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部新片上映,影评人集体叫好,拿奖拿到手软,电影节上风光无限,你喜欢的影评人更是把它夸成花。大家都说这是神作,是文化里程碑,可等热度散去,你才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 —— 身边没一个人真的喜欢它。
估计谁都有过这种经历:买票进影院,全程坐如针毡,心里就想着 “我应该得看完”,而不是真的看得进去。盼着看到后面能突然明白为啥这么火,结果从头到尾都是懵的。
下面这些片子,就是那种活在好评泡沫里的 “神作”,真没多少普通观众买账。
9. 《母亲!》(2017)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片子向来争议大,《母亲!》算是把分歧拉到了顶点。片子用 “梦境逻辑” 讲故事,詹妮弗・劳伦斯在一栋与世隔绝的房子里,经历着一连串超现实的圣经寓言。
是高雅艺术还是故弄玄虚?
影评人夸它叙事大胆、导演敢拍 —— 可问题是,谁看得懂啊?虽然拿了一堆提名,好评不断,可大多数人看完都懵了:满屏的象征意义看得人头疼,混乱的剧情越到后面越离谱,根本不知道该从中 get 到啥。
8. 《撞车》(2004)
别和大卫・柯南伯格那部突破尺度的情色惊悚片搞混了。这部《撞车》是多线叙事的群像剧,讲洛杉矶的种族矛盾。卡司确实豪华:桑德拉・布洛克、唐・钱德尔、马特・狄龙、布兰登・费舍、泰伦斯・霍华德、桑迪・牛顿、迈克尔・佩纳、瑞恩・菲利普, premise(设定)和非线性叙事本来挺有潜力。可惜啊,片子里的社会评论浮于表面,人物弧光莫名其妙,还靠些 borderline offensive(擦边球式冒犯)的种族刻板印象撑场面。
《撞车》居然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第 77 届奥斯卡,《撞车》主创上台拿最佳影片时,全世界都惊了 —— 它居然赢了《卡波特》《慕尼黑》,还有明显更该获奖的《断背山》。很多人觉得这是奥斯卡史上最大冤案,可传奇影评人罗杰・伊伯特还写了好几篇文章,死撑这部片和学院的决定。
7. 《香肠派对》(2016)
埃文・戈德堡和塞斯・罗根这对搭档(拍过《监视与报告》《青蜂侠》《采访》)要搞 R 级动画,讲超市里的拟人化食物,还是和乔纳・希尔一起想的点子 —— 谁也没指望这是啥高雅艺术,但也没想到会俗到这种地步。
一开始,片子靠大胆的荤段子和夸张的动画桥段博笑点,可没完没了的烂梗、低级双关、荤段子,很快就让人腻了。说是讽刺社会,其实就是为了俗而俗,一点智慧含量都没有,观众根本不买账。更糟的是,好多动画师出来爆料,说制作时工作条件差,还被逼着无偿加班。
性暗示满天飞的热狗和 “亢奋” 的冲洗器,能讲出啥社会大道理?
尽管如此,影评人却对着那些性暗示爆棚的热狗、“亢奋” 的冲洗器、带种族刻板印象的法拉费和百吉饼赞不绝口。烂番茄新鲜度居然有 82%,比观众评分高了整整 32%(观众评分是烂的)。差别在于,影评人好像觉得片子里那点浅得不能再浅的宗教隐喻多深刻,把这种低级讽刺当成大胆的社会评论,而不是幼稚的笑话。
6. 《博很恐惧》(2023)
阿里・艾斯特是个好导演,之前的《遗传厄运》《仲夏夜惊魂》这种高级恐怖片,让他成了影坛最让人期待的新锐。可这部片他转风格了,拍了部超现实的艺术片。华金・菲尼克斯演个焦虑症患者,为了回家见妈妈,踏上一段光怪陆离的旅程,片子黑暗、大胆、变态,还让人晕头转向。
阿里・艾斯特大胆转型,还是自嗨翻车?
片子拿了一堆提名,年底的 “年度最佳” 榜单里也总有它。影评人说它 “野心勃勃”“了不起”,可对普通观众来说,这就是部冗长拖沓的折磨,纯属导演自嗨。结果呢,好评再多,票房还是扑了 ——5000 万成本,只卖了 1200 万。
5. 《星球大战 8:最后的绝地武士》(2017)
星战粉丝最难伺候,自从广受好评的原版三部曲后,观众评价就没统一过。但没有哪部星战电影,像 2017 年这部一样,影评人和观众吵得这么凶。
烂番茄新鲜度快满分,91%,影评人说它是 “真挚的冒险,英雄反派都有血有肉”,是系列最佳之一。可观众评分呢?完全是另一个故事。
是恶意刷差评,还是真的烂?
观众评分只有 41%,烂得很。有人说这是网络团体和机器人故意刷低分,但很多人是真心吐槽:笑点尴尬、剧情拉垮、人物弧光奇怪。粉丝觉得被背叛了 —— 片子完全无视粉丝理论,比如蕾伊的父母居然是无名之辈,之前大家还猜她是卢克的女儿,或者和原版三部曲里的某个角色有关系呢。
4. 《让娜・迪尔曼》(1975)
2022 年英国电影学院《视与听》杂志的影评人投票里,《让娜・迪尔曼》被评为 “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其他影评人也说它是女性主义神作,是 “慢电影” 的典范。
谁有 3 个半小时,看一个女人做家务?
片子快 3 个半小时,大部分时间都在拍一个女人做重复的家务:削土豆、洗碗、叠衣服 —— 全是实时拍摄。没什么对话,没什么剧情,也没什么情绪,这片子显然不是给所有人看的 —— 或者说,根本不是给普通人看的。也就影评人能透过表面的无聊,看出这不是娱乐片,是政治和艺术宣言,才会欣赏。
3. 《绿衣骑士》(2021)
改编自 14 世纪诗歌《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这部中世纪奇幻史诗里,戴夫・帕特尔演的高文踏上旅程,考验勇气,直面绿衣骑士。影评人夸它摄影、配乐、演技(尤其帕特尔)、制作、原创性、导演和剧本,赞不绝口。
根本不是观众想的那样
可观众不买账,CinemaScore 调查里,观众平均分才 C+—— 和罗杰・伊伯特网站的 4 星(称它 “年度最难忘影片”)、《帝国》杂志的 5 星满分,差太远了。更坑的是宣传,故意误导大家,说这是《权力的游戏》《巫师》那种暗黑奇幻动作片,结果其实是部节奏慢到不行的存在主义剧情片,看过的人大多觉得失望、没劲。
2. 《蚁哥正传》(1998)
《蚁哥正传》上映几周后,迪士尼旗下皮克斯就出了《虫虫危机》。两部都是电脑动画,都讲虫子,主题也有点像,难免被拿来比较。影评人对两部评价都不错,烂番茄都是 92%,可只有《虫虫危机》成了票房爆款,《蚁哥正传》连成本都没怎么赚回来。观众也更爱《虫虫危机》,烂番茄观众评分比《蚁哥正传》高 21%。
《蚁哥正传》被碾压了
影评人喜欢《蚁哥正传》里的成人主题、尖锐讽刺和机智对白。可普通观众,尤其是家庭观众,更喜欢《虫虫危机》:故事更易懂、轻松,动画色彩鲜艳,全家都能看。
1. 《星际探索》(2019)
布拉德・皮特、汤米・李・琼斯、鲁丝・内伽、丽芙・泰勒、唐纳德・萨瑟兰主演。皮特演的宇航员去太空找失踪的父亲,他父亲一门心思要找外星智慧生命,这事儿可能威胁整个太阳系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片子广受好评,罗杰・伊伯特网站给了 4 星,说 “这是罕见的细腻叙事,布拉德・皮特贡献了职业生涯最佳表演,技术层面也无可挑剔”。
这真的是皮特最好的表演?
可真没多少普通人同意。票房扑了,观众评分也就那样,大家普遍觉得:太无聊了。这锅可能得营销背 —— 预告片把它剪成科幻动作惊悚片,让人以为有爆炸、太空追逐,结果看了部关于 “被抛弃创伤” 的安静独白。
皮特的表演也有争议:影评人夸他演得细腻有层次,可大部分人觉得他面无表情、死气沉沉,跟没睡醒似的。更别说,好多懂科学的观众还挑刺,说片子里好些科学设定根本站不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