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补了上周末上映的新片《三滴血》,在经人提醒、已经降低预期的前提下,该片的表现还是不甚理想,明明题材过硬,框架搭得也可以,演员表演还出色,细看之下有许多亮点,可组合到一起后就是不够好看。
看了看编导康博的上一部片子,是去年那部“有悲情却苦涩过头”的《祝你幸福!》,我大概有些明白这种感受了:电影拍得肯定走心,无论优点还是质量都在及格线之上,但偏偏少了些能让人记住的、让影片更进一步的“光亮”。

《三滴血》是一个讲拐卖的电影,胡歌饰演的“驯鹿”朱邵玉为了找回被拐的儿子,深入了当地以“老姨”为首的拐卖团伙,并答应帮忙拐走即将生产的孕妇李棋(文淇饰演),期间还结识了团伙内的哑孩子冰棍,只是这场短暂的旅途注定会以悲剧告终。
初看影片的故事设计是非常亮眼的,犯罪题材、黑白难辨,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基于血脉或共情建立的情感连接也显得飘忽不定,再加上在过年背景下、东北冰雪大地上的舞台式“萧瑟”,影片整体的架子非常漂亮,观影初期我很快入戏了。
问题在于,《三滴血》似乎过于执着对主角按图索骥的记述,以及对拐卖团伙的描绘了——换句话说,有些被题材本身捆住了手脚,在得到较为详实的角色画像的同时,却丧失了故事应有的跌宕和戏剧性,全片几乎都是一个调调,平平实实,又糊里糊涂。
说起来,影片的人设很棒,配角又比主角出彩,比如闫妮饰演的“大恶似善”的接生婆/老姨,宋佳饰演的举重若轻又飘摇破碎的貂儿等等,尤其是小演员高子淇饰演的男孩冰棍,完全符合几十年前混社会的半野孩子的标准刻板印象,往那儿一杵,再配合相应的行为举止,说服力立马上来了。
可惜,因为上面说那个的问题,影片里许多剧情转折和推进是不到位的,像是老姨把貂儿卖掉的支线,空有结果和腔调,动机却不明显,至少影片里给的暗示和烘托是不充分的,而类似这样“缺乏化学反应”的情况,在片子里还有许多。

其实我觉得,《三滴血》有股子朝“纪实类作品”方向拍的意思,可它的配置又分明是商业片的,于是总有点儿货不对板的拧巴……
实际上,影片中招待所、樱桃园等场景出来时,吓人氛围营造得很好,昏暗的光线、阴沉的老人、癫痫的瘫子以及若有若无的婴孩啼哭等等,若是结合题材往惊悚、恐怖的方向拍,说不定能有所作为,但影片在这方面也只是浅尝辄止,惊鸿一瞥后就过去了。
还是拿一道菜来打比方,《三滴血》准备得无比充分,食材、器具、调料等均属上乘,东西是都放进锅里了,可烹饪时没掌握好,全程一个炒法,大小快慢火也都不调,仿佛动作大了会破坏食材新鲜似的,鲜最后菜出锅了吃起来半生不熟,还不入味。
我尊重编导创作态度上的认真和对打拐题材的支持,但《三滴血》距离电影本身的好看和深刻,还有一段路要走。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