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高育良最后脑子一清醒,真走进了沙瑞金的办公室认错,结局会怎么样?
简单来说,这事儿就像是一个已经掉进坑里的人,突然想伸手抓住坑边的一根草指望爬上来。可惜,这坑太深,草太细,他抓住的与其说是救命稻草,不如说是一点“心理安慰”。
结局其实不会有什么奇迹般的大不同,但过程和感受会完全不一样。咱们分几步说:
第一步:沙瑞金会怎么接待他?
沙瑞金书记肯定还是会客气地接待他。老沙是个讲规矩、有格局的人,不会把上门认错的人往外轰。他会让秘书泡杯茶,坐下来,耐心听高育良把话说完。
第二步:高育良会怎么说?
高育良是法学教授,口才一流,逻辑缜密。他的“认错”绝对不是普通人的痛哭流涕、跪下求饶。那太low了,不符合他的人设。
他大概率会进行一场“高级认错”:
先承认“错误”:他会说,自己在婚姻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没有处理好个人生活,给组织抹了黑,辜负了党的培养。(这是事实,但只是最轻的事实)
再承认“失察”:他会说,对自己以前的秘书陈清泉、妻子(名义上的)高小凤、学生祁同伟等人所做的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失察了,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把“纵容”和“合谋”降级为“失察”)
最后上价值:他可能会谈到自己的理想主义初心,谈到汉东的发展,谈到对改革开放中腐败现象的思考……他会把认错变成一场最后的“学术探讨”和“思想汇报”,试图保留自己最后一丝体面和尊严。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沙瑞金会怎么回应?
老沙是吃素的吗?绝对不是。他会听得很认真,甚至可能会点头表示“理解”,但他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的回应也绝对是“高手过招”级别的:
肯定态度,但划清界限:他首先会表扬高育良同志能主动来找组织谈话,这个态度是好的,是正确的。但是!他会立刻把“个人错误”和“违法犯罪”这条线划得清清楚楚。
把皮球踢回给法律和程序:他一定会说:“育良同志啊,你的这些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法律层面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认识错误了。我相信组织,相信法律会有一个公正的审查和判决。我们要对法律有信心。”(意思就是:你跟我说没用,我保不了你,一切都得按法律程序走)
关门留一丝缝:沙瑞金可能会说:“你主动交代的态度,我会如实向中央反映。在后续的调查中,你的这个态度对你是有利的。” 这是唯一一点可能存在的、渺茫的“好处”。
所以,最终的结局是啥?
该进去还得进去:高育良违法犯罪的事实是铁板钉钉,证据链齐全。不是他认个错就能一笔勾销的。所以,双开(开除党籍、开除公职)、调查、审判、坐牢,这一套流程一样都不会少。
但“剧情”会不一样:
对他自己:他心理上会好过一点。他不是作为一个“顽固对抗组织”的罪人被拿下的,而是作为一个“认罪伏法”的犯人了结此事的。这对他最后的一点自尊心,是一种慰藉。用老话讲,这叫“死也死得明白点”。
对沙瑞金和省委:事情会办得更顺滑,阻力更小。避免了高育良鱼死网破、硬扛到底可能带来的额外麻烦。这证明了沙瑞金“挽救人”的工作做到了位,政治效果更好。
对观众(我们):这个角色的悲剧色彩会更浓。我们会看到他最后的一丝清醒和挣扎,而不是纯粹的执迷不悟。他会从一个可恨的贪官,变成一个更复杂、更可悲的“人”。
总结一下:
高育良推开门去认错,改变的不是法律的结局,而是故事的结局。
他从一个“被彻底戳穿伪装、狼狈不堪的失败政客”,变成了一个“在最后时刻找回一丝清醒和体面,主动走进历史审判的悲剧人物”。
这就好比一个死刑犯,在行刑前突然说“我认罪”,这改变不了他被执行死刑的结果,但会让他自己死得稍微平静一点,也让围观的人心里感叹一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所以,他走进办公室,不是去求一条生路,而是去求一个“了断”,一个对自己政治生命和人格的、相对更体面的了断。沙瑞金会给他这个“了断”的机会,但绝不会,也绝不可能给他“生路”。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