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日前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开播。该剧以“党的建军路线”为叙事主线,艺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初创时期的伟大探索,向观众呈现了从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到遵义会议实现伟大转折这一历史全进程。
电视剧以生动细腻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带领观众从新角度去细致了解那段历史下每一次抉择背后的故事。不仅如此,《浴血荣光》更以波澜壮阔的叙事,将铁骨热血的革命青春刻画得淋漓尽致。演员阵容中,每一位都是经过导演陈力演技认证的实力派演员,这其中由演员陈龙所饰演的青年周恩来也引发了观众的热议。
历史人物灵魂重铸,陈龙表现获观众认可
《浴血荣光》中,陈龙饰演的青年周恩来一角,伴随着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划破了笼罩在那个年代的暗夜黑幕。跟随着年轻领导者们的视角,观众见证了信仰劈开长夜的伟大革命力量——不只是还原历史,更重要的是靠着对人物的诠释,成功引领着当代年轻人以“平视历史、对话历史、走进历史”的新视角,找到了与那段历史岁月的对话连接。
从初出场与青年毛泽东之间一个眼神胜过千言万语的革命友谊,到南昌起义之时的振臂高呼振聋发聩,观众发现,这位曾以“大统领”蒙挚深入人心的演员,悄然间跨越完成了从古装硬汉到革命领袖的华丽转身。更有观众直言,“陈龙所饰演的青年周恩来,‘神似’更‘形似’,他眼里的光,就是青年革命家为信仰燃烧的力量火炬。”
陈龙在中青报采访时曾提及,首次饰演伟人周恩来的这段经历不仅是全新的挑战,更是一场深刻的历史教育、一次至关重要的精神洗礼。为了更好的塑造这一角色、抓住人物的特质,他用了一个月时间减重20斤,逐渐找到当时的人物状态。而为了更贴合周总理的人物形象,他查阅了大量纪录片、照片,力争在形象上尽可能贴近原型。除了外形上,他还找来大量书籍、传记和外国记者写的总理事迹认真研读。陈龙希望用自己的理解和努力,将周恩来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年轻观众面前,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文艺工作者传承历史、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责任。
正是这段特殊的角色塑造经历,让陈龙切实感受到了那段岁月所带来的灵魂上的触动和震撼,在文汇报专访时向记者透露自己向陈力导演请缨,如果还有续集,或未来还有周总理相关的作品,他希望自己有幸能演绎更多时期的周恩来。在他看来,今天所拥有的风景与生活,都是先辈们出于改变民族和国家命运的炙热信仰、赤诚之心、同心举义。从这个层面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英雄的故事拥有永恒魅力,值得一代代去述说。因此,文艺工作者坚持拍摄主旋律作品,通过呈现真实的历史人物和重要节点,让大家了解历史,感受其中的精神,便尤为重要。
多重演绎呈现立体探索,敬畏角色成就演员高光
侠士、武将、市井小人物...陈龙在不同的角色里厚积薄发。人设的鲜活为成功塑造出圈角色助力,但如何将人物层次丰富,层层推进让角色变得更加饱满,则是只有演员本人才能驾驭得了的挑战。
在电视剧《新水浒传》里,陈龙诠释的“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等桥段被奉为经典,却也在对人物小细节的情感处理中,向观众道尽了英雄内心的悲情底色。《琅琊榜》中,他化身为虽鲁莽冒失却又耿直忠勇的蒙挚大统领,作为赤焰军的旧将,他在朝堂烽烟里成为梅长苏身边赤诚肝胆可托生死的一生挚交。而到了《繁花》中,陈龙凭借对小人物“陶陶”这个黄河路海鲜档口老板的演绎,在“繁花如锦”的十里洋场里,靠着自己对角色的感悟,在黄河路的钢筋水泥地里混出了自己的“角色名堂”。唯有倾注了心血塑造的角色,才能被观众感知认同和接受,这一点陈龙深有感触。
结尾:
从业二十多年以来,陈龙以“剧抛脸”特质收割认可。无论角色大小,他都能让每个角色长出独有的骨血,在接受解放日报访问时他就曾表示“我喜欢每部戏的角色都不一样。在荧屏上,看到角色本身就够了。”这是作为演员,陈龙主动跳出角色,为下一次人物塑造不断累积的经验;也是作为演员,主动脱离镜头之外后回归生活,不断丰富充盈的新的自我。正如他在接受文汇报专访时提及的那样,他相信,生活不是空洞的词,也正因从《浴血荣光》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毕业”后,陈龙对“深入生活”有了更深的认知——“源于真实体验的生活、能让人感同身受的鲜活细节,是演员通过表演为观众建立情感链接、走近人物的手段。任何时候,演员不能脱离生活。感受生活是演员最重要的一课。”
责任编辑:韩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