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播再看《大盛魁》:旅蒙商业智慧的现实意义
作者︱孙树恒
一
近期,内蒙古电视台重播著名导演王新民执导的电视剧《大盛魁》,重观此剧,心境与认知已全然不同。2023年该剧上星首播时,我的关注点集中在万里茶道的历史脉络与商业奇迹,撰写了多篇评论;时隔两年,当剧目的主题歌《一直走》再次响起,我的视角从历史考据转向了经济规律的探寻,而这一转变,恰好与著名作家邓九刚在《大盛魁商号》中埋下的“历史与现实对话”伏笔相契合。
熟悉王新民导演的观众都知道,他擅长从历史题材中挖掘时代共鸣,从《侠客行》对江湖侠义的诠释,到《大盛魁》对旅蒙商精神的刻画,始终秉持“以史为鉴,关照当下”的创作理念。“要让观众看到三百年前旅蒙商的生存智慧、商业逻辑,今天依然有用。”这份初心,让剧集跳出了历史剧的“复刻”框架:剧中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商号林立的街景,与现实中内蒙古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区域、打造向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布局奇妙呼应;草原上穿梭的“房子”驼队,恰似如今奔驰在欧亚大陆的中欧班列;大盛魁独创的“一本一利”赊账制度,竟与现代供应链金融核心逻辑不谋而合。这种跨越三百年的对话,让我愈发确信:历史不是故纸堆的尘埃,而是照进现实的明镜,更是万里茶道申遗与中蒙俄合作的精神溯源。
二
(一)镜头里的“商业模式解构”——从砖茶到“硬通货”
初看《大盛魁》,很容易被剧中“集二十二省之奇货”的庞大贸易网络吸引。电视剧用细腻镜头放大“砖茶成为草原硬通货”的细节:牧民对砖茶的依赖、商号对砖茶品质的把控、不同地域砖茶的规格统一,这些细节正是早期跨境贸易的本质——以标准化商品打破地域资源壁垒,而这也正是万里茶道能成为跨区域贸易通道的关键。
“特意让道具组还原不同年份、产地的砖茶,甚至标注商号印记,就是想告诉观众,‘标准化’不是现代商业专利,三百年前旅蒙商就懂这个道理。”如今推动万里茶道申遗,正是要挖掘这份贸易智慧,为当下中蒙俄跨境贸易提供历史借鉴。
(二)剧情里的“危机应对密码”——从代垫税银到“共生型”生态
再看《大盛魁》,我对“危机应对”情节有了更深的理解。剧中科布多大灾后,大盛魁代牧民垫付税银的桥段,并非单纯的“仗义疏财”。电视剧通过人物对话与情节铺垫,展现了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以“父债子还”的印票制度,将牧民生存需求与商号长期利益绑定,既稳定了客户群体,又维护了草原贸易生态平衡。
这是“旅蒙商最珍贵的智慧”:“旅蒙商不做‘一锤子买卖’,懂‘唇亡齿寒’的道理。”这份“共生”逻辑,对当下中蒙俄合作极具启示。作为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内蒙古在与蒙俄开展能源、贸易合作时,正需借鉴这种“互利共生”思维,从单纯的商品往来,转向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协同,构建更稳固的区域合作生态。
(三)细节里的“文化融合价值”——从民族融合到“北疆文化”
再品《大盛魁》,我终于读懂导演埋藏在细节里的核心价值——文化融合。剧中大盛魁要求新伙计学习蒙语、掌握草原习俗、尊重牧民祭祀传统,导演没有将“文化融合”说教化,而是通过伙计从“抵触”到“融入”的转变,展现文化适配对商业的重要性。“旅蒙商能走通万里茶道,不是靠武力,而是靠‘共情’——尊重对方文化,才能打开对方市场。”
这份文化融合智慧,正是万里茶道申遗的核心价值之一。如今推动万里茶道申遗,不仅是保护一条贸易通道的历史遗迹,更是传承“尊重差异、包容互鉴”的文化基因;而内蒙古在建设向北开放桥头堡、深化中蒙俄合作时,也需以“北疆文化”为纽带,促进三国在文化、民俗、旅游领域的交流,为经贸合作筑牢文化基础。
三
“拍《大盛魁》,是想给今天的创业者、企业家留一份‘商业启示录’。”当我们将剧中旅蒙商智慧与当下万里茶道申遗、中蒙俄合作、向北开放实践相对照,更能发现其现实意义。
(一)物流革命:从驼队到中欧班列,延续万里茶道“货通天下”理想
在剧中用大量镜头展现骆驼商队的艰辛:数月跋涉、风雪阻隔,只为将货物从归化城运到莫斯科。“旅蒙商缺的是技术,不缺的是‘走出去’的勇气。”如今,内蒙古通过“铁路快通”模式,依托中欧班列实现传统商道的现代化重构——这不仅延续了大盛魁“货通天下”的理想,更让万里茶道从历史贸易通道,升级为中蒙俄合作的物流动脉,为向北开放提供坚实支撑。
(二)信用体系:从印票制度到数字信用,夯实中蒙俄合作信任根基
大盛魁独创的印票赊账制度,本质是基于熟人社会的信用体系。电视剧特意放大“印票上的商号印章”“掌柜的口头承诺”等细节,展现旅蒙商“以信立业”的根基。“旅蒙商的‘信’,是写在心里的,不是写在纸上的。”
如今在数字化时代,这种信用逻辑正以新形式延续。内蒙古在深化中蒙俄合作时,推动跨境数字信用体系建设,将旅蒙商的“信用基因”转化为数字信任,有效降低三国贸易成本,这既是对万里茶道“诚信贸易”传统的传承,也是向北开放的重要保障。
(三)产业协同:从分号体系到全域经济,激活向北开放枢纽效能
电视剧中展现了大盛魁的“分号体系”:总号统筹、分号落地、小号补位,形成覆盖全草原的产业协同网络。如今的内蒙古,正以“口岸—腹地”联动模式构建现代产业生态,依托二连浩特、满洲里等口岸,推动能源、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向腹地集聚,形成“口岸通关+腹地加工+跨境贸易”的全链条模式。
这种产业协同,恰是对旅蒙商“分号智慧”的当代实践。作为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内蒙古通过这种协同,从单纯的物流通道升级为“一带一路”上的产业枢纽,让中蒙俄合作从“点对点”的贸易往来,转向“面与面”的经济联动。
(四)文化赋能:从商业符号到经济引擎,释放万里茶道申遗价值
“文化不是用来‘怀旧’的,是用来‘创造’的。”《大盛魁》中,旅蒙商以文化融合打开市场的智慧,如今正转化为内蒙古的发展实践:将万里茶道历史文化与“北疆文化”结合,打造文化旅游线路,让茶道故事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的名片;借助中蒙俄文化交流活动,将砖茶、驼队等文化符号转化为特色产业IP。
这种“文化赋能经济”的路径,正是万里茶道申遗的现实意义所在——通过申遗激活文化资源,让历史遗产成为推动向北开放、深化中蒙俄合作的“软实力”。
重看《大盛魁》,不再只是感叹旅蒙商的辉煌,更能体会到王新民导演的良苦用心:他用三百年前的商业传奇,为今天的发展提供了“参考答案”。无论是物流革命中的“勇气+技术”,信用体系里的“初心+创新”,还是文化赋能中的“尊重+创造”,变的是技术手段、市场环境,不变的是对市场规律的敬畏、对文化融合的包容、对长期价值的坚守。
当荧屏上王相卿们穿越草原的身影与现实中中欧班列的汽笛声重叠,当大盛魁的印票与跨境数字信用存证呼应,我们便知:《大盛魁》不仅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部“活的商业教科书”。而书中的智慧,正是内蒙古推进万里茶道申遗、建设向北开放桥头堡、深化中蒙俄合作的精神密码,也是当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文化基因。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