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以为成龙的时代过去了,他却又顽强地打了回来。就在这个暑期档,他主演的《捕风追影》成了一匹黑马,不仅稳居票房榜第三的宝座,更拿下近十年国产动作电影的最高评分,用一次近乎完美的回归呼应了这个夏天最火的那句网络热梗——“法拉利老了还是法拉利”。去年四月,成龙已经度过了他70岁的生日。
但此前几年,成龙早已不再是票房保证,甚至变成了毒药。2012年,成龙交出了自己的第101部电影作品《十二生肖》。上映时,他说这将是他最后一部打斗激烈的动作片。
自那之后,镜头里的成龙的确没有像往常一样上天入地、冒险搏命了。他老了,无论多么天赋异禀、壮心不已,终究不可能敌得过岁月。他打不动了,他的电影也跟着打不动了。过去十几年里,除了一部《英伦对决》,他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豆瓣评分连6分都迈不过去。票房倒是坚挺了一段时间,也不过就几年而已,随后便屡遭惨败,最低纪录甚至仅有505万。
捕风追影剧照
爽片的胜利
距离正式上映还有5小时30分,《捕风追影》的票房就通过点映和预售突破了亿元关卡。许多先睹为快的观众给出的反馈,只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爽。
这种爽首先来自简洁明了。电影开篇便入题,借由一场盗匪佯攻与司警追缉的交手,即刻拉开了正邪双方的阵容,全无多余闲笔。紧接着双方短兵相接,跑酷、搏击、跳伞、变装轮番呈现,上演了一幕幕精彩场面,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等到成龙出场,与梁家辉双雄对决的故事格局已经无比清晰,悬念只在两人如何过招。
这样的节奏无疑贴合了当下主流受众的喜好。在一个倍速播放和短视频流行的快餐时代,人们习惯了直给,没有多少耐性去等待铺平垫稳,也缺乏慢慢梳理人物关系和叙事逻辑的兴趣。
《捕风追影》的创作者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对于导演、编剧杨子而言,这也是此前失败带来的教训。2023年,他曾与成龙合作过一部《龙马精神》,口碑、票房皆不理想。在反思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在文本层面就出了问题:“那时候我对动作片经验不足,写剧本的时候忘了给动作戏留时间,我是按照两个小时的文戏长度去写,当拍完两个小时的文戏,再加上快40分钟的动作戏之后,这个片子就淤了,接着往下剪的过程中,为了保留动作戏这些商业元素,文戏本身是会受到伤害的。”
这一次,他的剧本干脆直接借用了电影《跟踪》的创意。这部银河映像2007年出品的经典之作,在内容框架和剧情设计上都提供了相当扎实的参考,大大降低了文戏的失误风险。同时,韩国在2013年根据其改编的《绝密跟踪》,则证明原作之上具备着充足的武戏开发空间。
《捕风追影》的爽,另一部分即得益于武戏的处理。成龙在创作之初就要求,片中的动作场面不能为打而打,最终的呈现的确如此,所有的打斗都是剧情节点自然发生的,是故事的有效推进,而非割裂的佐料。而在他自己的部分,动作的设计恰到好处地融入了诸如快速拆枪、家具战神等标志性招式,既不刻意,又充分满足了观众期待。
对于其他角色,导演则要求饰演盗匪的几位男演员必须有真功夫,女主角张子枫也提前三个月加入成家班特训。整部电影里,几乎没有一场打斗采用过慢镜或特写敷衍带过,拳拳到肉的真实感带来了极佳的视觉体验。
最大惊喜在于梁家辉,不仅凭借过硬的演技塑造出了一个饱满的反派形象,而且贡献出了两场高光的动作戏份。为此,他花了一整年的时间训练,体脂率硬生生降到18%,还特意学习了拳击。最终,以一敌众的一场近身搏斗,让67岁的他展现出了新的魅力,其与成龙的决斗更是成为全片的高潮,几乎所有人在观影之后都津津乐道于这一段落。
成龙的弯路
紧凑的节奏、顺畅的故事和刺激的打斗,奠定了《捕风追影》合格的基本盘。即使一些细节之处存在漏洞,经不起推敲,但对于一部商业片而言,一爽遮百丑。
“爽”从来都是动作电影的不二法门,也是成龙电影一直以来的核心所在。人们看着他飞檐走壁,看着他耍宝出糗,看着他惩恶扬善,一叹、一笑、一快意,宣泄的都是本能的痛快。但后来,一切发生了变化——从《十二生肖》之后,成龙电影在三个不同阶段大致呈现出了三种面貌。
成龙一直不满足于只做纯粹的动作片,他在意自己电影所可能产生的社会意义,更羡慕李小龙那样讲出深邃、充满哲学意味的话。他说过,他拍每一部片子都是有原因的,都是有东西要讲的。
只是从前他的表达,大都是一些朴素的价值观,它们来自戏班学徒的规矩、来自江湖闯荡的感受,或者来自人之常情的好恶。到了《警察故事2013》《天将雄狮》,他的表达则开始溢出自己的经验,明显指向了更宏大的主题,于是内容服务概念,说教的味道愈发重了起来。
观众显然不愿意为之买账,毕竟没有人希望在电影院里听大道理。几部影片下来,虽然票房靠着过往的号召力稳住了,口碑却没有一部出彩。面对与初衷相悖的结果,不知道成龙是不是也想明白了原因,但《铁道飞虎》以后,他似乎不再那么执着于此了,转而拐向喜剧,先后推出了《功夫瑜伽》和《神探蒲松龄》,中间还拍了一部科幻的《机器之血》。
对成龙来说,喜剧依然并非全新的尝试。恰恰相反,自1978年的《醉拳》起,这始终都是他的招牌。不过他的喜剧不是语言的幽默,不是故事的荒诞,而是在打斗之中加入滑稽的表演和意外的反应。然而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他很难再做出带来这种效果的、灵活花哨的动作了,一张已然衰老的面孔也不适合再去搞怪,所谓喜感和笑点只能依靠其他演员的加入,甚至略显无厘头的情节来完成。这不仅丢掉了原本功夫喜剧的独特魅力,也不是成龙的擅长所在,更在与其他演员的表演风格之间生出一种尴尬的割裂感。
当喜剧变得尴尬,剩下的就只有苦笑。作品质量的长期消耗在2019年形成了反噬,成龙不但在票房上终于败下阵来,更开始逐渐变为烂片的代名词。他也困惑,一次采访时,他很诚实地对记者说:“我真的抓不住中国观众的口味。一些我很看不中的电影会大卖座,电影里边没惊喜,而大卖座。我不懂,我真的很不懂。所以自己很怕,我离中国观众,那种年轻观众的口味越来越远。”
既然向前一步总是碰壁,“后撤”便成了最后的挣扎。这几年,他拍《龙马精神》、拍《传说》、拍《熊猫计划》,越来越多地在电影里向自我致敬,明显想要走一遭情怀的路线。可惜影片成色不佳,市场的受众也早已更新换代,这条路还是没能打通。山重水复,古稀之年的成龙似乎就这样陷入了茫然四顾的境地。
幸好,如今《捕风追影》成了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它的成功其实也给成龙指出了一个可以继续蹚下去的方向,就像杨子说的:“观众还是想看熟悉的大哥,他毕竟是一个这么多年的巨星,观众是有期待的。大哥可以在动作戏里面被打得很惨,但是这个精气神儿不能卸下来。”
对此,成龙可能也意识到了。因为就在此次的电影宣传中,他透露过这样一个信息:“《熊猫计划》之后,我说我应该有一部动作片了。”
记者:徐鹏远(xupengyuan@chinanews.com.cn)
编辑:杨时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