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本报记者 王小月
曾经在手机小屏上霸屏的微短剧,如今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的客厅大屏。广电总局近日印发《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若干举措》),明确提出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为当前快速膨胀却深陷同质化困境的市场注入强心剂。微短剧能否借此契机告别野蛮生长,迈入高品质发展的新阶段?
加速大屏化探索
《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显示,截至6月,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96亿户,预计今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将突破1000亿元,仅2024年各平台累计上线的微短剧就超3万部。
我国微短剧市场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这种增长态势得益于用户碎片化娱乐需求、内容形式创新、平台多元化布局以及政策支持。微短剧已成为文娱消费市场中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
“微短剧爆发式增长超出所有人的预期。”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近年来,微短剧市场规模迅速扩张,这类每集几分钟、全程高能且剧情紧凑的内容形式,精准契合了现代人的碎片化时间需求,成为短视频时代娱乐消费的新宠。
当前,在大小屏联动不断深化的趋势下,微短剧正与电视大屏实现双向奔赴。今年1月,广电总局在2025年微短剧春节档推荐片单中,首次增加电视大屏端系列;近日印发实施的《若干举措》进一步明确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同时,相关部门也在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强化节目版权保护力度。
2024年10月,东方卫视曾推出创新形态节目《开播!短剧季》,引发行业内外广泛关注。该节目聚焦微短剧行业,不仅以综艺形式直观呈现微短剧IP从选角试镜、舞台竞演到实景试拍的全流程,还通过IP孵化为微短剧精品化发展拓展了更多可能性。借助此次跨界探索,节目成功打通了微短剧与电视大屏的次元壁,让微短剧“上星”步伐不断加快。
在微短剧的持续影响下,各大长视频平台及影视公司纷纷加快微短剧业务布局。在此背景下,长剧集本身的内容精品化推进,以及单集时长、剧集总数的向短迭代,迅速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逐步规范化发展
微短剧刚兴起时,市场乱象频发。在流量的巨大诱惑下,部分制作机构以“霸总”等字眼吸睛引流,通过拜金、炫富等情节制造爽点,导致低俗擦边、以暴制暴、血腥暴力、拜金炫富等内容充斥微短剧市场,粗制滥造、恶意引流、三观不正等问题成为行业通病。
随着广电总局、行业协会、播出平台等多方监管和引导,今年各平台已下架多部违规微短剧。广电总局明确规定,未经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线传播。微短剧行业正经历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化发展的转型阵痛期。
对于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领域这一举措,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孙佳山表示,优质微短剧在电视台播出,可以作为广电生态的有益补充,让其产品形态更丰富、更多元。虽然短期内恐怕难以成为主流,但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北京奥优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玥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广电总局持续加强对微短剧行业的引导和规范,此次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将对微短剧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微短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其从移动端走向大屏,触达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另一方面,电视平台的严格审核机制将推动微短剧内容质量提升,促使行业向精品化方向发展。同时,电视播出也能为优秀微短剧带来更多商业机会,如广告合作与版权收益,进一步激发创作活力。”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微短剧在大屏播出将改变网络平台竞争格局,符合电视播出标准、具备优质制作能力的制作方将脱颖而出,进而加速行业优胜劣汰。
品质升级道阻且长
微短剧凭借小体量、快节奏、低成本的特点迅速崛起,成为视听内容领域的新力量。但随着市场蓬勃发展,围绕微短剧的质量粗糙、版权乱象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侵权行为屡见不鲜。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随着AI技术的普及,部分微短剧制作团队开始利用算法生成剧本,通过替换关键词、调整叙事顺序等方式规避抄袭风险。
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技术赋能与市场驱动,但行业要实现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转型,必须将版权保护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张玥认为,当前多数微短剧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内容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也损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尽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但微短剧行业尚未真正进入高品质时代,许多作品仍以流量和商业收益为导向,缺乏内容深度和艺术价值。行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内容创新和自律,推动优质内容持续产出,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当前微短剧的营利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广告植入与观众付费充值,其中过度依赖付费充值的模式易引发用户反感。对此,王鹏表示,高品质作品需在剧情、表演、制作、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达标。而当前市场更追求快速产出与商业利益,忽视了质量提升。微短剧要进入高品质时代,需要在内容创作、制作工艺、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升级,同时还需探索多元化的盈利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