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贺 源
时代赓续中,上海法租界一栋西式洋房静静矗立,它的每一次转身都叩响着一个时代的大门,里面藏着三代中国人的悲欢离合与奋斗传奇。
2025年9月4日,年代群像剧《足迹》在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上线,迅速引发观剧热潮。这部剧集通过一栋上海法租界老洋房的变迁,讲述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三代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起伏。
《足迹》以其独特的三段式叙事结构、精湛的表演和电影级的美学质感,开播不久便冲上平台热播榜第一,被不少观众称为“2025年最好看的年代剧”。
《足迹》具有宏大的时间跨度和精巧的叙事结构。全剧30集,分为三个时代篇章:30年代的民国故事、50年代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和9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
故事始于20世纪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洋房。最初这里住着一户林姓人家,到30年代初,林家家道中落,房子被改建成妇产科医院。时间推进到50年代初期,洋房又变成一间工厂;直到90年代初,再次被改造为商住两用房。
这种通过一个固定空间连接不同时间段的叙事方式,让人联想到《悲情城市》和《布达佩斯大饭店》等经典作品。建筑不再是背景,而成为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它静观时代变迁,记录着人物的命运轨迹。
女主角林斯允从德国学医归来,却遭逢父亲病逝、哥哥欠债导致家产被抵押的家族危机,再加上发现未婚夫出轨未成年女学生,面临多重打击。
但这个角色并没有落入传统民国苦情戏的套路。面对家族压迫,她没有选择妥协,而是主动出击:收集证据登报揭露未婚夫劣迹,果断退婚;起诉哥哥拿回遗产;拒绝母亲的道德绑架。
更令人惊叹的是,她在夺回家产后并未止步于个人利益,而是将格局打开,选择开一家“妇科医院”为广大女性同胞提供便利,并借此普及医学知识。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事业追求,使角色闪耀着现代光芒。
剧中的程敖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出身黑道家族却成为一名律师,为人通情达理,是个理想主义者。剧中他为抗日学子怒吼的那句“四万万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就是我背后的势力”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足迹》在视觉呈现上的精致程度令人赞叹。制作团队没有停留在“服化道堆砌”的层面,而是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把握,让历史具备了可触摸的质感。
剧中还原了30年代上海的别墅洋房、西式咖啡厅、歌舞厅、报童和黄包车等场景,营造出浓厚的时代氛围。导演张思麟在开机仪式上提到:“我们通过洋房里的水龙头、窗户玻璃等细节,让观众感受时代的温度。”
这种对细节的苛求延伸到每个时代篇章。50年代的工厂车间细腻还原,让人瞬间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90年代的商住两用房里,墙上的邓丽君海报、传呼机等细节,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
《足迹》通过三代人的故事,探讨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各自的处境、观念和挑战,都在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30年代战火纷飞中,人们面临家国抉择;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投身火热建设;90年代改革开放,人们下海经商追梦。剧集通过这些小人物的故事,传递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改变”的情感。
《足迹》通过叙事结构的创新、人物塑造的突破以及主题表达的升级,为年代剧提供了新的样式。它不仅展现了历史的纵深感,更通过普通人的奋斗故事,让观众思考自己与时代的关系。
在这个快餐式追剧的时代,《足迹》显得尤为珍贵。它不像那些一味追求强情节和爽感的作品,而是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情感刻画和丰富的人物群像,让观众静下心来,感受时代的温度和人性的复杂。剧中不乏冷幽默点缀,也为剧集增添了轻松愉悦的瞬间。
《足迹》是一部需要静心品味的作品。它让我们思考自己在时代中的位置与责任。正如剧中一句台词所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担当。”《足迹》正是通过展现这种担当,在历史的厚重与情感的共鸣中找到了平衡,成为2025年电视剧市场的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