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大娱乐家
2025 年的国庆档可以说“无人生还”。
根据灯塔专业版的数据显示,国庆八天总票房停留在18.35 亿元,五部影片过亿,平均票价35.8元,观影人次超过5000万,几乎没什么值得一提的数据表现,票房与2015年(7天)18.62亿靠近, 也因此,各路媒体陆续发出“国庆档票房崩塌”“票房退回十年前”等声调。
图源:灯塔专业版
即便 影片宣传相当热闹,社交平台上却无人问津,《志愿军:浴血和平》的“系列收官”并未带来情绪共振,《刺杀小说家2》视觉奇观 、“ 威尼斯影后 ” 和流量艺人 也没能撑起讨论, 《 风林火山 》《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 》 无法拉拢定向粉丝的心、更无法走向大众, 而《 毕正明的证明 》《震耳欲聋》虽口碑不错 且有流量热度演员坐镇 ,却只像一阵轻微的回响。
国庆档 不能完全被当作 热门档期 来看 ,过往的票房表现来看,忽高忽低的现象也是彼彼伏伏,但其往往也是暑期档之后观影情绪的观察窗口。
十一档电影
在 今年,观众的注意力和消费心态已经彻底不同。电影院的灯亮着,社交平台上却在晒旅途风景和各色美食。电影不再是节日叙事的核心,而只是其中的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人们愿意花钱,不一定愿意花两个小时去被故事情绪牵引。
这一年的国庆档,更像是一次集体“退潮”:主旋律情绪的张力在减弱,工业化大片陷入内容空心, 口碑影片即使有诞生但也没太多人愿意为它高喊“黑马” ……而节日消费的重心转向旅行、餐饮、即时分享——电影则被留在了原地。
01
主旋律的“叙事”过载
国庆档历来是主旋律电影的主场,它象征着国家记忆与集体仪式,每逢假期,基本都会有一部。《志愿军:浴血和平》延续了这一传统,也承载着“志愿军三部曲”收官的期待。
影片保持了精良制作与历史纵深,战场与谈判并行的叙事让主题更具政治厚度,导演在调度上也更稳重。然而 ,越是讲求“理性复盘”,越容易稀释情绪张力。观众在影院里得到的更多是“理解”而非“激动”。
《志愿军:浴血和平》剧照
更重要的是这种冷却,是观众心理和社会氛围共同变化的结果。
过去几年,从《长津湖》系列到《志愿军》系列,抗美援朝题材几乎年年登场,叙事情绪已被反复消耗。牺牲、荣耀与胜利的情感路径在高频使用后逐渐钝化,观众对这一题材的情绪耐受度明显下降。
当然这并不代表主旋律整体失效,而是叙事模式需要变化——今年《南京照相馆》和《731》两部作品凭借更个体视角或 “ B级片 ” 趣味、片名效应,合计拿下将近五十亿票房,正说明当“国家记忆”换一种讲述方式,情绪仍然能被重新点燃。
不过即便主旋律如今成为了“抗日”的主战场,但并不代表创作者就应该投机一拥而上。毕竟暑期档同样还有《东极岛》这一抗日主题的作品,最终草草收场。
《东极岛》剧照
接下来到底什么情绪能成为驱动力也尚未可知,或许《澎湖海战》又能掀起某种热潮 , 但是主旋律创作 本质上很难延续传统的民族主义叙事,毕竟一旦管控不力,极其容易造成反噬。
显然部分电影观众仍然需要集体情绪的出口,可是解法不再只是单纯为“正确”买单,他们需要的是被打动的理由。
02
工业化大制作的外壳
与内容空心化
如果说主旋律的疲软反映了情绪模式的失效,那么 ,工业大片的问题,则是结构性的空心。
《刺杀小说家2》是这一困境的最佳样本。
它拥有当下国产电影最成熟的工业团队:视觉特效精密、动作设计升级、奇幻世界扩展。每一个镜头都昂贵、炫目,却也让人感到“虚”。观众在两个小时的观影中被感官牵引,却始终无法沉入故事。
《刺杀小说家2》剧照
这部续作延续了前作的概念框架——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互相映照——但在叙事深度上明显退步。人物动机模糊 、 情感线失焦 、 世界观愈发复杂却难以自洽 等问题遍布各路社交媒体的观众评价声。
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工业化”被过度理解为“技术升级”,而非“叙事能力的制度化”,电影就会失去灵魂。
真正的工业化,不只是能建奇幻世界,更要能构建情感秩序。
《刺杀小说家2》在制作上达到了国内顶级,事实上越是顶级的工业大制作越需要一个更加普世且易懂的故事。这一点上《阿凡达》显然是一个经典案例 , 将一个足够老套的故事,包装在最好 的技术和视觉呈现之下。
《刺杀小说家2》剧照
观众的审美也在反噬这种模式。短视频 和 AIGC 加速发展 早已提供了比电影更快、更强烈的视觉满足感,工业奇观的稀缺性被迅速稀释,尤其是AI创作的奇观越来越夸张。
当“视觉奇观”成为唯一卖点,“真实情感”就被挤出了片场。国产大片的下一步,不应再是堆砌特效,而是重建叙事信念。工业化的真正成熟,不在于世界造得多大,而在于人物能否让人相信。
03
还该不该档期化国庆档
今年的国庆档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现实:国庆,观众真的不想在影院。
与2019年相比,国庆档的观影人次下降幅度显著,当年超过1亿的观影人次如今已缩减至五千万出头,几乎腰斩,这种肉眼可见的冷却成为行业无法回避的信号。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全国出行人次创下新高,高速公路流量、景区接待量、住宿需求全面超标 , 甚至社交媒体上满是“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放假”的注脚, 假期的情绪中心不再在银幕前,而在车流、山海与夜市中。
图源:新华社
社交媒体进一步加速了这种注意力分流。假期的微博和朋友圈、小红书充斥着餐饮、景点与人海。即使有人观影,也鲜少发布长评或二创内容。
没有“集体发声”的氛围,电影就难以成为社交话题。
这一点被侵蚀的也不仅仅只是电影,长视频、短剧在这个国庆档同样悄无声息。
今年国庆档之所以显得如此低温,不只是影片质量问题,更是某种“情绪出口生态”改变的结果。
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电影市场全年的缩影,即便影片类型已经相当多元,很显然 , 其中真正能够触动到普通观众的真情实感实在太少。
图源:Unsplash
创作者要么是在完成某种任务,要么是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自嗨。过于离地的创作最终导致的就是观众集体逃离,甚至是完全抛弃。当然 ,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只是针对电影,整个传统影视创作其实都在面临这些问题。只不过电影行业有足够透明的票房数据和长期数据对比,使得其中落差分外明显。
当下的国庆档惨淡让人清楚地看到中国电影的三重断裂 —— 主攻一点的主旋律情绪模式在减退, 工业化的内容逻辑在失衡,而大型节日消费的注意力转移则严重影响了电影的传播环境。电影或许对于一小部分人仍然重要,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早已不是必选项。
图源:灯塔专业版
当观众的生活被移动与分流切割,能让他们重新停下来、再度投入的,不一定是规模最大的电影,而是最真诚的故事。
银幕的光依旧明亮,只是它必须再次学会如何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