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或许可以抵抗虚无——《查克的一生》:我是沧海一粟,但我也是宇宙

此刻或许可以抵抗虚无——《查克的一生》:我是沧海一粟,但我也是宇宙

同样是关于普通人的史诗,《查克的一生》却是近期热门内容中,少有的「务虚」电影。对于人生的悲伤与快乐,带着点点忧郁的注解,浪漫得令人发颤。

作者:木刃‍‍‍‍‍‍‍‍‍‍‍‍‍‍‍‍‍‍‍‍‍‍‍‍‍‍‍‍‍‍‍‍‍‍‍‍‍‍‍‍‍‍‍‍‍‍‍‍‍‍‍‍‍‍‍‍‍‍‍‍‍‍‍‍‍‍‍‍‍‍‍‍‍‍‍‍‍‍‍‍‍‍‍‍‍‍‍‍‍‍‍‍‍‍‍‍‍‍‍‍‍‍‍‍‍‍‍‍‍‍‍‍‍‍‍‍‍‍‍‍‍‍‍‍‍‍‍‍‍‍‍‍‍‍‍‍‍‍‍‍‍‍‍‍‍‍‍‍‍‍‍‍‍‍‍‍‍‍‍‍‍‍‍‍‍‍‍‍‍‍‍‍‍‍‍‍‍‍‍‍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此刻或许可以抵抗虚无——《查克的一生》:我是沧海一粟,但我也是宇宙

末世是从一场大地震开始的。美国加州顷刻间被摧毁。此后的数月,洪水、海啸、火山爆发……不断有物种相继灭绝,地球上很快失去了最后一只蜜蜂。而不断被剥夺科技力的人类社会,也在饥荒与瘟疫的蔓延中分崩离析,自杀率飙升。

像是上帝的另一座巴别塔崩塌,消失的互联网阻断了世界的交流,公路不断出现的大坑阻断了交通,最后,连电力供应也瘫痪了。整个世界陷入了彻底的黑暗,银河显出从未有过的清晰。

然而下一刻,星星们,开始陨落。

以这开篇的情节场景,大多数观众应该会下意识地认定,《查克的一生》是一部科幻灾难片——而这恰恰落入了主创的叙事陷阱

惯于拍摄恐怖类型片的导演迈克·弗拉纳根,此次与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强强联手,将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通过细节的渲染与情绪的叠加,推向了更为深邃的境地,但随之而来的情节反转,却颠覆了所有的认知——

倒叙的三幕式,将末世的黑暗折返回仍有阳光灿烂的那天,有人跳舞、有人相拥,如诗歌般的旁白之下,既有一个普通人面对生命的浩瀚思考,也蕴藏着宏大的宇宙哲学。

没有太过直白的指示,到了后半段,电影显得有些抽象、缥缈、疏离,但又有着内里的紧密联系。当观众自行找出三幕故事中的逻辑关联后,才会惊呼:原来,我是众生中最渺小的一员,也是某个世界中唯一的神。我即是宇宙。正如电影开篇的那句诗词,I am large, I contain multitudes(我辽阔广大,我包罗万象)。

电影原著收录于史蒂芬·金202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中。导演迈克·弗拉纳根在疫情封闭期读到了这篇小说。在那个困顿的时期,整个社会都处于停滞与焦灼中,这个故事如同黑暗中的星空,照亮了他的内心,于是他决定拍出来。阅读《查克的一生》的体验是非常私人的,但它让我泪流满面。

站在市场角度,《查克的一生》的电影成片绝非商业作品,少见地运用了大量原文独白,显得小众、独立而真挚。而去年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本片首映后以黑马之姿斩获最高荣誉“观众票选奖”。作为近12年多次有作品入围奥斯卡的权威电影节,《查克的一生》背负众望,男主演抖森也被认为贡献出“距离奥斯卡小金人最近”的一次绝佳演绎。

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向死而生的故事,又像是一部睡前童话。惠特曼的自叙诗、卡尔萨根的宇宙日历,勾画出了一个人的奥德赛,也映照出了我们自己。

同样是关注普通人叙事,《查克的一生》是近期热门的电影中,少有的务虚电影。当其他的普通人在战乱中挣扎求生、在职场竞争中艰难取经时,《查克的一生》突破了这些具象的强情节,望向星空,讲述着人生看似虚无的意义,温暖而治愈

这本身不罕见,却在当下,显得太另类、太可贵。这或许便是,在我们这个充满压力、焦虑、物欲、濒临崩溃的年代中,最需要的那种电影。

末世之子与闹鬼的房间

作为两位恐怖大师共创的作品,《查克的一生》电影有两个最具悬念的谜题。第一个是:查克是谁?

随着“ACT 3(第三幕)”的字样,第一个故事登场,查克不在,却又无处不在。语文教师马蒂,在不断临近的末世中路过街角,却发现一栋荒废大楼上竟然悬挂了一副巨型广告:一个戴着眼镜西装革履的陌生中年男人,旁边几个大字——“查尔斯·克兰茨,39年辉煌岁月,谢谢查克!”。

本没多想的马蒂,回家后看电视。依旧是不断滚动的灾难新闻,直到变成了雪花屏。这时,没有信号的电视竟然冒出了一条广告,还是熟悉的图案——谢谢查克。

一夜之间,查克的画像挂满了街旁路灯的广告位,甚至走过街头,墙面上都满是“谢谢查克”的涂鸦,有些还在旁边附着“我爱你”“永垂不朽”等奇怪字样。马蒂四处打听,却发现根本没人认识这个查克。正当他与邻居讨论时,空中一架喷气式飞机掠过,尾气竟然也绘制出了,谢谢查克。

此刻或许可以抵抗虚无——《查克的一生》:我是沧海一粟,但我也是宇宙

擅长玩味恐惧的大师们,让这份诡异感巧妙地层层加码,随着全世界断电的那刻推向高潮——所有房屋的窗户齐齐亮起幽蓝光芒,查克的海报再次浮现,成了星空之外的唯一光源。至此,查克这个神秘人,已经超过了设想的商业大亨或者政治大佬等身份,宛如一名引发末世的魔王,拥有着超越人类认知的力量

直到第一个故事结束,画面中闪过了查克的身影——一个躺在病床上的中年男人,妻子在旁边抽泣呢喃着“我爱你”“谢谢查克”,而床边仪器上的心跳线路正渐渐趋于水平。这时,具有联想能力的观众便蓦然醒悟:第一个故事的世界,或许是现实中的查克濒死之际,在意识深处构建出的宇宙。

真相还没来得及验证,电影来到了“ACT 2(第二幕)”。阳光划破黑暗而来,观众从世界即将崩塌的宏大背景中,突然被拉入一个微观而平凡的场景:街角传来动感的音乐鼓点,世界美好而安全。这是日常世界的普通一天,男主角查克正式登场。依旧是海报里西装革履的熟悉模样,只是被鼓点吸引的他,驻足停留,准备跳一支即兴舞。

舞蹈结束,电影即刻闪入“ACT 1(第一幕)”,故事回到了查克的童年。失去父母后,小小的查克跟祖父母一起生活在一栋老屋里,他被告诫不要去打开阁楼的那个房间。祖父说,那里满是幽灵。

自此,电影出现了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谜题:房间里到底有什么?

破解这个谜题没有太大难度,只是耗费了不少时间:男孩渐渐长大,祖母教会他跳舞,祖父教会了他数学;他遇到了爱情的悸动,感受到了跳舞带来的生命力,也在葬礼上向自己深深爱过的祖母告别。

此刻或许可以抵抗虚无——《查克的一生》:我是沧海一粟,但我也是宇宙

没有反常规的叙事,也没什么超出日常的情节。只是查克身边不断出现的人们,与第一个故事世界里的人们,不断达成了互文,让一切成为闭环。

直到祖父去世,查克继承了阁楼的钥匙。在房子即将被转卖前,他终于真正地开启了那道门。空无一物的阁楼,阳光从窗外撒了进来,静候片刻的查克正准备转身离开,背后却突然传来了医院仪器的嘀嗒响声。

回过头,查克看到了未来自己的影像:39岁的他因为脑瘤,躺在病床上即将离世,而17岁的他此时却无法分辨未来自己的具体年龄。他只是愣愣地看着,仍由世界的真相猝不及防地砸向自己。原来,闹鬼的房间里,是能预见死亡的时空交汇之地。

电影就此结束,离场感却在绵长持续。片中没有太多说教,也没有过分地深挖或煽情,就这样把大量的空白留给了观众。眼前再次串起这三幕风格迥异的故事,所有的草灰蛇线慕然间缠绕在一起。原来这就是查克的一生,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最大的谜底

诚然,观感有些跳跃撕裂的分幕、后两段稍显平淡的情节,让这部电影注定无法得到所有观众的青睐。但导演迈克·弗拉纳根在结构的炫技之外,注入了太多的真挚。比如借用原著大段内容的叙述,比如反复出现的诗词吟唱。这是文字的文学性与影视语言交融在一起的少见表达。

这是非常私人化的处理,却也是与普通观众最为贴近、也最具情感张力的时刻。正如电影中,查克邀请他人一同跳舞时,伸出的两只手。

此刻或许可以抵抗虚无——《查克的一生》:我是沧海一粟,但我也是宇宙

消解生活虚无的疗愈

客观地说,《查克的一生》所埋下的两处悬念,拆解后并没有那么神奇。

将自己现实生活经历的一切,融合成属于自我的另一座宇宙,在诸多电影中都有体现,无论是《穆赫兰道》《生死停留》还是动画《深海》;看到自己的死亡预言,还是决定勇敢去活,这份立意也能在《大鱼》《降临》甚至言情片《现在去见你》中窥见同类。

但《查克的一生》有自己的不同。强框架弱情节的表达之下,它带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治愈感。这份治愈,来自于务虚主义思维对现实世界的一份消解,正如水消失在水中

首先是对极端生活的消解

第一个故事的末世中,当时的男主角马蒂,面对人类社会的失控,在电话里与前妻长聊了一段关于宇宙日历的故事——如果宇宙是一年的日历,宇宙大爆炸被定为1月1日的开始,那么太阳系在9月中旬才形成,人类在1231日的22点半才迟迟出现,人类文明的历史在1231235950秒才开始书写

也就是说,历史书上读到的每一件事、现代人所拥有的一切,在宇宙尺度上,不过是区区10秒的一瞬。人类太渺小了,个体更是微如沧海一粟,所有的悲伤与快乐,根本不值一提。这种带着点点忧郁的点解,却浪漫得令人发颤。当观众跟着电影一同抬高视角,一同望向人类命运的起点与远方,看似艰难的极端生活突然失去了锋芒。

正是基于这份内心的释然,末世也显得没有那么可怕了。于是第一个故事里,马蒂决定在世界的最后一刻,哪怕失去了车辆,哪怕没有灯光,也要找到爱过的前妻,跟重要的人一起手牵着手,坐在庭院里静观群星陨落。或许肉体即将消亡,但内心的安定,已然超越一切。

此刻或许可以抵抗虚无——《查克的一生》:我是沧海一粟,但我也是宇宙

然后是对平凡生活的消解

看到了自己的死亡,这对某些人来说,或许是一种沉甸的负担。据说,人类是唯一事先就知道自己会死的生物。有人借助宗教,对死后世界架构出新的愿景;有人努力活着,想把生命的厚度不断延展。也有专家认为,正是因为人类知道生命有限,才会代代前进,创造出当下灿烂的文明。

但《查克的一生》给出的答案是:坦然。

无须恐惧,也不用刻意变得积极,生命有限、宇宙无垠,发生即是合理。理解了这一点,方会明白,电影短暂的第二幕才是全片的核心:午后街道,查克被街头艺人的鼓点所吸引,邀请路人詹妮丝共舞,赢得了全场的掌声与喝彩。

这一刻,沉闷的日常被打破,陌生人之间也碰撞出了自由的生命火花。但这样的绚烂,本身并没有多么宏大的叙事。鼓会歇,舞会停,短暂相识的结缘之人会离去,生活没有改变。

命运宽容而温和地在此时向他照亮了一束光,也埋下了彩蛋。

查克回想起,小时候的自己,也曾如此畅快地舞蹈过。那晚,热舞之后,他独自在外碰见了灿烂的星空,回想起惠特曼我包罗万象的诗篇,他如此真切地感到自己与整个宇宙融为了一体

此刻或许可以抵抗虚无——《查克的一生》:我是沧海一粟,但我也是宇宙

在如此充满神性的一刻,他爬上台阶再次起舞,手背却不小心在铁丝网上割出了一道深深的划痕。虽然电影本身没有对划痕有明确的解读,但留白之余,观众或许可以感知到一个充满虚无的真相:快乐之中藏着伤痛,生命最好的顶点处往往暗示了它的末日,宇宙自此走向均衡

所以,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也没有绝对无法挽回的错误,世间万物福祸相依。即便看到了自己的死亡,查克也没有一意孤行,一定要追逐梦想走向舞者的职业道路——他按部就班地找了份看似无聊的会计工作,过上了普通的一生。

当他选定这份职业时,他其实不会想到,某天在街头,他会突然放下公文包开始热舞。他也不会知道,他在跳舞中感到的头疼,是脑癌的首次发作,他的生命将只剩下9个月光景。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他已经看过自己的死亡了:我十分确定风雨要来,没有焦虑与期盼,我只是等待并接受

虚无早早地降临在查克身上,而他圆满地应对了这道旨意。电影讲述了一个人的世界毁灭,讲述了人生短暂,却不愤世嫉俗,也没有沉溺在“人生无意义”的空洞之中。一份绵长的暖意,透过这些平静的叙述,传递在观众胸膛之中,为之共鸣的感动里没有伟人的宏大激昂,只有平凡人的平淡温婉。

我是沧海一粟,但我也是宇宙。

谢谢查克。

此刻或许可以抵抗虚无——《查克的一生》:我是沧海一粟,但我也是宇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