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妍
了不起的腼腆喜剧人
史妍留着及肩娃娃头,框架眼镜几乎焊在脸上,握话筒的手臂微微夹着身体,看似无波的表情后,有锐辣又不愿妥协改变的倔强小刀;“平静的疯感”里,包裹着不动声色的清醒和聪明。史妍在舞台上表演时动作幅度并不大,眼睛眨一眨,脱口而出的一句便会让人猝不及防地对这荒诞世界笑了一下。
2025放轻松
史妍打小儿讲话就有点不一样,但之前没人发现这是她天生的喜剧天赋。周围大人只是觉得她“不着调”,说的也都不是正经话。小时候没被理解的史妍只是觉得别扭,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但她不愿意学那些“正确”的表达,也不喜欢听没有梗儿的闲聊,更受不了翻来覆去每天重复的那几句话。“要像那样儿,我都不想活了”,史妍觉得人活着必须得“有意思”,别人眼里她的“抽象发言”,其实是她最初给自己解闷的找乐子的方式。
史妍从来不看悲情电视剧,“我喜欢好玩的东西。我本身就是挺丧个人,都缓不过来,我再看它,还不让它给我拉进深渊了?我就看点儿那种18岁太奶奶重振家族雄风的。”从2018年到现在,史妍已经说了7年脱口秀。刚开始那段时间,晚上的演出,她中午就到剧场准备;十五分钟的段子,因为怕忘词反复背提纲。虽然今年夏天参加《喜单》时也还会紧张,但她发现自己已经比过去松弛多了。“以前对要干的那个事,还觉得有点羞耻,也不好跟别人说,就自己偷偷地去。好像我得一直内疚羞耻,才能有安全感,现在就放下了那个东西,做事的时候很自然”。舞台越来越大,史妍也慢慢觉得自己之前的紧张“实在没有什么必要”,那些曾被心魔赋魅的东西“以前真是高看他们了”。

送你一颗奇趣蛋
这些年来,史妍从脱口秀中获得成就感的理由,也从“观众能有两三百人”变成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和观众都进入对彼此‘打开’的状态”。至于节目里她独特的清澈又带点颗粒感的音色,她如是说:“台上可紧张了,尤其是录节目的时候,心脏都要蹦出来了。我不咋听自己演完的,感觉特别的羞耻。”她的声音听起来之所以有点“脆”,其实是因为到现在她还不会丹田发声。刚开始讲专场半小时就哑嗓。那时候不用看时间,只要嗓子哑了,她就知道演出进行到一半,看看表,节奏刚好。
她承认自己想法跳脱,“很多人都说我文本不好,我觉得让他们说对了,又被说中了,给他们都拉黑。”不那么合群,也没学会合群的她,干脆把那些所谓的“小毛病”都搬上舞台。脱口秀让她把憋闷变成笑料,她也完成了自我接纳的过程。“你通过喜剧的形式和自己和解了,虽然问题仍然存在,但是伤害没有那么大了,好像吃了谁给你的奇趣蛋,又好吃又好玩。换个说法就好比说一个小孩,他走路摔了狗吃屎,这个时候你给他一个奇趣蛋,很多年之后,他可能已经忘了当时摔的伤口,但是他记得吃的那个巧克力,甜丝丝的,然后里头还有小恐龙玩具。”
她笑称自己“逻辑差”,但也正因为这份跳跃感,她的段子总带着东北式的荒诞和真诚。“沈阳是喜剧的沃土,我都想给刘老根大舞台投简历了,可惜没什么绝活儿。”沈阳的相声、二人转,甚至普通人聊天的节奏,天生带着喜感。有时候一些无味如白水的句子,从东北人嘴里过一遍,画面感马上就有了,加上快慢节奏,他们总能在抑扬起伏里传染“快乐病毒”。“我去年讲过一个段子就是挺‘缅甸’的,其实我小的时候大人都这么说,我是上学认了字,才知道这两个字念腼腆。离开家乡后,记忆里大家都读 错的这两个音,就变成了我们的乡愁。”

沈阳
是个巨大的“人生提词器”
史妍人生差不多一半的时间,都在沈阳这座城市。沈阳话的发音、街头小吃、小时候见过的昆虫,都会让她有“家”的感觉。“这十几年变化还挺大的,越来越干净了,有好几年创安全城、健康城,现在都挺好……这酒吧、咖啡馆啥的,还有点儿像上海,但沈阳物价低,你在那样式儿的咖啡馆里坐一会儿,有种出来走两步就能看着东方明珠的感觉。”
作为全国观众认证的i人,史妍被热情直爽的沈阳朋友带出去吃饭、唱歌、喝酒、跳舞后,她才发现,原来吃饭也可以就只是吃饭,喝酒可以纯喝酒。有时候手足无措的她问“这一步该干啥”,朋友笑着说:“你待着就行。”史妍说:“他们好像也知道你这个 人社交这一块儿不太健全,估计原谅你了。你就歇一会儿,没有人非得让你干啥。”
沈阳还总会“碰巧”在某些时刻给她安慰。去年节目淘汰后,她看见世纪大厦地铁站里的“厦”字多了一个点。那一刻,她惊觉“余华也会犯错”,于是和自己和解了一次。虽然后来才知道,“厦”的繁体字上头本来就个点。
今年节目淘汰后,打道回府的史妍在1905文化创意园二楼的走廊上,又看到一句话:“认可自己,表扬自己,奖励自己。”她平时不会去逛街,但那天恰好路过,这句话的出现就像是沈阳在悄悄拍她的肩膀,说“你可以歇一会儿再继续往前走”。那一刻,她忍不住笑了。沈阳的街灯依旧明亮,地铁仍然准时进站,饭馆门口的蒸汽又升起来——这座城市记得她的笑声、她的紧张,她的腼腆,以及她的每一次闪亮登场。



黑色赛车墨镜 =prada
黑色肌理背心 =NESW ORIGIN
复古、高挑、黑皮肤,东北语调,还有永远押韵的上下句,董大表不管走到哪里,总能大大方方地把自己和周围的人逗笑。轻松、幽默、乐观已经成为他的一部分,那个最初靠模仿大姨被大家看到并喜欢,并且现在在互联网上仍然“留有传说”的男孩,正逐渐成为更帅气、成熟、自律的自己。

金色复古西服套装 =GLACIERBOY
冰川牧歌黄昏项链 = 月樽
三岁看大
董大表觉得,如果自己有天赋,那应该是模仿的能力。上小学那会儿,他就老在午休期间,给班主任表演各科老师上课的样子,总逗得办公室笑声不断。孩子不爱写作业,但也从不捣蛋,只是自顾自地玩着自己喜欢的一切。很小的时候,董大表就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生活。在大多数小孩按部就班地长大时,16岁的他只身来到了沈阳。
刚到沈阳,他第一份工作是化妆品品牌的线下代理。对他来说,沈阳“大、繁华,有地铁;年轻人多,楼房也多,好吃的多,商场里面奢侈品也多”——便捷的交通、大型商场、应接不暇的漂亮服饰、夜晚闪烁的灯光、混合的饭香味……这座城市像一场巨大的邀请,刺激着他去成为更亮眼的人。“我第一次在万象城的橱窗看见GUCCI的包,就跟自己说,再过两年,它就是我的。”少年特有的自信,是不经世事的野心,并相信命运会偏爱自己。2年后,他真的火了,用拍视频赚的第一笔钱,买下了那只包。
他学什么像什么,每个角色都夸张、鲜艳、极致。一个人分饰多角,买服装、配假发,导演、演员都是自己,任何时间,一有灵感就打开手机拍摄,最多一天能拍5条视频。他的高效输出是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效果,拍的时候就大概能想到剪出来啥样”。比起渐渐被大众了解到的短视频行业高压,董大表记得的却是自己沉浸其中的快乐:“我所有的段子全是自己拍完发布之后,自己都能看20遍,自己都觉得太有意思了。”
那段时间,沈阳的人和事,就是他创作的原始素材。机场、澡堂、饭店、商场——他把那些发生在城市角落,闲聊里听到的有趣故事,带到了能被更多人看到的平台。城市包容、他外放,两个“想红”的生命互相吸引,彼此成就。一切现在可见的成绩,都在过往岁月有迹可循。

白色褶皱丝绸衬衫 =BORC
灰色闪钻钉珠牛仔裤 =BORC
Stela Basic 3D 打印鞋 =SCRY
成长的中场
2022年解约后,他从多角反串的角色世界,走回自己的“日常”。“前几年不注重自己的身体,拍视频在赚钱,现在的重点在花钱。”每天上午运动3小时,游泳馆成为他的常驻场地,护肤、健身、努力让自己皮肤和身材更好。董大表在爱护自己的过程当中,不再去考虑怎么赚钱,现在的分享,就是健康的生活本身,一切顺其自然,简简单单。
今年不过23岁的他,依然爱说爱笑,但生活更有节奏。房间整洁干净,按时运动,早睡早起,有时你能看到他的9点健身之前的“早间直播”。“我现在找到了自
己的追求,读书、思考、自律,现在是一个人的狂欢,之前是一群人的孤单,虽然看起来总是一个人生活,但是非常自洽以及了解自己。”有人教你“事以密成”,董大表偏是“提前说出来”的那种人。“我可太爱说了,我什么事儿没做完没达成之前,我恨不得昭告天下。比如我30岁要有完美身材、在喜欢的城市,有带泳池的双层小别墅,我的小狗可以在花园里跑——订单已经发出去了,我到时候就要吃到这道菜……40岁也行,可以给自己10年延迟。”这种少年式的坦率,和他眼神里的老成并存。或许是二十出头就有7年工龄带来的混合魅力:他不焦虑,也不幻想,但一直敢做梦。

total look= 董大表私服
不变的归属
沈阳这座城市对董大表而言,从来不仅是居所,也是点滴幸福记忆的见证人。“沈阳最大的变化就是没有任何变化,一直是最有活力的省会城市。”他最有归属感的地方倒不是光鲜的商场,而是有很多饭店、朝鲜族聚居的西塔。春天有一期视频里,董大表推荐的“沈阳3家必吃饭店”爆红后,分别再去时,3家店老板都给他免单。“导致现在再去西塔,就感觉这片地方有我的股份,归属感也更强了。”
平壤馆的朝鲜大姐还送他高丽人参酒,说着他还有点不好意思。吃完饭和餐厅员工一起唱阿里郎,“唱那个‘潘卡思密达’就是很高兴遇到你”。他用自己的声音介绍最喜欢的沈阳美食,城市也用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连接回应他。沈阳的饭菜和人情,已经写进了年轻的身体。“虽然健身要控制饮食,但很多像东北菜一样刻到DNA里的东西改不了的。”
“慢慢了解我吧,后面路还长,我活到八十八,你能看到八十八。”沈阳这座城市,陪董大表经历了迷茫与高光,也见证他“被观众喜欢”和“越来越喜欢自己”。现在他更认真地对待生活——这也是沈阳气质在年轻人身上的表达:自信、有趣、不虚浮。少年仍在场,他还有的是时间。


编辑 = 刘海伦
摄影 = 马征
造型 = 李骁
灯光助理 = 杨明志
制片 = 王嘉慧
妆发 = 余爽
撰文 = 沚蘩
排版 = 傅炯桦
热文回眸
是的,你们的男人装又回来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分享到朋友圈才是正义之举......
把我们加个“星标”
就能确保看到我们的推送
⬇️方法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