

海峡两岸同追一剧。

伴随着《沉默的荣耀》在大陆热播,这部剧迅速突破地理空间限制,借助视频网站、短视频剪辑、社交平台,成功走进台湾民众视野。

无数台湾观众纷纷通过网络平台观看该剧,积极转发评论,一时间形成两岸观众跨海共赏的情形。

台湾主流媒体也纷纷对该剧进行评论,在台湾TVBS、《联合报》等媒体的报道中,《沉默的荣耀》成为“现象级”事件。

在台湾视频播放平台LINE TV上,《沉默的荣耀》剧集播放排名稳居前三;PTT论坛上与该剧相关的话题阅读量已突破500万;台北图书馆的《东海情报组档案汇编》更是出借一空……

《沉默的荣耀》制作播出,释放了什么信号?

制作播出释放重要信号。

此次《沉默的荣耀》两岸同时爆火,产生的影响远超剧目本身,究其原因在于根植两岸同胞基因中的血脉共鸣,与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道路发生激烈对冲,产生了强烈的文化碰撞。

同属一中,是正确史观。

《沉默的荣耀》的叙事逻辑,建立在真实的“内战史观”之上,深刻揭示国共内战本质是民族内部矛盾的历史事实。

剧情明确将1949年后的台湾定位为“待解放地区”,将吴石等人的潜伏行动定义为“为解放台湾而战”。与此同时,剧中并未将台湾描绘为“敌占区”,而是强调两岸人民“骨肉同胞”“同根同源”。

这一叙事框架从根本上否定了民进党当局捏造的“两国论”“一中一台”的错误史观,强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后的两岸分治是内战的延续,而非“主权分离”。

这种直面历史的勇气,是对岛内“台独”史观的有力回击。

两岸统一,是强烈信号。

《沉默的荣耀》选择在国庆后和台湾“光复节”前夕开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近年来,大陆经常在重大节点前后推出主旋律作品以凝聚民心、宣示立场,《沉默的荣耀》正是这一策略的最新体现:以“为统一而牺牲”的英烈故事献礼,将个人英雄主义与国家宏大叙事紧密结合,强化“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的集体认知。

这部剧不仅让观众重温红色历史,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国家认同。

《沉默的荣耀》制作播出,释放了什么信号?

“台独”势力,是跳梁小丑。

《沉默的荣耀》用文艺的力量,击穿了民进党当局“两岸互不隶属”的“新两国论”谎言谬论,也正在打破他们苦心构建的“去中国化”信息茧房。

由于政治分化以及不良误导因素的双重影响,民进党在岛内长期推行以“戒严记忆”“二二八叙事”为主的教育史观。在此背景下,岛内部分正确的历史内容被篡改,教科书删减了有关台湾光复的记忆,公共空间也在逐步抹除与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

在民进党当局试图系统性切割两岸历史血脉的背景下,不少台湾民众的历史记忆遭遇缺失危机。

电视剧在台播出后,观众不仅仅关注剧情与人物,同时也通过剧中对抗战与信仰的描述,重新触及被岛内教育体系弱化的那段共同历史。

在评论区,不少岛内民众认为历史真相应当大白,那些曾经为理想和正义牺牲的战士应当被永远铭记。

随着《沉默的荣耀》在两岸掀起热潮,台湾民众以作品为媒介的“文化认亲”“情感认亲”在岛内热烈上演。

这种文化现象深刻反映出,两岸同胞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情感脉搏,绝不是“跳梁小丑”们可以撼动的。

更让我们看到,两岸统一绝不是遥远、空泛的政治口号,而是无数民族先辈一直用生命守护的家国情怀。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