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短剧导演又双叒叕来搅局长剧了!

知竹最新长剧作品《入青云》优酷站内热度过万,豆瓣评分高达7分德塔文数据显示,收官时,《入青云》景气指数高达2.194,成功登顶。

靠播放量突破4亿的短剧《长公主在上》打响知名度后,知竹先后执导了《古相思曲》《东栏雪》《盛世天下》《入青云》等作品,为业界清晰呈现了短剧导演尝试转型的发展路线。

如今,以知竹为代表的头部短剧导演纷纷进入长剧领域试水,踩中短剧爆发的时代风口,让他们拥有了更多被平台看见的机会,他们的人生经历、创作视野、个人想法都为长剧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但与此同时,从短剧转型到长剧的导演,也面临挑战。需要调动的剧组人员翻倍、拍摄周期不断拉长,短剧导演势必面临经验不足、预算分配难题、水土不服等难题。当形形色色的压力接踵而至,他们该如何完成长剧首作?为此,德塔文独家专访了知竹导演,希望呈现出短剧导演在长剧创作过程中的尝试、思考与成长。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图源:网络

01

成本控制是必答题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短剧导演最擅长成本控制,他们往往需要一个人活成一个团队,各种预算能省则省。知竹之前拍出的作品大多成本投入较低,却总能创造出以小博大、媲美S级作品的效果,这还要归功于知竹在拍摄短剧中淬炼出的投产比思维。

拍《长公主在上》时,知竹活成了“六边形战士”,她同时担任导演、编剧、执行导演、摄影、后期剪辑等各项工作,并能站在制片人的角度统筹全局。正如她所言:“我知道影视城每个场景的报价是多少钱一天,每个工种、群演特约,甚至租赁器材和置景成本都很清楚,基本上可以做到把钱花在刀刃上。”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图源:《长公主在上》官微

影视行业持续降本增效时,像知竹这样带有制片人思维的短剧导演更容易被市场选择。对于知竹而言,拍戏时精确控制成本早已成为了家常便饭,她坦言:“拍短剧时,几乎每天都在想着怎么省钱,导演需要知道作品的核心卖点是什么,抓准之后,除了核心卖点以外的部分,就要精准考虑投入成本的性价比,对整个项目加分有限的部分,就得减少成本占比,让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放在重点上。”

《盛世天下》是一部互动影游,角色之多甚至超过了一些S级古偶剧。为了节省预算,知竹在选角阶段,就找了很多朋友以较低片酬出演。在妆造方面,由于知竹有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因此额外给剧组提供了一部分妆造资源,有一集是才人集体进宫参加夜宴,镜头给过去,每个人都特别漂亮,背景的好几个群演身上穿着知竹自带的定制汉服,价位不输女主,“即便预算有限,我也不希望配角穿的比主角差,因为剧中她们此时在宫里的品级相同。”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图源:《盛世天下》官微

《入青云》预算相对充足,但知竹能省则省的习惯依然带进了长剧。根据剧本设定,剧中一处山洞经常有蝴蝶飞舞,通常这种设定直接后期交给特效即可。但由于这个场景有大量对话戏,知竹觉得“特效是按分钟算钱,对话戏太长,如果把特效预算花在这里不太划算。”

不想把钱花在刀背,又为了保留这个设定,知竹用到了之前拍写真摄影的经验,租了两台投影仪,然后让美术做了蝴蝶的动画投影在山壁上,最终效果很好,成本又低到忽略不计,类似这种讨巧的方式,几乎贯穿了知竹的每一部作品。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图源:网络

如今,AI被用来辅助各种创作,高效且节约成本。知竹跟特效工作人员沟通过程中,就经常使用可灵、即梦等AI软件,“我最初是口述或者文字与特效沟通,但每个人对同一段描述的理解是不同的,脑海中的画面也不太一样,所以效率没有很高,会经常反复修改,而且我特别担心特效做出来会很土、很丑,于是后面会用AI出图给工作人员看,告诉他们我大概想要的是什么意思,大方向是什么样子,然后他们的美术再去作图,这样减少沟通成本。”

拍《古相思曲》时,知竹面临着很大的周期压力,“制片人每天在我耳边念叨,不要超期,不要超期(笑)。”毕竟,对平台来说,超期会增加各种额外成本,在制片人的“耳提面命”下,知竹和团队如期交付内容。

回顾过往拍摄经历,《长公主在上》和《东栏雪》这两部短剧拍摄周期为十天,剧组大概三四十人;《古相思曲》拍摄三十天,剧组大概百来人;《入青云》拍了一百多天,剧组数百人;随着周期不断拉长、人数翻倍增长,压力更是呈指数倍暴涨。

02

短剧导演“整顿”长剧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短剧导演在长剧市场攻城略地已然是大势所趋,比如《执笔》导演张之微执导《青川入梦》;《虚颜》《念念无明》《风月变》导演曾庆杰拍出了爆剧《九重紫》;《一纸寄风月》导演马诗歌联合执导《墨雨云间》《五福临门》。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图源:《九重紫》官微

谈及短剧导演集体转型的趋势,知竹坦言:“我觉得是平台跟片方给了我们这些新人导演、短剧导演更多机会,平台也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加入进来,给市场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

在知竹看来,自己最突出的优势是,“非常自省,从来不陷入创作者的自嗨。”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拍摄过程中,知竹始终站在观众角度思考,每当作品出来时都会给身边的朋友们看看,询问大家的第一感受,“我很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因为你对一个内容过于熟悉时,反而会有很多局限,而第一次看的人,更能看出问题。我会吸收多方意见,但也不是什么话都照单全收,还是得有自己的判断。”

从《长公主在上》算起,知竹正式担任导演仅仅三年,关于创作,她总有很多新的想法,思维相对灵活多变,拍摄风格更接近年轻人的审美。当平台想要求新求变时,像知竹这样的新锐导演更容易满足市场需求。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图源:《东栏雪》官微

被问到长剧导演是否会被短剧导演取代时,知竹直言:“和是不是短剧导演没关系,而是一个行业正常的更新换代,就像其他行业也不停会有新人进入,新人的优势除了预算低,最重要的是创作热情,新人想要抓住机会,都会铆足了劲去干。”

但新锐导演的劣势同样不可忽视,由于经验欠缺,新锐导演们青涩的一面很容易在拍戏时彻底暴露出来。比如从个人团队过渡到专业剧组面临的磨合问题,拍《长公主在上》时,工作人员都来自知竹的工作室,彼此都很熟悉,她的助理还客串了边疆公主的角色。但进到专业剧组,就要涉及到如何与陌生人相处,如何适应剧组生态等问题,知竹也是在不断摸索中,找准了自己的节奏。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图源:《长公主在上》官微

知竹也坦然承认自己经验不足的问题:“每当拍摄一个新题材时,自己都非常焦虑,但每次拍摄都是在积累经验、学习的过程,然后下一次拍摄时,才能更有底气一点。”

与资深导演相比,短剧导演或许在影视工业化经验等方面稍显稚嫩,但却拥有与主流互联网用户同频的“网感”审美、不受传统框架束缚的创作激情,以及小成本试错的敏捷与魄力。

正是这种植根于年轻文化的原生创造力,让他们能更精准地捕捉时代情绪,用新颖的视听语言唤起观众共鸣。短剧不仅让好故事得以被看见,更正在为整个影视行业孵化下一代中坚力量,他们的崛起,预示着行业审美与创作生态正在迎来一场颠覆性创新。

03

双向流动的可能性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短剧精品化如火如荼,同样引来很多长剧导演争相入局,比如《唐朝诡事录》导演柏杉趁热打铁执导衍生短剧《大唐来的苏无名》,《兰闺喜事》《芬芳喜事》导演余阿可执导短剧《姜颂》等。

不过,从结果来看,长剧导演下场拍短剧,效果往往不及预期,《大唐来的苏无名》豆瓣6.2分,《姜颂》豆瓣5.9分,热度与口碑皆不如长剧导演拍摄的长剧作品,这并不能简单地归为水土不服。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图源:网络

对于这种情况,知竹认为,长剧导演积累了足够多的剧组拍摄经验,肯定更熟悉镜头语言与画面质感。但短剧观众可能更在乎故事,如何用情绪讲故事、如何在更快的时间内让观众快速地get到作品的世界观、人物关系、角色性格、如何快速地把人物给立住等问题都需要长剧导演不断摸索。

诚然,长剧导演拍短剧也会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不存在长剧导演拍短剧就是降维的说法,知竹表示:“就像短剧导演拍长剧需要学习一样,长剧导演拍摄短剧也需要学习和适应,因为这是不同的领域。如果长剧导演带着降维打击的心态拍短剧,那很难把作品拍好。长剧和短剧需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长剧与短剧相辅相成,才能推动影视生态良性循环。”

短剧需要向长剧学习更专业的拍摄、更精良的服化道、更优美的画面、更细腻的情感讲述和更完整的故事链路;而短剧导演的功力,则体现在极致的叙事效率上,他们摒弃繁文缛节,深谙如何用最凝练的镜头语言和情节密度,在最短时间内构建世界观、立住人设、并引爆第关键情绪点。这种以情绪流驱动故事的高效叙事模式,大幅降低了用户的时间成本,从而在注意力经济中实现了最大的传播效果。可以说,短剧导演不仅是预算的控制者,更是情绪效率的掌控者,堪称“降本增效”的最佳代言人。

根据知竹的观察,短剧制作也越来越精良了,比如《盛夏芬德拉》就卷出了电影感,“当平台加大力度投入精品短剧时,成本同样与日俱增,无论是演员、画面,还是故事都在升级,所以会有越来越多更专业的人参与进来。”

专业团队入局,也帮知竹省去了很多工作,拍《长公主在上》期间,知竹同时担任执行导演,事无巨细到要跟每一位群演沟通,“现场群演大概有40多人,我要大嗓门跟每个人说话,还会把他们每个人的走位都示范一边,最后累到直接瘫坐在监视器前,现在这个工作有人替我做了(笑)。”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图源:《长公主在上》官微

虽然坐拥多部爆款作品,知竹仍然没有对预算有很高的要求,“基本上甲方给到什么资源,我就用什么资源,没有很挑剔预算,但会希望有自己调整预算分配的空间,能灵活调整,就可以把有限的资源物尽其用,这样能有更多创作空间。”

由于精力有限,知竹今年的档期已经满了,不得不推掉很多优质项目。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除了古偶题材,知竹特别想尝试类似《超异能族》这样的作品,“我特别喜欢《超异能族》这种超现实的世界观设定,但情感又十分落地的故事,剧中人物情感非常真实,很容易让人共情。”

长剧导演与短剧导演双向流动的发展趋势,正在重塑影视行业格局。当长剧导演携经验入场,短剧团队向专业看齐,二者相互碰撞、彼此滋养,更能精准把握叙事节奏与时代情绪。这场探索正倒逼内容生产回归故事本身,最终将拓宽影视表达的边界,为大众文化消费注入更为强劲而新鲜的活力。

撰稿:雨过炊烟

责编:苏秦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设为星标,精彩内容不错过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

短剧导演的鲶鱼效应 | 德塔文专访导演知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