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楚曦“抢C位”事件的舆论风向,正逐渐走向失控。
短短几日,网络声讨已从最初的“缺乏眼力见”,演变为“封杀”、“退圈”等不理智的极端呼吁。没想到,一个原本寻常的娱乐话题,竟然逐步发酵为一场针对艺人品格的公众审判。

那么,被推至风口浪尖的钟楚曦,到底冤不冤?当网友在批评她时,真正不满的究竟是什么?
一张合照引发的轩然大波
先给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盘点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
根据现场视频,在10月23日的VOGUE盛典合影环节中,钟楚曦出现了疑似“抢C位”的行为。多个视频显示,当晚她身着古董高定礼服,较早便占据合影中心位置。期间,见到文淇走来,她曾主动将其拉至身旁,然而后者仅小作停留,便退至边缘,与秦海璐等前辈并肩。

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小插曲,悄然拉开了整场站位风波的序幕。
随后,VOGUE主编刘冲引领压轴嘉宾刘亦菲入场,安排其紧邻钟楚曦右侧站定,进一步强化了合影的视觉中心。此时,在钟楚曦左侧,马思纯、周冬雨、张小斐也已依次站定。
然而,尽管钟楚曦曾做出抬手引导的谦让手势,但在左侧有明显空位的前提下,其并未真正横向移动脚步,导致中心区域较为拥挤。直到开场嘉宾杨幂到来,古力娜扎主动侧身腾出缝隙,才让其勉强挤入。而刘冲上前协调站位时,甚至不慎踩到了刘亦菲的裙摆,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与中心区域的局促形成鲜明对比,后排站位则显得从容许多。宋茜、李沁始终自觉立于人群之后,而原本与钟楚曦并肩的龚俊也主动退至后排。他们的谦让行为与文淇、古力娜扎的灵活表现,被网友广泛赞誉为“有眼力见”。相较之下,钟楚曦则因未能有效配合现场调度,被批评为“抢C位”,舆论争议由此持续升级。
事件发酵后,#、#钟楚曦代表作,舆论呈现鲜明的两极分化趋势。
支持者主要基于三点提出辩护:其一,站位初始安排权在主办方,艺人更多是配合而非主导;其二,钟楚曦身穿的1987年Nina Ricci古董高定礼服本身具有稀缺性与主题契合度,其造型本身就是对盛典的尊重与专业体现;其三,对比此前部分男艺人的类似行为,舆论对钟楚曦的抨击强度显示出一定的性别差异。
他们认为,在考量移动受限等客观因素后,此事不应被“上纲上线”。

然而,批评者的声音在声量与情绪上更为汹涌。
他们基于资历匹配度与现场应对方式,指出钟楚曦作为“无主流电影奖项艺人”,站位却优于马思纯、周冬雨、张小斐三位影后,这本身就是一种“越级”行为,破坏了行业心照不宣的秩序。与此同时,她在现场未能灵活协调空间、化解尴尬的应对方式,被批评为缺乏情商和对前辈的尊重。
尽管有官方媒体下场,发起“对钟楚曦的审判该停止了”等话题试图降温,但民间舆论并未就此平息。有网友为她贴上了“钟杵C”的标签,讽刺其如木桩般固定不动,其社交媒体账号更是涌入成千上万条负面评论,甚至出现“封杀”、“退圈”等极端言论,形成了一场针对个人的网络舆论风暴。
这场风波就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娱乐圈长期存在的“C位焦虑”与论资排辈的潜在规则。
钟楚曦到底冤不冤?
钟楚曦所谓的“抢C事件”并非孤例。事实上,类似因合影站位而引发舆论争议的案例,在娱乐圈屡见不鲜。
2017年芭莎慈善夜,张韶涵作为首批登台艺人,最初自觉站于合影区边缘,却在后续明星陆续登台的过程中,被推挤至李冰冰、刘嘉玲等资深艺人中间。现场,芭莎主编苏芒多次高声示意“韶涵蹲一下”,要求她为他人让出镜头,致使张韶涵屈膝半蹲,几乎被前排遮挡。尽管她个人捐赠了70万元及救护车队,系当晚高额捐款者之一,但公众讨论仍集中于其“咖位不足却占C位”,指责她“心机抢位”。

无独有偶,在前段时间的2025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合唱环节中,刘惜君被指偏离彩排定位,站至舞台中心,导致陈丽君、刘雨昕等艺人镜头被遮挡,陈楚生也不得不调整站位。网友通过对比彩排与直播画面,质疑其“抢占C位”,事件迅速发酵为又一轮全网声讨。
历史反复证明,“C位争议”已成为娱乐圈一个不断重演的固定剧本。当类似的情节一次次上演并总能引爆舆论时,我们不禁要问:这背后究竟反映了怎样一套共通的行业逻辑与公众心理?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等级制度”是娱乐圈的核心生存法则之一。无论你是否认同,娱乐圈确实存在一套以资历、奖项、票房等为硬通货的隐性秩序。而“C位”,正是这套秩序最直观的视觉化体现。因此,当某位艺人的实际位置与其行业评价不相符时,很容易触发对“规则”被打破的质疑与讨论。
更进一步看,“C位之争”远非表面上的站位游戏,而是关乎真金白银的利益博弈。它是递给品牌方与制片人的无声简历,直接关联着艺人的商业命脉。占据核心位置,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最高的曝光率与版面价值,直接撬动代言报价与商业合作层级,更是彰显市场地位、影响后续片酬与项目选择的关键筹码。
正因如此,“争夺C位”在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生存资源与发展空间的竞争。

若将视角拉宽,这套“论资排辈”的逻辑实则超越了娱乐圈的范畴,它深深嵌在各行各业的人情世故之中。身处儒家文化背景下,从公司年会的合影排位,到商务饭局的座次安排,个体对于“站位”中蕴含的微妙秩序与重要性,往往心领神会。
尽管这套规则未必写在明处,许多人甚至并不认同,却无法否认其在现实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存在的某种合理性。

回到钟楚曦“抢C位”事件本身,此次她之所以会成为众矢之的,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是行业评价体系下的硬实力参照。在合影中位置次于她的周冬雨、马思纯、张小斐,皆拥有主流奖项认可的“影后”头衔,无形中构建起一个以演技荣誉为标尺的参照系。而钟楚曦虽有《芳华》《好东西》等代表作,却尚未获得同等级别的奖项肯定。在这一以奖项为重要衡量标准的体系下,她的中心站位便容易引发公众对其专业资质的审视。
其二,是公众期待中对人情世故的微妙共识。在许多观众看来,在资深前辈云集的场合,保持一份谦逊与礼让,不仅是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交智慧。钟楚曦的举动,恰恰被解读为对这种潜在共识的疏忽。这也解释了为何批评声能迅速破圈,许多人在她身上,看到了职场中那些因“不守规矩”而引发反感的影子,从而投射了自身对现实秩序的理解与情绪。

因此,评价钟楚曦到底“冤不冤”,则需辩证看待。
她冤在舆论的矛头几乎完全指向了她个人,而活动主办方在流程调度与现场管理上的责任,却被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从“退圈”等极端言论来看,批评已逾越了理性的边界,滑向网络暴力。
然而,作为一名身处名利场的艺人,她也理应预见到,在一个极度重视符号与象征的行业里,任何挑战公众认知秩序的行为,都可能被放大检视。正所谓“枪打出头鸟”,在专业资历尚未能完全服众时,过于高调的表现本身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结语
某种程度上,钟楚曦此次的站位风波,是行业规则、商业逻辑与公众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吃瓜群众,我们固然不应助长“唯咖位论”的风气,但同样无法忽视其中关于人情世故的那些虽未明言却心照不宣的行业现实。

同样,这也给身处名利场中心的艺人们提了个醒:在争取关注与曝光的同时,更需懂得行业规则与行事分寸。一时的站位之争,即便躲过公众指责,也有可能被业内目光审视,为长远发展埋下隐患,实非明智之举。
毕竟,真正无法被撼动的“C位”,永远源自过硬的实力与值得称道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