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只经过了短短一个月,张雪峰就解封了。
这次他在直播中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弯。有家长问到文科的前景,他说:“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又列举了许多文科能干的工作,“编剧、文案、销售,太多了说不过来。”

这个转变让网友猝不及防,有的网友不买账了。
特别是那些曾经听他的建议选择专业的学生说起了自己的“辛酸”:
上了大学后,专业一年比一年凉,等到毕业,这个专业已经相当冷门。

其实这个事情挺值得讨论的,如果就想给孩子找个好专业保底,现在前景好的专业再过五年
还是好专业吗?
看来要选好专业,不光需要了解现在的热门行业,更要学会往后再看几年。
我想到一部叫做《洞察:人才战争》的韩国纪录片。
纪录片本来突出的是中国孩子和韩国孩子择业观上的差别,中国孩子以当工程师为荣,韩国孩子则是从小就立志成为医生。

图片来源@“youtube海外智慧精选”
人们择业观改变的原因是社会资源的倾斜。比如最显眼的,现阶段,韩国医生的工资是工程师的三倍,而中国正好相反。
这部片子播出后在韩国引起了很大反响,韩国各界都觉得不做出改变,韩国的衰落就成定局。毕竟发展靠的是科技,而不是整形医生。
不管是从拓展自我认知,还是帮孩子做未来规划方面来看,这部片子都有很大的启发。
01
为科技发狂的中国
先来看看我们国家的情况。制作组相当给力地采访到了姚期智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实验班姚班创始人),还有王孟秋、王兴兴等科技公司的创始人。
纪录片中率先出场的是一个浙江的中产家庭。
小郑一家是典型的“鸡娃”家庭,爸妈为了小郑接受好的教育,专门买了学区房。
在生活中,爸妈用科学填充了小郑看到和听到的一切。吃饭时看航天新闻,课余时间学编程,参加相关比赛。
在爸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还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小郑同学已经把成为工程师当成了自己的目标。
当然,爸妈对孩子的目标很是满意,也很骄傲。

图片来源@“youtube海外智慧精选”
为什么爸妈要极力引导孩子爱上科学呢?纪录片归因到社会各界对科学的重视上。
今年,杭州出现了deepseek、云深处、宇树等在全球引发关注的公司。这些公司集中出现在杭州,不是偶然。
纪录片分别采访了浙大刚刚毕业的学生和毕业许多年的老学长。发现他们的点子不仅得到了珍视,还得到了实打实的投资。
张伟(音译)是刚要毕业的大学生,他就可以拿着自己的想法跟方案去找投资人对谈。

图片来源@“youtube海外智慧精选”
李浩翔(音译)毕业已有十多年。他本来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但因为点子被投资人看中,得到了一大笔钱用于创业。
现在他研发出来的ai眼镜已经远销海外,年薪已经是百万级。

图片来源@“youtube海外智慧精选”
除了民间的创业氛围浓厚外,国jia也在下一盘大棋。
姚期智曾获得图灵奖,在mit、斯坦福的等美国顶尖大学任教,于04年应政府邀请回国。
他在纪录片中说:“那时我们对国外的研究前沿还摸不太清楚,开放时期,有大批国外商业、科技机构会进入中国,如果不能及时有自己的能力,那15年后......”

所以,我们国家对高科技领域很早就做了打算。
比如开设姚班,培养顶级的人才。韩国专家解释这个模式时感觉语气还是有点羡慕的:
“这位权威学者直接培养刚入学的19、20岁学生,和培养博士生的方式一样。这些学生会按照国家希望的方向发展。”

比如拿出诚意,让行业内的“大佬”得到满意的待遇和尊重。
纪录片中出现的韩国有名学者几乎都受到过我国邀请。不仅保证他们来我国做研究有研究经费,还有良好的物质回报,让他们得到社会的尊重。
有为教授在听到“你可以带2000名博士”时,都震惊了。

超材料领域的权威人物李英培退休后,被复旦“挖”来做研究了。
复旦给提供了研究室和五星级酒店作为住所。他感慨说,“如果在韩国,现在可能在乡下种花吧。”

当然,好的待遇也将不少青年人才吸引回国。比如零零科技创始人王孟秋在斯坦福大学读完博士后,选择了回国。
在他看来:“现在中国的创业环境并不输给美国,非常的开放,有非常多的资源。”
也因此:“现在是中国创造不是中国制造。 ”
教育、环境、资源、政策都在托举,没有回响才怪吧。

02
韩国为了医生狂
再来看看韩国情况。他们和我们是一个非常直观的对比,我们这在大力发展科技,而他们的共识是:
“工科不行,去了靠什么吃饭。”
“比起去工科,找个稳定的工作似乎更好。”
纪录片中有一位状元,他以高考满分的成绩选择了工科,马上成了社会热门话题。
因为在他们看来,高分去工科完全是浪费分数,“学习好,就应该去报医学院”。

在这,得先介绍一下为什么韩国考生对医学院这么向往。
韩国的医疗体系和我们不一样,他们那里私立医院居多,而医生是不够用的,所以工资非常高,收入大概是工程师的三倍。
之所以薪资高,是因为他们有行业壁垒。曾经,他们也试图扩大医学生的招生,不过此举却引起了医生行业大罢工。所以医生依然是稀缺资源。
经历过经济危机的一代人,还羡慕医生不需要担心失业的稳定性。
高薪、稳定,医学院自然就成了韩国的香饽饽。

不少韩国家庭从孩子刚出生,就在做好了把娃送进医学院的打算。
在入学前,家长就会带孩子去做智力测试,测试结果将用于判断适不适合送去特训班。

不少学生从小学就把进入医学院当成目标:
贤正从四年级开始上以医学院为目标的数学培训班,五年级时她已经在学习初一的数学。
按照机构的安排,小学六年级前完成初中数学,初中时完成高中数学。高考前几乎要复习十遍。

高三的珉奎也是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做准备,为了应对升学,他利用了大峙洞的自习室。外出、睡觉都由自习室管理,如果不按时间行动,就会立刻联系父母。

学生不仅要卷同年级的人,还要跟往届生卷。
据统计,去年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的理科定期招生中有43%的合格生放弃了注册,其中有非常多的人是为了进医学院而复读。
今年的医学院新生中10人中6人是N次考生。其中包括复读的、休学的,还有已经参加工作的。
这竞争程度,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状态。

而相应的,就是科技方面的人才大量流失。首尔大学工学院的院长表示,近五年,退学的人数已经达到一百人以上。
就算学生对科技感兴趣,家长也会催着他回家复读。学生们调侃“一个学期结束后,同学突然消失了。”
韩国一流的人才都流向了医学院。

0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看到这样鲜明的对比,也难怪韩国人会慌了。产生这样的变化固然值得骄傲,不过,我更想说说这里边带给我最大的触动和启发。
纪录片里放了一段老录像,泛黄的画面中两个青年科学家意气风发,在高速上用一辆皮卡车测试无人驾驶。那时他们眼中全是对未来的笃定。

韩国在科技快速发展的阶段,科技也是大热门,历史上也出现过工科挤破头的场面。还出现了“汉江奇迹”。
有今天的变化,恐怕也是韩国老一辈科技人才没有预料到的。
得知研究预算被一步一步削减,上边文章就提到的来复旦当教授的李英培气愤地说:“当时真要气死了。”

引起变化的因素有非常多,全球的经济变化、人才流向单一领域造成人才过剩、科研遇到瓶颈等,都有可能造成一个行业的衰退。
要摸准时代的脉搏实在太不容易了。不过,我却在纪录片中看到了一个特别的地方。
在人人都唱衰工科的韩国,还是有一批纯凭喜好投身科技的学生。
他们做出选择的原因很打动我:
“为了全世界的人能从口袋中拿出一个我发明的东西”
“为了帮助那些生活不便利的人。”
“因为帮瘫痪的人站了起来,换来了非常大的情感回报。”

有这样的信念加持,肯定能跟自己选择的专业擦出火光。能收获的成就感,也会比以挣钱为初心多的多。
现阶段真正考验爸妈的,我想并不是一味的追求“把握住风口”和寻找捷径,而是如何让孩子拥有内驱力,让他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并且甘愿在自己的选择中尽情燃烧自己的才华。
这个时代容得下形形色色的人。
大家是怎么看待专业选择的?在评论区聊聊哦~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