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近日,“聚势·破局——国剧振兴正当时”剧集论坛在京举行,把脉行业态势、剖析深层症结、共商突围路径。当下媒介融合深化、观众审美升级,国剧振兴既迎政策利好与技术赋能的双重机遇,也面临创新动力不足、行业生态待优的挑战,全行业形成共识:国剧振兴的根基在内容,关键在创新,出路在生态。
剧本为核引领内容品质破局
国剧振兴的根本,在于回归创作初心、坚守内容本位,“剧本中心制”是破解内容困局的核心抓手。论坛现场达成共识:好故事是国剧立身之本与发展之基,必须加快从“明星中心制”向“剧本中心制”深度转型,让创作重心回归内容本身。
“剧本中心制”的核心,是让剧本成为影视项目开发的起点与根本遵循,贯穿全流程。编剧徐萌强调,长剧作为文化产业“重武器”,肩负“锚定价值观、传递信念感”的使命,而这一切源于扎实的剧本创作,“只有正视复杂人性,尊重生活逻辑,挖掘现实真情实感,才能找到触动人心的好故事”。导演张永新拍摄《觉醒年代》时,带领团队1:1复刻北大红楼,对细节反复考究,这份对真实的极致追求正是“剧本中心制”的鲜活实践,最终成就口碑与热度双高的精品。
让剧本回归核心,需全行业重构创作逻辑——演员选择以角色适配为首要标准,制作投入向剧本打磨与品质呈现倾斜,更需制度保障与生态支撑。当前部分IP(知识产权)改编陷入同质化泥潭,根源在于脱离剧本核心,盲目追求流量与快速变现。唯有将剧本打磨放在首位,鼓励原创、尊重创作规律、保障编剧权益,才能让精品持续涌现,推动国剧摆脱浮躁,形成“内容为王、品质至上”的良性循环。
技术融合赋能行业机遇突围
当前,剧集行业正经历全方位变革,“融合”成为产业发展核心脉络,贯穿形态、技术、业态多个维度,既重构行业生态,也催生全新机遇。
形态融合打破传统剧集边界,长、中、短剧集多元发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表示,管理部门已加强分类指导,不再简单限定单集时长和总集数,全力支持中短剧、季播剧等新形态发展,力求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多元格局。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晖解读,中剧集兼具短剧紧凑节奏与长剧叙事深度,能适配观众碎片化消费习惯,成为行业增长新亮点。技术融合为行业注入强劲动能。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剧本拆解、拍摄预演等环节,有效提升了创作效率与制作水准。同时,剧集与文旅、文创的跨界融合,也拓展了产业价值边界,形成了协同发展效应。
变革背后,挑战不容忽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直言:“当下观众注意力稀缺,平庸内容正被加速淘汰,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要求更高。”流量导向易导致创作价值偏差,短视频逻辑压缩用户兴奋周期,部分创作者陷入“追求瞬时刺激”误区,还可能加剧价值对立。
生态共筑护航行业长远发展
国剧振兴需政策引导、创作实践、市场反馈形成合力,构建健康可持续的行业生态。论坛提出的路径方案,既聚焦当下痛点,也着眼长远发展。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表示,国剧创作必须坚守正确价值导向,创作者应聚焦新时代实践、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传得开、留得下、立得住”的作品。创新驱动是生态活力的源泉,技术创新与创作模式、人才培养、传播渠道的革新,为行业创新提供多维度支撑。行业环境优化是重要保障,冯胜勇介绍的“非必要不协审”“缩短审查周期”等举措,以及对良性商业模式的倡导,彰显了优化生态的决心。
业内人士表示,国剧振兴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在政策引领、技术赋能、行业自驱的合力下,只要全行业坚守剧本为王的初心、深耕内容品质、共建健康生态,国剧必将突破瓶颈、焕发活力,涌现更多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