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信到骄傲,把吃苦、小众当作勋章”这种曾广受欢迎的人设,似乎变得不那么讨喜了。」
“坦克里没有后视镜的。”
“我让坦克压过,你压过吗?”
社交媒体上的“吴京梗”,又一次“更新”了。
(常见吴京表情包)
其实,围绕演员吴京衍生出的各种句式、表情包、短视频,一直都属于“经久不衰”、时时更新的那一类网络梗。
即使你没有看到过网友玩“这把枪弹道偏左”的梗,也大概率在表情包上见过穿着印有“中国”字样的绿色运动服、一脸正气的吴京。
只不过,在这一轮更新中,“吴京梗”的内容被添上了更多的负面意味。
吴京在《战狼2》上映后的几段采访视频,不知在什么契机下被网友们翻了出来。
(引发争议的采访片段之一)
从采访片段看,或许他的本意是分享自己筹备、拍摄电影的艰辛历程:他为了磨砺自己“跳过楼,被坦克压过,吃遍了中国的蚯蚓”,又为了拍电影,克服了片场上“坦克没有后视镜,枪炮不长眼”等重重艰难险阻,才有了如今的声望与成就。
但实际上,更受网友们关注的,其实是他在分享时的用词、表情和动作。在不少人眼中,他描述这些经历的语气和句式,或许有些太过咄咄逼人。再加上他有些“摇头晃脑”的得意神情,很容易给网友留下仰仗自己的经历“自矜自夸”的印象。
(围绕新一波“吴京梗”出现的网络二创)
由此,更多吴京的作品、访谈片段被翻出来,与这几段采访一起成为了新晋的网络二创素材。网友们模仿起吴京的用词和动作,用自身的心累经历或单纯的无厘头内容做起填空题,也调侃起吴京那种有着夸耀之嫌的观念和表达。
风潮的转向,或许并非源于吴京自身发生的什么变化,而只是由于“自信到骄傲,把吃苦、小众当作勋章”这种曾广受欢迎的人设,似乎变得不那么讨喜了。
在层出不穷的玩梗与戏仿中,网友们也在无意间刻画着他们所乐见的那种新表达:不要再那么咄咄逼人,不要再那么以苦自矜,更不要把“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作为支撑自己形象的柱石。
不愿被冒犯:“硬汉气质”的式微
在这一轮“吴京梗”热潮中,最核心的素材,就是2017年《战狼2》上映后,吴京在接受采访时爆出的两段“金句”。
其中最出圈的一段,可能就是他在《财经周刊》栏目中的发言。当时,记者询问他在拍摄这部国产军事动作片、积攒经验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于是,就有了那段“著名”的回答:
“坦克里没有后视镜的,枪炮是不长眼的。”
(来源bilibili@4k计划)
采访关系中的理想语境,本该更接近于记者、受访者和观众间的平等对话、真诚分享。但吴京在这段发言中的表达方式,却可能在无形中构建了一种“地位差”。
他选择了连续的否定句式,或许只是因为下意识地觉得这种表述更朗朗上口、更有气势。但在搭配上不太恰当的肢体语言后,这种表达便可能被解读成一种冒犯。
(来源小红书@梗百科)
“邪魅一笑”“摇头晃脑”……网友们似乎更愿意将吴京在这段采访中的动作解读成一种炫耀自傲的讯息。在这种背景下,一连串的否定句在观众们眼中可能不再是简单的修辞,而是一种“爹味”的信号:“你的认知是错的,应该让我来教教你。”
一次基于平等地位的视角分享,被扭曲成一种“先知对凡人”的居高临下。网友的反感,便在这种被否定、被冒犯的感受中滋生。
而在另一段采访中,这种冒犯感可能表现得更加直接。在《巅峰问答》中,记者问吴京,他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名气来得太晚。而他则回答,自己的经历、经受过的磨练,比起名气对自己更加重要。
也正是在这段回答里,出现了那串引发全网围攻的反问。
(吴京接受《巅峰问答》采访原视频)
在这段表达中,吴京可能确实有一些“生造假想敌”的嫌疑。这样一串连珠炮式的反问,仿佛指向一个不一定真实存在的批评者。
似乎是为了回击其“大器晚成”的贬损,吴京才要用这一连串的质问,来强制开启一场成就竞赛,用自己的经历、吃过的苦头,来证明自己比批评者更强、更优越。
可在观众们看来,这串反问所指向的“你”,可能被下意识地解读为正在观看视频的自己。被迫与吴京一较高下、又在落败后被“踩在脚下”的,仿佛也正是完全无意与吴京比拼的自己。
公允地讲,这种印象并非由吴京自己一手制造。在说出这段话前,他已经构造出一个“感激自身经历”的语境,也做了“这只是吹牛内容”的“叠甲”。但在一次次的剪切、模仿、转发中,这些内容被逐渐弱化甚至省略,因而人们只能看到这种表述中的攻击性。
(吴京在不同阶段的形象差别较大)
但平心而论,网友们能不假思索地认定吴京就是在进行冒犯、施展攻击,恐怕也是因为这种行为或多或少与吴京在他们心中的形象相契合。
毕竟,在作品内外,他似乎都在努力以经典的“硬汉”形象示人:大胆、坚忍、争强好胜。而无论是争夺地位还是释放攻击性,往往都是这种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人们可能并不会对他展现出的攻击、冒犯感到意外。
早年间公众对这种硬汉人设的认可与追捧,或许给吴京带来了大量的赞誉。但近年来,人们愈发倾向于审视这种人设的实质,也逐渐发现了其背后潜藏的问题:很多时候,所谓强硬好胜的硬汉风格,其实是“有毒男性气质”的一部分,表现为各式各样的贬低、冒险、暴力……
而更重要的是,总会有一大群人,要为发生在身边的这种“硬汉行为”承担被冒犯、被伤害的恶果。正如《当我生的是男孩》的作者奥蕾莉亚·勃朗所提醒的那样:“这些代价首先是由别人付出的。”
(“丝瓜汤”视频中的老爹,也算一款“好胜硬汉”)
正因如此,随着上述能佐证吴京“进攻性人格”的言论被再度发掘,他的硬汉人设也再一次在众多网民的心中得到“激活”——只不过,这一次在他们心头浮现的不再是对硬汉形象的喜爱,而是自己为这种气质的流行所付出的被否定、被攻击、被贬低的代价。而这些言论直接带来的不适,更印证、强化了他们对这种代价的感知。
作为当下的、现实的人而存在的吴京,也就此与他早年间逐步创立、已和自己紧紧捆绑的硬汉符号一道,被卷进网民恶感的风暴眼中。
保卫独特性:“你大还是我大”的残酷游戏
在这一轮“吴京梗”更新的风潮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便是网友们基于自身经历,对“吴京式表达”的戏仿。
有人真人出镜,分毫不差地套用吴京的句式,历数自己做学生、做游戏玩家、做产品经理时有趣的经历或是吃过的苦头;也有人直接利用AI技术给原视频重新“填词”、对上口型,让他成为自己吐槽生活的“嘴替”。
在戏仿的过程中,被一点点解构的,其实不止吴京进攻式、冒犯式的语言表达,还有支撑起这种表达、为之提供“合法性”的价值评判标准。
(来源小红书@胡闹波波,bilibili@浪浪山小蛋仔、@修2)
无论是有“以否定创造地位差”之嫌的句式,还是有“以反问创造假想敌”之嫌的语气,服务的核心内容都是一致的:要么是“冒过险、跳过楼、吃过蚯蚓”的吃苦回忆,要么是“会开飞机、会坦克漂移、能拿高票房”这种常人无法触及的经历。
而且,在自夸自傲的语气、神态加持下,吴京表现得就像是在以这样的经历,给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背书。
但问题在于,“吃苦越多越光荣”的叙事,和“小众便可自命不凡”的心态,在今天的互联网上都已沦为广大网友的日常批判对象。
在他们眼中,吃苦这件事是被夸大的、被神化的,有时甚至是荒谬的。正如常常被引述的、可能并不存在于《活着》这本书中的那段话所说:“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脱口秀演员谢谢对大学生活的畅想)
在“吃苦光荣”的倡导下,他们在应试教育中、在超时工作中无止息地遭受创伤,却不一定见得到应许的成功;在与周围人的“比苦大会”中,他们倾诉排解痛感的机会也被剥夺。吃苦的意义与代价,也因此被翻来覆去地思考、讨论。
而致力于营造小众感又自视甚高的行为,更是在网络的各个角落都会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从“云贵川bistro”到“主理人文学”,人们总是会嘲讽凭借自己的独特性,意图与大众“切割”的行径。
(来源小红书@KikaKiyomi)
于是,吴京的“优越感”所依托的两大支柱,在网友们的眼中早已摇摇欲倒。对他们而言,吃过更多苦、做过别人没做过的事,都无法赋予个体“踩在别人头上”的权力。
说到底,这场“你大还是我大”的残酷游戏,从最开始就建立在一套可笑的规则之上。
而在这种情况下,网友们套用吴京的模板,将自己考试不过的经历、上班背锅的日常填充进去、发在网上,实际上也是对这种游戏规则的小小反抗。
借由同样张扬的语气,这些戏仿传递出一种不认可的信号:凭什么只有庞大的、稀有的经历可以站得更高?我自己的、微小的痛苦和成就,同样有着该被认可的独特价值。
围剿“出头鸟”:优越感叙事的逐步退场
除了以自己的经历做“完形填空”以外,网友们也热衷于以单纯的语言游戏,来解构在他们看来具有冒犯性的“吴京式表达”。
(来源小红书@我和在珍)
毕竟在他们眼中,吴京在发言中所“传授”的,恐怕并非什么鲜为人知的秘密知识,而是普通人用心思考就能得到的结论。
于是,他们也学着用自夸、得意的语气讲述一个人尽皆知的常识,来揶揄这种并无智识上的超前,却仍要追寻优越地位的心态。
这种反感本身,或许正出自近年来网络情绪的转向风潮:网友们好像对“展示优越感”的行为,抱有愈发明显的敏感和敌意。
曾几何时,立“优越人设”、描摹自己与大众截然不同的生活,还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通过编织幻想、收割艳羡,可以收获大量的关注与流量。
(引发网友反感的优绩主义博主和餐饮业品牌)
但近几年来,网友们似乎对各种试图确立优越感的“出头鸟”变得越来越不宽容。他们害怕以优绩主义傍身,用GPA、MBTI、升学去向和“人生是旷野”点缀满主页的校园博主,也对总想“教人做事”、把消费者当学生的品牌充满反感。
原因或许在于,人们在现实中实在见过太多向自己索取认可、维系优越感的对象。从炫耀自家孩子贬低他人的远房亲戚,到大谈特谈创业艰难来要求员工奉献的老板,热衷于把自己摆上“高贵者”“指导者”地位的个体比比皆是。
而在他们塑造优越感的过程中,最不重要的,就是周围人的“自我”。换言之,他们之所以能获取优越感、满足自己的情绪需要,正是因为他们可以无休止地压缩其他人的真实需要和自我价值感。
(“卖己求荣”的红利似乎也在缩减)
而且,早年间,人们或许会因为愿意压制自我、帮助其他人获取优越感来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的感受是:这种“卖己求荣”的方式,能换来的回报也越来越少。
在现实中,碍于维系情谊、保住职场地位的需求,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对这种“吸食来的优越感”忍气吞声。但在受社会身份束缚较少、被视作“宝贵的宣泄场所”的网络空间,他们便能将现实中被迫忍耐的情绪,以更真实、更外显的方式展示出来。
或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吴京的陈年发言才被重新翻出,和众多追寻优越感的“出头鸟”一样,遭到网友们的围攻与群嘲。
(来源bilibili@央视新闻)
客观地讲,这种围攻对他或许并不足够公平。对今天的他而言,追寻优越感、强推某种价值观、让他人感到被冒犯,或许都已经不是他的本意。
只是,他早已与自己多年来的行事风格、思想表达所铸成的形象符号熔在一起,成为了某种庞大迟缓的标靶,也成为了迅速变幻的网络情绪的容器。
不过,好消息是,他仍有许多机会循着大众的内心需要,重新审视、调整自己的言行。
正如热衷于玩“吴京梗”的我们,也是在循着变幻无常的现实,调整自己的喜好、目标与情绪表达那样。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法] 奥蕾莉亚·勃朗,《当我生的是男孩》
[2]摩登语言学,《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关于吴京梗的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