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小妖怪》请傅首尔,是嫌票房太高吗?

《浪浪山小妖怪》请傅首尔,是嫌票房太高吗?

01

浪浪山小妖怪》请傅首尔苏敏做路演,却陷入宣发危机。

不但有大批网友因傅首尔给电影打1分,甚至出品方上海电影的股票,都因争议连续三日下跌。

我对傅首尔没啥敌意,对苏敏阿姨甚至充满了敬佩,但我也觉得《浪浪山小妖怪》的宣发请她们俩,是一个昏招。

我不喜欢掺和男女对立的话题,我也不觉得非得扯到男女对立才能把这个问题说明白。这次《浪浪山小妖怪》的宣传翻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错配。

你看傅首尔,以离婚话题与亲子教育著称,苏敏是因为50岁自驾逃离窒息家庭走红,她们身上的标签,首先在主题上,就和电影想表达的有了错位。

再看她们的言论,傅首尔大谈自己的离婚经历,并抛出“13岁孩子已有独立人生观”“父母不应低估孩子”等观点。

《浪浪山小妖怪》请傅首尔,是嫌票房太高吗?

而苏敏,将片中“猪妈妈”角色类比自身,呼吁“猪妈妈也可以离开浪浪山”。

《浪浪山小妖怪》请傅首尔,是嫌票房太高吗?

02

我看网上报道这件事的媒体说,很多观众觉得,电影主线是小猪妖的亲情羁绊与成长温情,嘉宾言论被解读为鼓励脱离家庭责任,与合家欢基调冲突。

说与合家欢基调冲突,我举双手赞同,但说《浪浪山小妖怪》的主线是小猪妖的亲情羁绊与成长温情,就有点强行加戏了。

虽然《浪浪山小妖怪》提到了小猪妖的家庭,提到了身为子女的身份,但这只是电影中一个小小的插曲,电影想要讲的还是打工人的处境问题,是现代牛马的出路问题,是小人物如何实现英雄梦想的问题。

小猪妖的成长与改变,也是在路上一点点完成的,是降妖除魔的成就感,是村民期待的目光和温情的回馈,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成为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从这一点上来讲,其实苏敏是很适合来宣传这部电影的,只是她不应该把自己代入猪妈妈这个角色,而应该代入小猪妖他们四个。在路上成为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才是她和小猪妖他们四个更深刻的共同点。

苏敏吃亏就吃亏在,没有一个人帮她好好提炼一下自己和这部电影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她和她的人(我不知道有没有团队,姑且这么说)只看到了表面的相同点,觉得可以加强自己的人设,而忘了这个活动的本来意图。

03

再说傅首尔,她说的那些什么“13岁孩子已有独立人生观”“父母不应低估孩子”之类的,完全和电影不搭边。

电影里小猪妖他们四个,虽然看起来呆萌可爱,在猪妈妈眼里也是孩子,可在整个故事里,他们四个其实是作为成年人来刻画的。

他们面对工作时的焦虑,面对强权时的无奈,面对坚硬现实时的沮丧,都是我们当下成年打工人的真实写照,很多读者留言说孩子看得很欢乐,而自己看得泪流满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傅首尔说这些,又说什么人生是旷野,要么是随口说些不痛不痒的片汤话,要么就是“夹带私活”借他人的场子唱自己的戏,要么两者兼而有之。

说白了,她并不在乎是不是要给电影宣传,反而是借一切可能的机会,来宣传自己。

而她试图宣传的那部分自己,又让观众想到离婚、综艺、老刘等等争议性话题。加上离家的苏敏,电影的宣传,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想说,逃离家庭才算是觉醒。

04

我相信,大部分观众也并不反对离婚和女性独立,可问题是,这根本就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强行将一部本来不错的电影,强行拖入本不属于它的社会议题,即使没有触怒一部分观众,也至少跑题了啊。

我一直说,写作,是一个说服读者的过程。其实,电影的宣发,本质上也是一个说服读者的过程,目的就是想说服更多观众看你的电影,那么你就得切题,所请之人的标签就得符合电影的主题,说的内容有助于观众理解电影的表达。

所以,《浪浪山小妖怪》的宣发,以及以后其他电影的宣发们,你们与其花钱请只想推销自己的傅首尔和苏敏,你都不如来请我,请我来写影评,不但解读深刻,而且效果也不错啊。

我之前写的《浪浪山小妖怪》的影评别被骗了,《浪浪山小妖怪》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在微信公众号上已经十万+阅读了,在豆瓣影评上,也排在热门榜前三名(第二名的回复、有用和转发都比不上我)。

《浪浪山小妖怪》请傅首尔,是嫌票房太高吗?

我之前写的影评数据也都很好,《逆行人生》阅读3万,《好东西》14万,《周处除三害》13万,《抓娃娃》120万,即使阅读少的,最起码也有好几千阅读。

所以,如果你们真的有需要,干嘛不来找我来宣传呢?我可以从各个角度,深入挖掘,切合主题,而且价格还低。

有意者欢迎点我,哦不,留言联系我哦。

—The End—

作者:魏春亮

首发:亮哥读书,ID:lianggeviewpoint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