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的真面目……

很多年前有一部老电影,叫做《武训传》。

这个武训,也被当时的文人知识分子吹嘘成大善人,说他一生乞讨,到处给地主乡绅磕头,拼命攒钱,然后修建义学,让孩子们读书……还得到了清政府的表彰,给他发了黄马褂。

武训的真面目……

当年这个电影还被很多人追捧过,甚至到了今天,也被某些媒体人高度赞扬。

但教员对于这部电影,却是严厉批判的。

“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

《武训传》那部电影,看起来是歌颂一个乞丐乞讨兴学,办教育,实际上三观不正,因为电影里借着歌颂武训,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定到了“读书”上面,武训小时候跟着母亲乞讨,就羡慕地主老爷们“有文化”,羡慕私塾里的孩子可以念书;在他做的噩梦里,地主拿着鞭子抽打农奴……口中还大骂“教你们不读书,活该被欺负死”!

宣扬读书没有什么问题,但这部电影错就错在把读书当做所有人摆脱穷人身份的唯一途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似乎“只要读了书,就能做人上人,不被欺负了”。就好比今天很多文艺作品鼓吹“勤劳致富”一样,不是说勤劳节俭不对,而是把勤劳节俭当做旧社会致富的唯一途径,并且鼓吹“地主就是因为勤劳节俭,才有钱有地”的,“你穷,就是因为你读书不用功,工作不努力”……这种论调,难道不无耻吗?

在清末那个时代,列强入侵,国家危亡,军阀混战,地主疯狂兼并土地,人民受着多重剥削和压榨,阶级矛盾极其严重,国家和民族面临极大的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武训所建的义学,宣扬的还是三纲五常那一套,培养的还是封建地主阶级,这些对于地主阶级来说,是好用的统治工具,但对于农民来说,是麻醉和腐蚀……宣传武训,其实就是掩盖矛盾、瓦解底层反抗意志、否定了革命的意义。

《武训传》给出的道路是——面对地主的剥削和压榨,被压迫者可以选择站在地主豪绅一边,当地主老爷的狗腿子和吹鼓手,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消磨民众的精气神和反抗意志。

实际上,这部电影甚至还美化了武训的一生。

真实的历史上,武训的故事其实更加简单,他就是一个当地是流氓无赖武训,号称靠半辈子靠乞讨(讨好勾结地主乡绅),攒了一些银子,然后和乡绅一起理财(买地、收租、放高利贷)……靠着所谓的聪明才智、勤劳致富(剥削),本人成了大地主,拥有上百亩土地。

你真以为靠乞讨就能办“义学”吗?义学这种东西,只有地主豪强才有资格才有能力办。武训的原始积累,靠的不是乞讨,而是勾结豪绅,和豪绅一起放高利贷。《红楼梦》里,王熙凤是怎么靠高利息盘剥贫民的?

武训在1874年,就攒到二百多两银子,到1886年,就有了二百多亩地加三千多两银,在农业社会中,投资回报率堪比巴菲特……他说是靠乞讨、靠勤俭节约来的,你信吗?

外卖员起早贪黑送外卖,三年能攒到100万吗?显然不可能,但是背靠资本拉人头吃提成,做网络赌博借贷催收……是有可能做到的。

武训真正的攒钱方式,是投靠士绅,积累土地,收租放贷,武训放贷的利息甚至高达30%!

他底层穷人出身,他不知道这地租和高利贷对于穷人的压榨多残酷吗?你觉得,那些被他放高利贷逼到卖儿卖女的穷人,感不感谢他这位“大善人”啊?

武训用积攒来的财富,和乡绅地主们一起,开办了一个“义学”,号称是吸纳穷人家的孩子进来读书识字,但他请来的旧知识分子,教给这些穷人孩子的又是什么?就是学武训这样,一辈子对富人地主低声下气、点头哈腰、任劳任怨、任打任骂、老老实实做狗,不但不能有怨气,还要“感恩”。

然而这还不是完整的真相,宣传中的武训和实际的武训有着巨大的差距,他所办的“崇贤义塾”,一开始根本没有招收穷人子弟的“蒙班”,只有吸纳地主、富农子弟上学的“经班”,经班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好户”家的孩子,甚至没有一个中农,更别提贫雇农了,有些学生,甚至已经是秀才了,他们读的是诗书礼易,不会做八股文的学生,甚至不能入学……武训迫于舆论压力,七年后才开设了用于启蒙的“蒙班”,但也只开了一年就关闭了。

实际上,他是用所谓“慈善”、“募捐”来的钱,培养地主的子弟,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打手和接班人。

说到底,武训根本不是乞丐,而早就是地主阶级的一员,他维护的,就是地主乡绅在地方上一手遮天的统治,他捍卫的,就是这个吃人的旧秩序……他是帮凶,也是走狗,甚至就是罪恶本身。

你觉得,这种“大善人”,值得宣传吗?

实际上,就连鲁迅先生,也很讨厌对武训的宣传。

他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吐槽:“最近,二月九日《申报》的《儿童专刊》上,有一篇文章在对儿童讲《武训先生》。它说他是一个乞丐,自己吃臭饭,喝脏水,给人家做苦工,做得了钱,却把它储起来。只要有人给他钱,甚至他可以跪下来的。这并不算什么特别。特别的是他得了钱,却一文也不化,终至于开办了一个学校。

“于是这篇《武训先生》的作者提出一个问题来道:小朋友!你念了上面的故事,有什么感想?”

“我真也极愿意知道小朋友将有怎样的感想。假如念了上面的故事的人,是一个乞丐,或者比乞丐景况还要好,那么,他大约要自愧弗如,或者愤慨于中国少有这样的乞丐。然而小朋友会怎样感想呢,他们恐怕只好圆睁了眼睛,回问作者道”:

“大朋友!你讲了上面的故事,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