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轨道上,中国空间站的舷窗清晰地映着这颗蓝色星球的影像——那是悬浮于浩瀚宇宙中的一颗星辰。当航天员凝视这片孕育了人类文明的土地,他们的心中或许会闪过数十万年前山洞中的那团篝火——正是那簇原始的火光,点燃了探索宇宙的永恒渴望,开启了人类从猿人到太空人的无垠征途。
三集中外合拍系列纪录片《星际信使: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今日东南卫视21:10播出第一集《逐梦星空》。从青藏高原的古老洞穴到现代科技的巅峰,从马王堆汉墓中的彗星图卷到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人类对星空的探索从未停止。本集追溯了人类从猿人到太空人的漫长旅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我们将一路追寻那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独特品质,完成对人类的自我描述,并将这份文明的记录放进时空胶囊,带向地球以外的星际。
好奇心的驱动:
破译人类文明和宇宙演化
在甘肃夏河县白石崖溶洞幽深的岩壁上,僧侣诵经的余音与远古人类的呼吸在此重叠。2019年,一块被发现了三十多年的下颌骨化石,在陈发虎院士团队实验室的显微镜头下显露出惊人真相——附着其上的碳酸盐矿物揭示着16万年前的时空印记。
△陈发虎院士与张东菊教授在白石崖溶洞
这块化石属于神秘的丹尼索瓦人,他们的基因至今仍流淌在东亚现代人的血液中。他们或许曾在青藏高原的寒夜里仰望星空,如今他们的形象正在科学探索中逐渐被精准复刻。
这一发现不仅重塑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也成为了人类文明起源的象征。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
如今,在广东江门的群山之下,世界最大的单体有机玻璃球在这里建成。它被用来探测中微子——这种宇宙中最古老、最原始的基本粒子之一,自宇宙形成之初便存在,却极难检测到的“幽灵粒子”。
温良剑研究员站在直径35米的探测器骨架中,“每秒钟,每立方厘米就有超过600亿个中微子通过”,而江门中微子实验站(JUNO)的目标是六年内探测到10万个。
△温良剑研究员
尽管这个粒子如此微小、如此难以捉摸,甚至与我们的生活几无交集,但它见证了人类渴求真知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当超算中心的数字开始跳动,我们仿佛看见:某个来自超新星爆发的中微子,在穿越137亿光年后,终于在这片人造星海中激起转瞬即逝的涟漪。
创新的力量:
从古老蚕丝到高科技医疗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加速器。在上海的实验室里,陶虎研究员正进行着跨越五千年的对话。用蚕丝蛋白制作的可降解骨钉将在术后逐渐在人体内溶解至吸收,不会引起任何免疫排斥反应。
△蚕丝蛋白骨钉
经历五千年的变迁发展,蚕丝如今仍是世界上最昂贵、价值最高的面料之一。而未来,蚕丝蛋白包裹的柔性神经探针有望用于治疗诸如渐冻症之类的神经系统疾病。这一古老的生物材料所具有的神奇特性,闪耀着未来医疗技术的希望之光。
探索的勇气:
驰往未被开掘的原野
关闭舱盖的“咔嗒”声,就像打开魔法世界的门环。在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杜梦然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深入海底4.5千米的神秘世界——深海热液区,就像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这里的生物进化出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本领,它们可以不依赖太阳光,而是依靠海底的化学物质来获取它们的生长所需要的能源。
△杜梦然研究员随“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下潜
深海是地球上最后一片未被探索的疆域。这是地球上最神秘的环境之一,几乎是地球上的外星世界,我们只有通过“深海勇士”号这样的潜水器的不断探索才能一探究竟。
而在太空,中国航天员们正在距离地表约400公里处的轨道上运转的天宫空间站中,为未来的深空探索积累经验。
△中国空间站与地球
太空站的外壳只有1.5厘米厚,这是航天员面对严寒和真空仅有的保护。航天员们需要在零重力环境中重新学习如何解决吃饭、睡觉、上卫生间的日常需求。他们面对失重环境的挑战,克服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只为人类能够走得更远。
交流的渴望:
向宇宙传递人类的声音
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桥梁。1977年,旅行者金唱片带着地球的问候飞向宇宙,试图与外星文明建立联系。
△旅行者金唱片
如今,中国的人工智能系统紫东太初正在为未来的星际交流做准备。它能够处理多模态信息,学习海量的知识,不断发现新的信息来源并进行学习。这种信息来源甚至可以超越人类的感知能力:它可以从无线电和红外光中提取信息,甚至是从3D云数据中提取和翻译信息。如果外星信号是量子态的涟漪,紫东太初或许能破译这种宇宙语法。未来,它可能将成为人类与外星文明沟通的关键。
△紫东太初跨模态通用人工智能平台
人类独特的品质——好奇心、创新、探索、交流,让我们从流浪的双足智猿发展出了如今的文明,如今这个能够向太空发射探测器并理解宇宙奥秘的文明。
时空胶囊的展品搜集仍在继续,我们仍将继续寻找前沿的中国科学项目,刻画人类文明发展的独特光谱。
三集中外合拍系列纪录片《星际信使: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由中央宣传部对外推广局、中国科学院新闻办公室、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指导,解读中国工作室、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出品。2025年9月15日起,在国内各大平台上线播出。
纪录片由英国导演迈克尔·拉赫曼执导,新加坡海滩别墅影业承制。该片以“时空胶囊”的创意概念贯穿全片,从人类发展、地球共生、生命探索三个叙事维度,将记录下的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新时代中国科学故事存储其中,以面向宇宙的未来感叙事,讲述我们如何用科技力量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向全球观众立体呈现最新科技研究应用前景与未来生活场景,让世界看见新时代中国科技故事里的人文温度与创新力量。
纪录片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3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和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2023年度扶持项目。
编辑 | 翁翔
主编 | 许宏
监制 | 徐红蔚
读完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