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慷慨解囊的朋友们的打赏,我的推荐,我的认知能得到您的肯定,一直是我坚持的动力,非常感谢!
第一次知道《戏台》这部电影的时候,是看到了一篇关于陈佩斯卖房拍电影,然后票房逆袭暴打资本的营销文,随后多有刷到同类笔记。所以,对《戏台》本身充满了期待。
《戏台》改编自同名话剧,由陈佩斯自编自导,陈佩斯、黄渤、姜武、尹正领衔主演,于2025年7月25日上映,以1亿人民币的成本,换回4.1亿的票房,实现票房小赚。不过,坊间也有很多本片成本2亿的传闻,据说黄渤不仅免费演出,甚至还出资150万。(甚至还有要说本片票房8亿,黄渤血赚,那些人都不会查票房吗)
在豆瓣上,有16.97万人为其打出了8.0的评分,暂时位列2025年度电影豆瓣评分第7名,可以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好片,也助力2025年暑期档成为近10年电影质量最高的一年。同时,本片还获得了第20届长春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以落雪的个人观感来说,本片故事流畅,情节基本符合逻辑,故事荒诞,戏剧张力不错。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本片的表层故事之下,可以看到娱乐圈的纷繁复杂,可以说本片表面上讲的民国戏台,但实际上讲的是如今的娱乐圈现状,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
但本片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导演以一锅乱炖的方式,呈现了一娱乐圈的乱象,却将目光仅仅聚焦在了娱乐圈身上,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能形成有效共鸣,完全不如《浪浪山小妖怪》的共情。同时,导演对这种乱象的展示,极为片面,等于用大炮打了一只蚊子。
综合来说,从电影的角度上讲,本片可以看,故事基本流畅,但戏剧冲突不够,人物没有成长,逻辑不够严密,内核过于简单与片面,但不够深刻。
其实,用豆瓣高赞评论:“别人拍的是喜剧,陈佩斯拍的是自己被“过江”的前半生。”来理解更好,可以把本片当作一部喜剧片或闹剧片,或者陈佩斯自传来看,更好。
以下严重剧透,建议没看过的朋友,先去看本片,再来看落雪推荐!
1、戏剧冲突不足
如果只以一部话剧,或者一部不需要思考的喜剧、闹剧来看,本片自然是一部完成度颇高的电影。方言使用,幽默设置,人物的变化,都让整部电影处于一种诙谐幽默的氛围中。
同时,比如洪大帅要老乡唱霸王,不就是资本干预创作,强行让没有演技的身边人或流量明星担任主演吗?而当黄渤唱戏实在过于拉胯,观众不买账,最后却被洪大帅威胁鼓掌,不就是资本买热搜“强吹”的体现吗?
而六姨太的角色,不就是脑残粉,私生饭的映射吗?
可以说本片是一部有故事,有思考的喜剧电影。但本片的戏剧冲突实在过于薄弱与单一,同时,导演没有将故事聚焦到具体的某一个人物身上,也就导致整部电影的人物完全没有成长空间,在电影里没有实现蜕变。
剧情的薄弱导致了人物的扁平,同时,人物的不够丰满,又衬托出了剧情的单薄,使人物动机立不住脚。
黄渤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就只为了让资本捧一下吗?既然只是为了体现资本对创作的严重干预,那大量删减黄渤的戏份,似乎也不会影响这个主旨的体现;电影里黄渤占据了大量戏份,甚至可以说是救场主角,但是他的角色并没有在这场闹剧中,有所成长,甚至最后都没有了黄渤。
那问题来了,给了大量篇幅去展现黄渤,意义是什么呢?
而在整部电影中,唯一有成长、有转变的角色,就是尹正饰演的金啸天。金啸天在整个故事中是主线,但是人物出场却并不多,前期塑造成一个被情伤的烟鬼,但哪怕在洪大帅的威逼下也展现了自己作为梨园人的气节,拒不改编霸王别姬剧情。
可问题是,尹正为什么突然变得不怕死了呢?为什么一定要守护几千年的剧本传承了呢?
电影以《戏台》为名,主要想展现戏剧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不受资本的控制,所以其实完全可以把重心放在班主身上,让整个故事有个具象化的承接,以班主的转变来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坚持。
比如,在《鬓边不是海棠红》中,尹正扮演的商细蕊也是梨园子弟,导演将重点放在他身上,但是我们透过商细蕊,看到的是人生浮沉、民族气节。
同时,电影里各种找不到人的逻辑问题,放在话剧中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话剧是一种放大的夸张。但是,放在电影中,这种逻辑就需要更加严密了。整个剧院一共也就几间房,结果这些人愣是怎么都找不到。都在剧院开枪了,也来了很多当兵的,结果在二楼的大嗓儿,又是什么都不知道。
这种基础逻辑BUG,在话剧中大家都会选择性理解,但电影不是话剧,这就是BUG,不能理解。
而且与电影剧情的单薄与不聚焦一样的,还有电影的内核主旨,让人感觉好像可以看到现实,却又只是看到了现实最表层的现象。
2、内核过于敷衍
从《浪浪山小妖怪》到《戏台》,国产电影在内核主题上,始终存在一种简单的敷衍。让整部电影,虽然看起来好像讲了些内核,但是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讲。
比如,在前面推荐的电影《小丑》中,导演始终记得自己的目的是通过亚瑟的遭遇,去控诉人性的恐怖、政治的崩坏、社会的堕落。所以我们看到导演通过让亚瑟,不断遭遇社会、生活的毒打,来强调这一主题。
但《浪浪山小妖怪》与《戏台》却很难突出其中的内核,虽然有核心内容的展示,却只是讲到了最浅层的皮毛,让整部电影有种似是而非的敷衍感。
在《戏台》中,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强行要求创作者改一个不合理的剧本,也能看到资本强制塞人、控制舆论;更能看到私生饭的愚蠢,对偶像根本一无所知,却又能倾其所有的愚笨。
但是,导演只是展现了这些乱象,并没有深入探究,也没有去思考如此之后,对人性与行业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祸害与灾难。可以说本片就是喜剧版的《红毯先生》,只是故事比其更完整一些而已。
这种只是简单轻提内核创作手法,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投机取巧,就像新闻简讯与深度调查一样,都是说的同一个事情,但是让观众感受到的情绪完全不同;又或者,比如像是手指被纸割伤,与手指被斩断,都是说手指受伤了,但是疼痛程度却完全无法比拟。
而这种主题内核的敷衍,会导致整部电影缺乏一种统一感,让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一种疏离感,也让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一种隔阂感,使整部电影很难真正抓住观众的内心。
比如,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导演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就是“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难以搬动”,所以不管是哪吒也好、敖丙也好、申公豹也好,都不断遭遇这种偏见来不断加深这种主题。
但是在《戏台》中,因为每个人要负责展现一种现象,所以每个人显得极为工具人,甚至没有存在的必要。
比如六姨太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展现一下私生饭的愚笨?然后呢?同样的,还有黄渤、尹正等人的角色,都有种极为强烈的工具感。
这种感觉在《浪浪山小妖怪》中同样存在,从悲情励志的角度来讲,电影里所有人遭受的苦难不够,他们最后的转变有些过于潦草,最后的大战不够有说服力等;如果从隐喻电影来说,导演没有将核心全部放在工作对人性的压榨上,也没有体现出萝卜坑对普通人的强烈不公。
所以就会发现《戏台》和《浪浪山》一样,都有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都只能以最浅层的方式打动观众,完全无法沉浸其中(可参考《小丑》)。
而《戏台》在评分上比《浪浪山》要差,不仅是因为导演对内心主旨更加敷衍,而是有些观点,甚至本来就可能不一定正确。
3、甩锅悖论
《戏台》以极为荒诞的故事,描绘了娱乐圈乱象,甚至洪大帅对戏剧的干涉也可以延伸到各种各样的工作领域。
但总结来说,全是资本的锅,全是粉丝的错,其他人没有一点错。
尹正饰演的金啸天在电影中各种耍大牌,却被电影解释为,金啸天用情至深,是被人骗了。为此吸大烟过多,导致身体不适,根本起不了床。所以男主根本没有耍大牌,是外界对男主的误会。甚至在最后的升华阶段,也是男主莫名其妙的不顾生死,守住了艺术工作者的坚持,还成了英雄。
另外,班主、经理等人同意让洪大帅改主演、改剧本,其实也是忍辱负重,也是为了保住整个剧院、所有演出人员的命,属于一人承担所有骂名的英雄。
那揭露娱乐圈乱象的最终结果就是,都是资本的锅,全是粉丝自己的错,主创人员都是忍辱负重的英雄。
同时,还有就是本来电影是一个守护传统文化的故事,但是导演却给姜武加了一大段的自白,让他说明了为什么一定要霸王过江的理由,也就让“过江”与否,变得好像有些转变也是可以的啊。
洪大帅要改霸王别姬,其实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与日本人看京剧要求改结局完全是两个概念。而且洪大帅要求更改结局并不算过分,很多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坚持,也有每个时代的更改。
比如,二人转、相声等在过去都会大量涉黄,以此吸引观众,现在改的更清净了,难道错了吗?又比如,川剧一直单传,后来也有传给外国人,开发出变脸表情包等新时代产物,难道错了吗?
在洪大帅的“开国大戏”上演霸王别姬,过不了江,等于在大寿的庆典上,祝你早登极乐,在婚礼上为你献唱《春天在哪里》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讲,洪大帅要求过江,错了吗?
也就是说,导演的朴素感情是好的,但是表现出的结果却并不完全符合导演的预期设想。
简单来说,本片故事流畅,虽然存在一定逻辑问题,但整体来说属于可以看的电影,只是本片也存在戏剧冲突不足,核心主旨敷衍,辩证观点不明等问题。将本片当作一部不需要动脑的喜剧闹片来看,可能预期更为合理。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觉得落雪说的还有几分道理的,就请转评赞,随便给一个,想从不同维度了解一部电影,想看好电影的话,麻烦大家关注落雪,谢谢!
感谢各位老师的打赏,相比于不多的几元钱,落雪更欣喜的是我的想法、我的认知能得到您的肯定。茫茫人海,能得到您的欣赏,是生命中难得的快乐。无以言谢,却也只能说一声,感谢!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