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乐溪
拍电影不图赚钱,叨叨只会想到两个人,一是赔上房产也要做《里斯本丸沉没》的方励,一是自掏腰包拍战争片《生还》的高群书。
老方打捞真相,老高则打捞历史。改编自“抗联最小女战士”李敏的回忆录《风雪征程》,《生还》讲述了一群普通的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在反抗日军围剿中相互保护、艰难生存又打回东北的真实故事。
作为主角的李童从被服厂女兵,经历炮火洗礼逐渐成长为88军团教导旅的侦察兵,某种意义上《生还》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片,更是少年成长教育主题。
但全片无明星演员,报告文学式的拍摄风格,让《生还》上映后排片不足1%。
即便拍电影成了做公益科普,高群书也依然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搬上大银幕。“三万多抗联将士,最终只剩下七百多人,很多人至死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我想拍摄抗联后期史,去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人,弘扬抗联将士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我相信《生还》算是做到了。”
东北抗联的“她力量”
一起突围的战友或牺牲或被俘,与大部队走散的李童靠着裴大姐给的一盒火柴,在风雪交加的东北山林中独自生存了数日,那一年她只有14岁。
想要讲述东北抗联故事的念头,源自多年前高群书看到的一段李敏自述:
被服厂女兵跟随部队抗击日军的途中被打散,李敏亲眼目睹裴大姐们子弹打光壮烈牺牲。逃难过程中饥寒交困,看着路上的死老鼠内心挣扎;身体冻僵了就脱掉鞋子用雪搓,通过粪便旁的草纸来判断踪迹是敌是友......这些触目惊心的细节,被如实还原在电影《生还》中。
“以前很多抗联题材影视作品,描述的是杨靖宇、赵一曼等牺牲的英雄,很少有人写幸存者,实际上这批人对于东北解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高群书告诉叨叨。“这段历史鲜为人知,很多东北当地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不清楚,我觉得这段历史应该被打捞一下。”
东北抗日联军在内无配给、外无援兵,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依然与日军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生还》讲述的正是一群普通抗联战士从突围过江,被苏联方面整编为教导旅、最终返回祖国解放东北的故事。
与八路军兵工厂、医院等根据地在大后方不同,东北抗联后方即前线,老弱病残、家属子女与战士们一起面临枪林弹雨,遇到敌人需要随时转移。正如电影中遇到鬼子,尚是孩子的李童也被分配了一把手枪,家仇国恨面前,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是战士。
以往战争片以女性为主角的并不多见,而《生还》以李童的女性视角切入,勾勒出一群生动鲜活的被服厂女兵群像:像妈妈一样保护所有人的裴大姐,能歌善舞、乐观坚韧的金玉希,在战火中生下女儿的金道真,父兄都投入抗战、在部队里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李童......
条件艰苦但信念坚定,让抗联战士们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过年前有人打下一头野猪,大家兴高采烈地包饺子、载歌载舞,“我们有意识地刻画抗联战士的家庭感和乐观精神,不想把它拍得愁云惨淡,”高群书坦言。
“一方面东北人天性如此,另一方面,在没有配给、靠缴获敌军物资生存的情况下,没有乐观精神早叛变了(笑)。”
作为电影的创作者,看了几十遍《生还》的高群书依然会为片中的故事深深触动。
他还记得李童与大部队走失那场戏,饰演李童的邵正一从小就不爱哭,剧本中有好几场哭戏,“她说导演我哭不出来,那天拍的时候我说先试一条”,结果看见牺牲的战友们尸体遍布山林,“李童”眼泪夺眶而出,带着哭腔念出每个人的名字,那是战火纷飞中她唯一能做出的纪念,看得监视器前的高群书也忍不住落泪。
从金道真战地生产到老马牺牲自己护送大家过江,《生还》中几乎90%的剧情取自真实的抗战经历。对于一些网友认为电影“过于平铺直叙”、“仿佛在拍报告文学”,高群书认为对于电影性的理解千人千面,而「真实」是自己拍摄《生还》的追求,“白描其实是很高级的手段,你可以把《生还》当成纪录片来看。”
在真实基础上,高群书选择给电影一个温暖的结局。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几位在监狱中与敌人作斗争的同志回归。已是训练有素战士的李童与重逢的金玉希们在苏联餐厅里互诉衷肠,李童望着战友手臂上的累累伤痕默默落泪,而一旁金道真的小女儿金灿烂埋头享用晚餐,这是无数双手从历史深渊中奋力托举出的天真无邪。
正如李童初到苏联,吃着列巴面包、泡在浴缸里洗澡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幸福感第一次有了具象化的体验。不需要强上价值,这些细节已经能让观众感受到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
没明星没投资,
却拍出了最具沉浸感的战争片
《生还》没有启用任何大牌演员,这是高群书做出的一个艰难决定。
“这个项目酝酿了四五年,刚开始也想用腕儿,想用流量艺人,”他坦言。但一是拍摄条件艰苦,需要演员高度配合,二来知名艺人的加盟会让观众更容易出戏,在注重真实与吸引流量的取舍中高群书选择了前者。
没有重磅明星撑场,随之而来的一个困境就是融资难。高群书自掏腰包承担了电影拍摄的大部分成本,彭禺厶、周云鹏、周思羽等合作过的演员均属友情出演,“片酬几乎都没拿,就是一个红包。”
而在素人中寻找能饰演主角李童的孩子,同样破费功夫。高群书还记得自己拍摄电影《枪神》时,就在东北海选了很久的小演员,但身高不能太高、身体素质过硬,性格还匹配的凤毛麟角。
直到后来动作指导为高群书发来一段视频,视频中绰号“小辫子”的昆仑决少年选手邵正一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因为从小练习搏击,10岁开始每天跑步10公里,邵正一很能吃苦,身上没有骄娇二气,“我一看就觉得这是李童,性格倔强,生来有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这是演不出来的。”
《生还》是高群书拍摄的第一部战争戏。在酝酿创作故事的四五年间,他也在反复思考研究战争戏怎么拍。
“我不太喜欢把我军战士当成神兵去拍,那些武侠化的东西可能视觉上大家愿意看,但我拍战争戏是为了纪念那些牺牲的英雄,所以最后决定采用最原生态的打法,就是步枪、手榴弹。”
善用手榴弹是东北抗联的一个作战特点,因为东北雪多,手榴弹能够将雪炸起来挡住敌军视线。《生还》剧组选择在吉林仙人谷拍摄,这里长年白雪覆盖,孕育神山灵气,“拍战争片没有一个人受伤,我一直觉得是抗联将士的英魂在保佑我们,”高群书感慨。
但要在气温零下二十多度、高海拔的深山老林里拍摄62天,难度与挑战可想而知。饰演抗联将士的演员们需要踏着一米厚的雪地背粮负重行军,即便是一些当过兵的跟组演员都吃不消,“走几步就喘,别说演戏了,先想着活下来”。
但也正是这种接近于真实的情境,让演员能够沉浸式进入角色。由于剧组的多数演员没有战争戏拍摄经验,高群书安排大家在开机前提前进入山里军训,看纪录片了解历史,并为各自的角色撰写详尽的人物小传。
战士们破旧的棉服军装,脸上的雀斑、冻伤,被战火熏染的痕迹,都需要细致不出戏的妆造。很多饰演女战士的演员,上妆后高群书在片场都认不出来,“探班的人以为是群演,洗完脸后才恢复光彩照人的模样。”
如今《生还》上映,电影首日排片只有0.8%,但高群书并不担心票房。比起电影盈利,他更希望更多人看到这部片子,“现在有网络了,肯定有一天会上平台。我们这次一方面是(电影票)降价,20块钱的结算价让利给影院和观众,同时农村市场免费,与院线同步上映。
从争议中走来,
带着历史的回旋镖
在《刀尖》、《三叉戟》票房失利,电视剧《猎冰》口碑滑铁卢后,「江郎才尽」成为一些网友对于高群书的评价。
“观众怎么批判都可以,”高群书并不介意。“我还是要靠未来一部部的作品去证明,还是有很强烈的创作欲望。”
从某种意义上,高群书的创作之路一直伴随着争议:成就孙红雷的《征服》拍完后一度卖不出去,谍战片《风声》、打捞历史的《东京审判》口碑两极分化,而在金马奖斩获最佳剧情片的《神探亨特张》,在当时更被人批评为“精编版《法治进行时》,根本不是电影”。
但经过时间浪潮的淘洗,这些作品在多年后要么成为经典,要么被重新追捧。
对新闻专业毕业的高群书而言,关照历史与现实是他创作的源泉。在社交媒体上他时常12G冲浪,转发大量的社会民生新闻,“主要是作为资料和创作素材留存,也在观察大家为什么会对这件事感兴趣,”他告诉叨叨。
高群书也关注年轻的导演人才。今年由他监制、谭嘉言执导的《沙尘暴》在优酷播出,由于导演资历尚浅,作为资深导演的高群书义不容辞保驾护航,从剧本打磨、围读到码演员、调后期全程协助,让这部描摹人性复杂的社会派悬疑剧豆瓣评分高达8.1,好评如潮。
目前他与谭嘉言合作的另一部作品《等到你》已经杀青待播,等忙完《生还》还要赶去监制一位青年导演的文艺片。
很多年轻人拿着项目找过来,高群书知道他们都不容易,“新导演现在没人投资,很多都得自己拿钱。我们的一位导演董性以,他最近拍了部特别好的片子叫《如沐春风》,全剧组加上演职人员一共20人左右,几乎都是导演的亲戚、村里的邻居,我说他是河南的阿巴斯(笑)。”
而作为导演,高群书也有多个项目在剧本创作和筹备阶段。拍摄司马迁笔下的荆轲,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一诺千金的荆轲,甘于献首的樊於期,轻虑浅谋的燕太子丹,“如今这个时代,信用和道义已经变得稀缺,”高群书希望通过塑造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群像,来打捞传统文化精神。
在改叫“他去精神病院了”之前,高群书的网名是“膘客老高”,但老被人误认为是“嫖客”。如今的老高也许更像是“镖客”,以孤勇无畏的姿态,带着历史的回旋镖扎回现实,也许终将激起一番浪潮。
视觉| 蛋蛋
运营 | 晓满、杜杜
转载
请联系:manxiaoyu001(微信ID)
桃叨叨的小桃子聚集地
追爱豆 · 看剧 · 聊电影 · 吃瓜
↓关注【AKA桃叨叨】视频号,收获更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