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收官已经过去一周多,《生万物》余热未褪。云合数据显示,该剧的市场占有率仍位居第一。
《生万物》占有率居高不下(图源:云合数据)
长剧市场许久没有迎来如此热络的景象,全方位的多项破纪录的数据为长剧提振了士气:爱奇艺平台站内热度破万,弹幕互动量破亿;CVB平均收视2.388%,为今年CCTV-8年冠;酷云收视峰值破4.3535%,成为今年首部单日有效播放破亿的剧集;云合有效播放市占率46.1%,单日播放量破亿。
《生万物》战报
爱奇艺副总裁、风起工作室负责人、《生万物》总制片人徐蜜对剧的“火爆”也深有感触,剧播出后,她渐渐有了一些之前《狂飙》《破冰行动》类似的体感: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网友们会随着剧情的播出展开一些“辩论”。就连家附近的美发店,听到理发师和顾客聊的也是《生万物》。
在剧集行业久违全民性爆款的当下,《生万物》抚平了行业的焦虑,并给予了从业者们一定的信心。
站在平台角度而言,《生万物》的成功夯实了长剧的制作优势,也树立了爱奇艺新剧场“大家剧场”的品牌价值。爱奇艺高级副总裁、《生万物》总制片人戴莹表示,接下来剧场可能会进一步细化观众需求洞察,在改编中更精准平衡原著精神与当代视角,同时,总结经验,形成可复用的创作方法论,提升剧场接下来作品质量的稳定性。
毒眸在跟两位制片人对话的过程中,细致了解到了《生万物》从前期创作到后期宣发的整个制作过程。在这段复盘中,其实并没有外界期待的“爆款公式”,更多的是一个团队为了情节反复推敲的纠结,是面对市场杂音守住创作初心的坚持。
《生万物》海报(图源:豆瓣)
诚如,《生万物》里天牛庙村里祖祖辈辈对土地的敬畏那般,当从业者坚守对内容的敬畏,终究会有所收获。
看“天”吃饭
《生万物》里,天牛庙村的村民在立春时“试春气”,在天旱时跪地求雨。农民对自然敬重,对土地虔诚,依赖天时、顺应自然已经成为他们世代相承的生活方式。而对于《生万物》的制作团队来说,这份对天地的敬畏,同样贯穿于他们的创作中。
《生万物》试春气画面(图源:截自《生万物》)
《生万物》故事时间跨度大,是摄制面临的首要难题。这部以实景拍摄的作品,全程要“看天吃饭”:盛夏酷暑拍摄,有不少工作人员中暑,连剧中的动物都中暑了;为贴合农作物的生长节奏,经常紧锣密鼓地进行拍摄调整。
徐蜜至今还记得一个紧急时刻,“我记得有一场戏是烧麦子,这也是我们全剧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一个大高潮,眼看着麦子成熟快掉了,但是剧本里在这场戏里有个地方一直没达到大家都满意,眼看着麦子一颗颗掉下来,全剧组心急如焚,最后的关键时刻编剧总算改出来了,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制作前期要适应自然的不可控,播出后期则要面对观众反馈的不可预测。本质上,都是“看天吃饭”。《生万物》播出后,观众的反应既有她们意料之中的部分,也有些意料之外。
开播之前,宣传团队就讨论了一些观众可能会喜欢的宣传点,播出后,观众的话题讨论也基本符合预期。但更让她们感动的是,观众会自发地进行内容创作,制造更多的惊喜反馈。这种创作者与观众的默契“合作”,助推《生万物》的“方言梗”一步步破圈。
剧中大脚娘台词(图源:截自《生万物》)
作为一部讲述山东地域特色的年代剧来说,山东方言是一个明显特色,原著中,关于山东乡村的乡土俚语比比皆是,但是在呈现上,考虑到普适性的全民传播,就需要斟酌对于文化特色的呈现。
这部剧中有不少山东演员,大家在现场对戏也会即兴说一些山东方言,但是后面考虑到这部剧面向全国观众,最后团队决定选择摘取一些比较有地方特色,同时理解成本比较低的方言词夹杂其中,“比如‘俺’、‘拉呱’、‘知不道’,这些词汇可能我们不是山东人,但是大概能猜到是什么意思,也不至于太生僻。”徐蜜提到。
《生万物》中方言台词(图源:截自《生万物》)
轻松幽默的“梗文化”对于作品前期的传播助力更多,但是对于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来说,必须要控制好尺度,否则就会侵蚀到剧作内核,到后面她们有意识地提醒宣传团队不要再玩梗了,要收一收,避免观众忽略剧情的发展,遮蔽了作品的内核。
《生万物》对作品的敬畏和对观众的尊重,也换来了观众的真诚回馈,《生万物》的社交讨论始终保持活跃。在微博上,《生万物》相关话题阅读量达94亿,全站讨论量3240万;抖音主话题总播放量113.3亿,热点累计266个。这些数据的背后,既是观众对好内容的认可,更是创作者与观众双向奔赴的最好证明。
《生万物》战报(图源:@电视剧生万物)
用细节平衡
《生万物》是典型的慢工出细活。早在2021年的时候,项目就开始推进了,可直到2024年才正式开机,三年的时间里,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到了剧本的打磨上。单是前十集的剧本,编剧就花了两年的时间去推敲细化。
在如今这个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一部长剧不可避免要面对内容迭代和审美迁移,不少创作者选择缩短制作周期来应对环境的变化。但《生万物》显然走在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上。
《生万物》实景(图源:豆瓣)
决定做《生万物》这个剧那刻起,制片人们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让当下的观众愿意接受一个传统的农村年代剧?与此同时,她们意识到大部分观众对于这种题材作品,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认为这类故事比较压抑,比较“脏”。在一个困局面前,破与立的平衡就成了创作的关键。
基于对观众状态的长期观察,主创意识到观众现在更需要一些治愈的作品来缓解精神层面的压力,因此站在制片人角度,她们一开始就建议编剧把《生万物》的基调要写的温暖一些,“《生万物》是没有办法改变历史的,所以那个时代的情况我们必须要符合。那个年代,其实有很多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得已,大家生活的可能不是那么轻松,但是生活态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会在生活态度上去做一些调整,就是我们会觉得无论怎么样你的日子要过,那就‘把日子过出花’。”
剧中绣绣娘台词(图源:截自《生万物》)
原著中,凉薄的人性和惨烈的现实随处可见,但团队决定减少对于苦难部分的直白呈现,转而深挖人性深处的温良。这种基调的转向,本质上也是创作者对抗内容焦虑的智慧:以人类共通情感为根基。那么不管市场审美发生怎样的变化,故事总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同时,这种处理在另一个层面破除了年轻观众与年代剧之间的隔阂。
作为市场上少见的年代乡土题材,戴莹并不担心《生万物》离当下年轻人的世界太远了。“尽管年轻人的生活环境与剧中设定不同,但对真挚情感和生命力的追求具有普遍性。剧中人物在土地上顽强生活、在困境中努力将日子过出希望的状态,能够呼应当下年轻人面对生活不确定性时对力量与慰藉的需求。”
在保证一些基本情感和主流价值观外,整个团队更多做一些审美上的细致调整。比如,她们意识到,随着女性意识崛起,观众对于女性独立、女性互助等层面的情节要求比较高,团队便针对性地优化了剧中女性角色的人设。
《生万物》绣绣角色海报(图源:@杨幂工作室)
原著中,宁绣绣是典型逆来顺受的软弱角色,这种形象与当下观众的认知是割裂的。如何让角色既要符合时代特征,又能被现在观众接受,团队将重点放在了平衡角色的主动性上。“原著里她可能是一个没那么强主动性的人,那她的主动性要做到什么程度?要符合曾经那个历史背景下的女性,又能让现在的观众认可,我们会反复拿捏商量这个比重尺度。”在她们看来,绣绣是一个女主,但并非绝对意义上“大女主”,这种微妙的差异背后需要极为细致的推敲打磨。
不止“宁绣绣”,剧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命运,整个团队在创作初期都要经过非常激烈的讨论,比如,苏苏要不要被毒死、费文典要不要死等等,每一个人物设计背后关联的是一个时代的起落与个体命运的无常。网友关于结尾苏苏之死的解读,也打动了主创团队——她死后腿还是一个奔跑的形状,她始终想踏出封建礼教的宅门,但是最终没有踏出来。
苏苏被毒死(图源:截自《生万物》)
《生万物》虽然基调温暖,但根植于原著中的深刻批判并没有因此而消逝,正因如此,《生万物》的结局给人一种后劲很大的感觉,而这一点也是团队有意想要呈现出来的,
“你前面越喜欢的人物,后面命运越不好,就会反弹特别大。苏苏那一集,一定会被很多人骂,但是我觉得这就是那个时代下人物的命运,正是有了这些,观众会进一步地产生思考。”在徐蜜看来,一部好作品必然存在种情绪张力,人物的命运一定是跟时代同频共振的。而这种共振所带来的精神震撼,我们早已在《破冰行动》《狂飙》的时候见证过了。
垒砌长剧城墙
“我觉得长剧并没有很难破圈,只是我们的时代在变化,观众的碎片时间越来越多,然后可以选择的越来越多。”在徐蜜看来,当下激烈的竞争环境并没有给长剧判了“死刑”,反而很大程度上在倒逼长剧必须加速成长,以更优质的形态拉回流失的观众。
面对海量的内容形式,观众的选择权明显提升。在这种权力机制下,观众并不会对某一类型内容长情,只会对真正好看的东西投掷更多的注意力。
《生万物》剧集(图源:豆瓣)
即便短剧以来势汹汹的姿态占据市场份额,但在爱奇艺看来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某种程度上,《生万物》也在主动借鉴短剧的优点,在节奏上进行针对性改进,以及对“水戏”不断进行挤压。毒眸了解到,《生万物》在剪辑阶段删掉了很多过场戏,最开始的15集剧本,他们压缩成了10集左右,拍摄完之后,剪辑又把10集精剪到了7集左右。
长剧对于短剧节奏的借鉴,是一种借力,而非盲从。越是优质的长剧越会从内容层面出发,对节奏进行适当的处理。戴莹告诉毒眸,“长剧的关键在于节奏是否服务于故事与人物,而非单纯追求时长缩短。我们调整节奏只有一个原则,就是希望让故事更’好看’,因此会根据故事的需求确定篇幅,如果内容支撑不足则精简,如果需细腻刻画人物成长与时代变迁则保留合理长度,核心是让每一段叙事都有价值,平衡完整性与紧凑性。”
《生万物》海报(图源:豆瓣)
正是这份对长剧本质的坚守,让爱奇艺近年开发的“大家剧场”,在众多剧场中走出了独特的道路。无论是《北上》聚焦的百年运河,还是《生万物》扎根的千年土地,都让观众进一步看到长剧所能够承载的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的细腻情感和恢弘情绪。
“大家剧场”摆脱了观众对传统年代剧的认知,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性思考,在戴莹看来,这也在吸引新一代创作者参与到年代剧的创作中来,“以《生万物》为例,创作时我们增加温情幽默的生活化细节,特意凸显女性成长线,这种‘传统底色+现代表达’的实践,能让年轻创作者直观感受到,年代剧并非对历史的刻板复刻,而是可以通过挖掘历史中的人性共通点与当代观众对话。”
可以说,爱奇艺“大家剧场”的布局,更印证了长剧的长期生命力,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人文情怀,永远需要长剧这一载体,与观众完成一场跨越屏幕的深度对话。诚如戴莹所言,“文学大家的作品存量丰富,涵盖不同时代、多样题材,且蕴含深厚的人文价值与叙事潜力,这类作品是具备长期开发空间的,而非短期热潮。”
或许,行业中一直希望找到的长剧破圈密码,有了回答,“爆”的本质从来不在“跟风”,而在“坚守”——坚守对内容的敬畏,坚守对时代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