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个直播间同时出现“温峥嵘”的影像,但这些均非她本人出镜。图/央视网
“你是温峥嵘,那我是谁?”近日,演员温峥嵘刷到AI假冒自己的直播间,上前质问竟立马被拉黑。她无奈地表示:“我现在就很难证明我是我”。
据报道,当前有多个直播间同时出现“温峥嵘”的影像,但这些均非她本人出镜。此类内容要么是AI合成的虚假直播,要么是盗播、录播的过往片段。“其实这些产品我们根本就没有推荐过,也没有卖过。”温峥嵘坦言,粉丝会觉得信任自己去下单,这些直播间就是在通过AI手段混淆视听。
近些年,AI深度合成名人、换脸换声的视频层出不穷,一些人只需要简单动动手指,将名人过往音视频内容“喂”给AI制作软件,就能够自动生成AI形象,让名人为自己带货、背书。诸多以假乱真的AI形象,很容易让不明就里者信以为真,他们堂而皇之透支的,是名人自身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空手套白狼”,无需成本、无需授权,仅凭一张窃取来的脸,就能搭建起骗取消费者信任的“生意经”。
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也对类似行为划出“红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传播法律禁止的信息,不得从事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提供人脸编辑功能的服务者,应当提示使用者告知被编辑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
从AI合成“假靳东”招摇撞骗,到社交媒体上用AI“和明星亲密合影”的热潮,再到如今温峥嵘面临的“打假被拉黑”困境,随着“AI换脸拟声”逐渐泛滥,类似乱象理应得到正视。
显然,打假AI换脸不能只靠温峥嵘们自己维权,讨回公道。平台方有必要落实相关规定,进一步压实自身监管责任。在今年9月起正式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中,明确提出强制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等规范要求,即用AI生成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每一条音频、视频,都必须强制亮明“数字身份证”。
可是在后续落实中,平台监管仍有待长出更尖锐的牙齿。在“AI温峥嵘”一例中,就有不少问题值得追问:为何假冒账号能够轻松通过身份审核?AI直播过程中,有没有添加必要的标识?系统又为何没有及时识别出其“高仿”本质,触发有效的预警机制?
可以说,正是相关环节的层层失守,才让假冒温峥嵘的直播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加强内容审核的精细度和严谨度,畅通侵权举报渠道和反馈机制,在平台层面亮明“零容忍”的态度,才能让“温峥嵘式无奈”不再出现。
当然,监管部门也有必要持续发力,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督促电商平台等坚守法律和伦理底线,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亮剑。
总之,“温峥嵘之问”问出的,不仅是她个人的苦恼和困惑,更是关乎更多人权益保障的现实问题。AI使用的伦理与法律边界,绝不能只停留在原则层面,让相关规定落细、落实,才能真正守护好每一个人的尊严、权利与安全。
撰稿 / 李康尼(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张彦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