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妈"模式:低成本如何打造爆款短剧?
目前竖屏短剧市场存在一个普遍困惑:很多新人想入行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或平台资源。事实上,通过创新制作模式完全可以实现低成本入行。
业内有个典型案例,某制作团队通过自制内容实现了惊人的收益。该团队每月产出30-40部自制短剧,年利润达1-2亿元。他们采用差异化分发的策略,根据不同平台特性投放内容。
最令人惊讶的是,该团队曾用6万元成本制作了一部45集的竖屏短剧。
这部作品完全利用办公室场地和员工的资源进行拍摄,巧妙运用了重生、逆袭等经典短剧套路。没有进行推流,最终获得了100万元的收益。这种案例证明,资金并非入行的绝对门槛。
对于资金更紧缺的创作者,可以参考"王妈"等成功案例。
这类内容通常具备几个特点:采用切片式短剧形式、建立鲜明人设、在经典套路中加入微创新、保持喜剧基调、贴近大众生活。
通过调动身边免费资源,如朋友、同学等,同样可以打造出爆款内容。关键在于找准受众喜好,在有限条件下实现内容的最大传播价值。这种轻量化的运作模式,为新入行的创作者提供了可行的突破口。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
YIQIYINGCHUANG
除此之外,文旅类短剧正在成为行业新风口。
2023年原创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成功得以证明,优质且有话题度的内容,有可能带动景区流量。这类作品通过情感共鸣引发关注,为地方文旅产业带来实际效益。
在后疫情时代,展现国内风光的文旅短剧具有独特的市场价值,与纯商业化的付费短剧形成差异化竞争。
当前短剧市场呈现字节系平台一家独大的格局,但行业格局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
科技创新正在重塑短剧生态,AI技术的应用前景尤为值得关注。虽然目前AI数字人在形象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技术瓶颈,但其发展速度惊人。
《理想之城》《藏星》制片人张婷婷,在和中科大的国家实验室进行AI相关内容的开发研究,这也是她从长剧转做短剧的一个原因。
业内人士预测,通过AI,未来一部短剧的制作成本可能降至1万元/部,大幅降低行业准入门槛。AI注入长剧很难,注入短剧的可行性就高一点。
每一个编剧也好,导演也好,甚至你只是一个有想法想要入场的人,都可以来做一部短剧。
这种趋势也让人联想到早期土豆网的slogan——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
长剧人拍短剧的优势
YIQIYINGCHUANG
长剧创作与短剧制作存在本质差异。
在长剧创作中,类型清晰度至关重要,类型模糊往往会导致创作瓶颈。
成功的长剧通常具备两个核心要素:一是立体的人物塑造,凭借人物魅力就能吸引观众;二是精巧的情节设计,依靠悬念推动叙事。
长剧制作讲究精耕细作,从开发到拍摄都需要反复打磨,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精细化创作。
相比之下,短剧创作遵循完全不同的逻辑。
短剧更注重量产,其核心在于玩梗技巧和情绪共鸣,而非复杂的情节构建。
情绪叙事是竖屏短剧最关键的要素,必须与观众保持高度同频。
制作流程上,短剧没有条件像长剧那样反复修改,剧本通常只能修改一次,拍摄周期也压缩到极致,一般7-8天就要完成全部拍摄。
从长剧转型短剧的团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制作节奏的适应问题,短剧筹备期可能只有3-5天,拍摄期间最担心的是进度延误。
其次是工作强度的平衡,既要避免传说中的"不睡觉式拍摄",又要保证制作效率。
在实践中需要区分重点场次和过场戏,前者可以适当打磨情绪表达,后者则要严格控制拍摄条数。
这种差异化的处理方式,既保留了长剧团队的专业优势,又适应了短剧的快节奏特性。关键在于找到可持续的创作模式,既能保证质量,又能维持团队的创作活力。
今晚20:00,益起映创视频号,《理想之城》《藏星》制片人张婷婷将为大家分享“最适合入行做制片人的5类人”,点击下方预约直播吧!
益起映创的新老朋友们:
我们专注影视教育12年,提供300+门课程覆盖电影全产业链,助力超100万爱好者与从业者成长。现在发起"学电影"用户调研,填写问卷即赠100元课程券。您的意见将帮助我们更好陪伴电影人"一起硬闯"!
扫码填写问卷(1分钟),领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