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的“情绪解药”:爆火的微短剧背后不只有爽感

编者按:近期,随着泡泡玛特拉布布公仔的火爆出圈,谷子潮玩等切中社会情绪的消费热点频频引发社会关注。潮玩盲盒、疗愈经济、AI陪伴、悦己消费……当Z世代消费者为一只会跳舞的电子宠物支付月费,当打工人对疗愈消费产生兴趣,当直播间里解压捏捏乐单日销量突破10万件——情绪消费正成为经济的新增长极。在此背景下,南都推出“情绪经济专题研究”系列报道,持续关注情绪消费以及背后的产业生态及资本动向。本期,我们一起关注碎片化时代的微短剧情绪狂欢以及背后的产业生态。

碎片化时代的“情绪解药”:爆火的微短剧背后不只有爽感

刚出场的“鹿鸣于”是典型的“乖乖女”,温柔和顺、乖巧听话,但却被家族左右、被他人欺凌,甚至被迫在婚礼上安静作画。然而剧情反转极为迅速——她精心谋划,以伪善的外表隐藏着腹黑的内心,将那些欺压她的人逐一反击。“鹿鸣于”是热门短剧《好一个乖乖女》的女主角,每一集都在“反击”与“崛起”之间激烈转换。

这种“装弱小实则强大”的设定精准击中观众的兴奋点。95后微短剧用户菲菲(化名)选择微短剧的标准简单直接,“看颜值”,演员的外形是否符合审美,远比剧情逻辑更重要。“鹿鸣于”这种大女主自强且坚韧的性格特质,也是菲菲的偏爱,“我喜欢看‘霸道总裁’这类经典爽剧套路,但就是节奏太快了,没来得及铺垫,剧情已经演完了。”

碎片化时代的“情绪解药”:爆火的微短剧背后不只有爽感

《好一个乖乖女》海报。

以菲菲为代表的微短剧用户规模,已经达到6.96亿,占整体网民数量的近七成。而《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攀升至505亿元,首次超过全年电影票房收入,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将达到856.5亿元。业内认为,微短剧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商品化的情感管理方式,强度依赖对用户神经系统的瞬时冲击,“记住情节并非消费目的,情绪体验才是核心。”

职场人碎片时间的“情绪解药

“观短剧纯粹是为了让自己放松”

很多年轻人面临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而微短剧恰恰填补了他们碎片化时间的娱乐需求。无论是通勤路上的短暂放松,还是睡前的一小时放空,微短剧都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情绪解药”。

95后微短剧用户菲菲,主要通过抖音平台接触到短剧切片,如果内容吸引人,便会转向红果短剧App观看完整剧集。菲菲的观剧时间主要集中在休闲时段,“下了班睡觉之前有时间刷一会儿短剧哄睡自己。”她习惯一次性刷完一部剧,并频繁使用“快进”功能,跳过过渡情节,直击高能名场面,通常一小时就能看完一部。菲菲透露,许多红果App上的短剧改编自晋江小说,她对这类套路非常熟悉,“我知道是什么套路,所以一些衔接剧情的内容就会快进。”在她看来,微短剧的碎片化特点完美适配了她的空闲时间,其娱乐和陪伴属性让她将微短剧类比为“像听音乐一样”的日常消遣。

与菲菲类似,35岁的曾锃(化名)也是微短剧的忠实爱好者。在过去一年里,他观看了数十部微短剧,题材从仙侠玄幻到萌宝甜宠,涉猎广泛。曾锃坦言,微短剧吸引他的核心在于“节奏快、看点密集”,就像“吃快餐一样,脑子不用想,跟着剧情走就行”。他最初偏爱仙侠玄幻类微短剧,例如《云渺:我修仙多年强亿点怎么了》等系列作品,这类微短剧通常带有“魔幻悬疑的反差感”,情节紧凑,“三五集就有结果,不像长剧拖沓”。对于观剧动机,曾锃强调自己纯粹是为了放松:“短剧没有干货,看完就忘,但能让人放空。”他习惯在闲暇时“加速刷剧”,一两小时就能看完一部。

碎片化时代的“情绪解药”:爆火的微短剧背后不只有爽感

《云渺》系列微短剧。

如果说让菲菲沦陷的颜值是微短剧的“门面”,那么爽感就是它的“灵魂”。曾锃坦言,微短剧的最大优势在于“直给”的快乐,“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东西,比如修仙、穿越,在微短剧里能快速获得替代性满足。”以《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为例,本该安享晚年的苏家太奶奶苏云溪,意外在百岁寿宴上重返十八岁青春模样,力挽狂澜拯救濒临败落的家族。曾锃认为,这种"逆生长"的设定充满戏剧张力,剧中融合了穿越、家族斗争、亲情等多种元素,出于猎奇心理的强烈驱使,他一口气刷完了整部剧。

碎片化时代的“情绪解药”:爆火的微短剧背后不只有爽感

《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女性成长竖屏微短剧。

记住情节并非消费目的

情绪体验才是核心

近年来,微短剧以其“短、平、快”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年轻人娱乐消费的新宠。根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数据显示,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规模超越网络外卖、网络文学、网约车和网络音频等多类基础数字服务,跻身为新的流量密码。而DataEye研究院《2025年H1微短剧行业数据报告》则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96亿,占网民总数比重近七成。

碎片化时代的“情绪解药”:爆火的微短剧背后不只有爽感

DataEye研究院《2025年H1微短剧行业数据报告》。

微短剧靠什么让观众“上头”?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如南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对25-35岁的职场人群来说,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尤其在通勤、午休、睡前等碎片化、精力消耗殆尽的时刻,他们的深层需求不是单纯打发时间,而是快速缓解焦虑、宣泄压力、寻求短暂的掌控感和情感慰藉。周如南指出,微短剧省略铺垫与背景,冲突密集爆发,结果高速呈现。这压缩了用户的情感释放路径,使其能在几分钟内完成“紧张-期待-释放-满足”的情绪循环,避免了用户因节奏拖沓而流失,最大化抓住了宝贵的碎片时间窗口。

行业数据报告显示,从今年3月-6月红果短剧题材标签来看,逆袭题材占比居首,在投微短剧超1万部,占总量的15%;其次是总裁题材,共6708部,占比约9%;现代言情题材以5385部、约7%的占比紧随其后。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当代观众对特定情感价值的强烈需求。针对这一现象,周如南告诉记者,微短剧通过高度类型化、标签化的人物和情节,如“霸道总裁”、“恶婆婆”、“职场逆袭”,在极短时间内构建一个易于理解和代入的“拟态情感环境”。这个环境是高度选择性和夸张化的,但其情感内核,如焦虑、渴望、压抑、释放等情绪直接击中了特定人群的现实痛点:中老年人的情感缺失、职场新人的生存压力……

碎片化时代的“情绪解药”:爆火的微短剧背后不只有爽感

红果短剧题材标签TOP20。

“用户沉浸其中,完成的是‘情感代偿’过程。”周如南指出,微短剧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商品化的情感管理方式。利用人类神经系统的快速奖励机制,通过高频、强化的情绪刺激(如反转、冲突、胜利、爽感)直接‘锁定’用户的注意力。“与戏剧的‘起承转合’不同,微短剧遵循的是心理刺激的‘触发-反应-强化’模型,类似于一种数字化的‘感官通道’。”周如南进一步强调,微短剧强度依赖对用户神经系统的瞬时冲击,用户追求的是那一刻的解压、兴奋或满足,而非故事深度或人物内涵。记住情节并非消费目的,情绪体验才是核心,也就是即时情绪满足。

仅靠抓情绪远远不够

需电影级的工业化能力

根据《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从性别结构来看,女性用户依然是微短剧消费的主力军,整体占比为55.8%,其中18-34岁的年轻女性表现出最高的活跃度与付费转化率。红果短剧官方数据显示,平台女性用户占比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DataEye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女频热力值约40.29亿,占比超70%。

“我们走的是情绪陪伴路线。”制片人内谷这样描述她制作的精品女频微短剧。她的作品如《姐姐哭起来更漂亮了》《猎爱》等,主打“免费向”模式,内容涵盖恋爱、事业逆袭、萌宝等元素,目标直指一二线城市的年轻女性。这类剧集的核心并非复杂的剧情,而是通过“大女主”角色塑造传递价值观认同感。微短剧用户菲菲对此深有共鸣。她特别提到《好一个乖乖女》中“有勇有谋”的女主角,认为这种角色“能利用环境甚至男主角达到目标,但保有良知”的设定让她产生强烈的认同。“虽然现实中我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向着这种东西靠近,但影视就是虚构,咱们还是要现实一点。”菲菲的表述揭示了微短剧的微妙作用:它并非让观众沉溺幻想,而是通过角色塑造提供一种精神参照,潜移默化地影响现实中的自我期待。

近年来,微短剧行业在爆发式增长中逐渐走向成熟,从最初的“野蛮生长”迈入精品化、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短剧已进入3.0甚至4.0时代,仅靠抓情绪远远不够,需要电影级的工业化能力。”据内谷介绍,其团队正筹备短剧精品化培训课程,涵盖编剧、导演、制片等全链条培养,优秀学员可直接进入剧组实践。

内谷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一部精品女频微短剧通常为60-80集,拍摄周期仅需7-12天,但剧本创作需提前一个半月完成。她强调,“从剧本到成片,每个环节都需高效衔接,容错率极低。”这种工业化模式倒逼团队在流程管控和资源整合上更加严格。内谷透露,“免费向微短剧的单部投资已升至130-150万元,远高于早期。画面质感甚至超过部分长剧。”她表示,“用户对品质的要求在提升。”拍摄场景多选择各地的短剧产业基地,这些基地提供棚拍场地和基础配套,但其他资源仍需剧组自行筹备。

国内短剧企业达9.54万家

华南地区占比28.94%

微短剧工业化制作的背后,是规模化的企业数量和产业生态。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旬,国内短剧相关现存企业达9.54万家。从地区分布来看,相关企业多集中分布在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及西南地区,分别占比28.94%、27.68%、11.4%,为数字创意、AI模型训练等多个新兴产业注入新动能。

碎片化时代的“情绪解药”:爆火的微短剧背后不只有爽感

碎片化时代的“情绪解药”:爆火的微短剧背后不只有爽感

短剧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来源:企查查

2025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在政策支持与市场引导下,微短剧产业资源持续向优势区域集聚,催生多个典型产业集群。多地政府推出微短剧扶持计划,通过提供激励资金、配套扶持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打造覆盖创作、拍摄、制作、发行等全产业链条的“一条龙”式服务,推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赋能当地数字经济发展。

碎片化时代的“情绪解药”:爆火的微短剧背后不只有爽感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

比如,2024年,西安、郑州、杭州等地,纷纷争做“微短剧名城”、打造“微短剧之都”,从资金支持、资源倾斜、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各个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目前,陕西西安在微短剧行业居于领先地位,带动了演员、汽车租赁、影棚搭建等上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推动餐饮、住宿、旅游等多元业态的升级,为西安本地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而河南郑州目前已聚集超过290家相关企业和3万名固定从业人员,累计播出微短剧超过1000部。

另外,自2023年起,电商和OTA平台也开始布局微短剧市场,以提升用户粘性、拓展新增长点并推动线上销量增长。截至2024年12月,共有348个品牌参与微短剧投放,其中231个品牌为首次入局,占比约66.4%,而美妆、电商、个护清洁是合作微短剧数量最多的领域。

质感替代爽感

是行业生态变革的催化剂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各平台已累计上线微短剧超3万部。随着微短剧的逐渐火爆,国家广电总局自2022年起就持续加强监管与引导,推出系列政策规范推动微短剧向精品化发展。为促进行业专业化、精品化发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要求落实微短剧“分类分层审核”制度,根据微短剧行业发展实际,按照国产网络剧片分级监管、重点监管原则,对微短剧按三类分三个层级进行审核管理,以差异化、精准化管理优化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

“针对当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分类分层审核’制度对于清理低俗、暴力、违法违规内容,建立行业的基本底线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它们能快速过滤掉大量问题内容。”周如南表示,有效根治行业乱象的关键在于“价值回归”。监管和技术治理要真正有效,必须服务于引导行业价值转向。从纯粹流量博弈、追求短期爽感,转向提供高品质、有价值内涵的内容。这需要政策引导机制激励优质创作,如设立精品短剧专项扶持基金、优化算法推荐权重使其兼顾艺术性和思想性,而非仅仅“设禁区”。

碎片化时代的“情绪解药”:爆火的微短剧背后不只有爽感

萌宝题材微短剧《穿书之炮灰变身天道亲闺女》。

作为微短剧的资深用户,曾锃也注意到制作水平的提升,“从最初连特效都没有,到现在服装、镜头、演员都更精致了”。谈及微短剧的未来,曾锃则认为“题材创新是关键”。在微短剧市场陷入同质化、套路化的瓶颈时,萌宝题材的微短剧犹如一股清流,为观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新鲜感。主打“高甜治愈”的萌宝题材,已经成为今年微短剧的爆款趋势。公开数据显示,今年5月的红果榜单中,《穿书之炮灰变身天道亲闺女》《亡国倒计时,小公主心声拯救皇帝》《锦鲤萌宝闹京都》等萌宝微短剧多次上榜,其中《穿书之炮灰变身天道亲闺女》观看量破10亿。曾锃对这种创新题材赞不绝口:“小朋友演技自然生动,题材设定也很有创意,看起来特别有意思。”

碎片化时代的“情绪解药”:爆火的微短剧背后不只有爽感

传统文化题材微短剧。

更值得关注的是,微短剧正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今年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传统文化题材在微短剧领域掀起“国风潮”。例如以河南少林功夫为主题的《天下嵩山》、以制扇技艺为主题的《一梦枕星河》、以广东醒狮为主题的《超越吧!阿娟》、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傩戏为创作背景的微短剧《傩戏》仅上线两日,在短剧平台热度就达五千万。

微短剧精品化转型在《家里家外》《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等作品中初步显现。周如南指出,此类精品微短剧探索通过电影级制作、复杂情感叙事、社会议题深度挖掘来吸引用户,实现“价值运营”而非仅仅“流量收割”,标志着部分从业者和平台开始挑战单一的“爽感依赖”。“‘质感替代爽感’的价值回归,是行业生态变革的催化剂。”周如南认为,这种突破会在人才需求、模式转型和商业价值引领等多重维度带来深远影响。但能否成为新主流,最终取决于行业能否摆脱单一的流量博弈,走向一个更加多元、强调价值内涵的可持续生态。

“情绪经济专题”系列报道

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莹

统筹:陈养凯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