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融情于景,勾勒泗洪40年风物变迁

微短剧《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融情于景,勾勒泗洪40年风物变迁

微短剧凭借轻快节奏与强情节张力成为视听新风尚,如何让其承载更多内容深度与情感厚度,成为创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泗洪县联合江苏卫视、ai荔枝团队匠心打造的文旅微短剧《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正在ai荔枝客户端、红果平台热播。作为ai荔枝倾力打造的首部自制微短剧,该剧积极响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微短剧+”行动计划等政策号召,借助三代女性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生动诠释代际理解与家庭和解的温暖主题;以实景拍摄还原泗洪乡村风貌与生态之美,让观众在剧情中沉浸式感受地域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为微短剧精品化创作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鲜活且颇具启示性的范例。

微短剧《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融情于景,勾勒泗洪40年风物变迁

首播后,剧集在播出平台和社交媒体端收获不俗热度。上线首日红果热度近400万,登顶红果短剧新剧榜榜首,相关的多个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突破4000万,众多小红书用户也纷纷分享泗洪游玩攻略,反映作品对泗洪文旅品牌影响力提升的强大推动力。

1

情感为核人文为骨

小故事见大情怀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微短剧如何成为有营养、有回味的精神食粮?《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给出答案:以真挚情感为内核,以独特文化为肌理。

当代年轻女性意外回到过去,与年轻时的外婆相遇并成为“姐妹”。这一设定天然消解了传统家庭剧中常见的代沟与说教,代之以平等、好奇,甚至带点“闺蜜”色彩的奇妙关系。观众跟随主角视角,一同揭开外婆不为人知的青春岁月、梦想与抉择。这种“错位”关系不仅制造了丰富的戏剧冲突和喜剧效果,也实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代际理解和情感弥合。当孙女目睹外婆的坚韧与智慧,当“姐妹”情谊转化为深沉的祖孙亲情,剧集传递的关于家庭、传承与爱的主题,足以触动观众内心柔软之处。

微短剧《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融情于景,勾勒泗洪40年风物变迁

如果说情感是剧集的“魂”,那么泗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便是其“骨”。《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没有将地方元素作为生硬的背景板,而是将其深度融入剧情脉络。拥有千年历史的泗洪蟹文化,在剧中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也是推动情节发展、象征人物命运的重要意象。它关联着外婆这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是主角解开某个谜题的关键。同时,泗洪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洪泽湖渔鼓、泗州戏等,也以自然的方式融入剧情。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呈现,让观众在追剧的愉悦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向往泗洪的人文底蕴。

难得的是,《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没有局限于小情小爱,而是通过外婆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下现代社会的对比,潜移默化地展现泗洪乃至中国乡村的沧桑巨变。从昔日的临湖渔村到今日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泗洪的生态之美、发展之变成为故事宏大的叙事背景。这使得剧集的立意得以升华,它既是一个家庭的温情故事,也是一曲关于时代变迁、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赞歌。

2

扎根现实土壤

鲜活故事破土生长

微短剧因“短”,更需在“精”上着力。在今年10月举办的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主管部门再次强调,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坚持精品化创作方向,推动微短剧从“流量爆款”向“时代精品”迈进。《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坚持扎根现实主义创作土壤,以工匠精神对每一帧画面、每一个情节精雕细琢。

扑面而来的真实感与精准复刻的时代气息,是《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也成为其精良品质的有力注脚。该剧的匠心首先体现在它对泗洪这片土地毫无保留的拥抱,以及对历史细节的还原。镜头所及,并非泛泛的江南水乡,而是独属于泗洪的生态肌理与生活印记:洪泽湖湿地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承载着渔家记忆的临淮镇胡台村,大王庄保留着20世纪80年代质朴风貌的街巷院落……这些实景拍摄让故事不再是悬浮的想象,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和扎根土壤的力量。

微短剧《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融情于景,勾勒泗洪40年风物变迁

制作团队的考究与诚意,在“1986年”的时代质感营造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该剧没有陷入符号化的怀旧堆砌,而是通过“重振家族蟹塘”这一核心情节,巧妙勾勒一幅真实可信的地方生活图景。观众能看到那个年代水产养殖初兴时的探索痕迹,能感受到渔家院落里的劳作身影。泗州戏的悠扬唱腔、湖畔湿地的自然风貌,都不只是背景,而是与人物命运、情感起伏同频共振的叙事本体。这种将风物、产业、非遗与人物奋斗史融为一体的叙事方式,让“养蟹”不再是简单的创业线,而成为承载泗洪生态之美、非遗之韵与三代人坚韧精神的情感容器。这份扎根现实、尊重历史的创作态度,让观众真切地相信并走进这段发生在1986年泗洪的温情故事。

演员阵容同样彰显了制作团队对艺术品质的追求。该剧组建了一支兼具专业素养与生活质感的演员团队。观剧过程中,观众能清晰感受到主演深入生活的扎实准备。例如,饰演外婆的演员满昱彤,其表演并非流于表面的模仿,从娴熟的养蟹动作到地道的泗州戏唱腔,每个细节都透露她曾在泗洪土地上真实生活的印记。

微短剧《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融情于景,勾勒泗洪40年风物变迁

微短剧《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融情于景,勾勒泗洪40年风物变迁

令人欣喜的是,泗州戏、洪泽湖渔鼓的非遗传承人和半城刻纸的艺人也参与表演。他们并非简单“客串”,而是带着对家乡文化的深刻理解融入剧情,其质朴本真的状态与专业演员的表演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真实可感、充满烟火气息的泗洪世界。这种“专业演员+本土文化持有人”的独特演员结构,不仅丰富了剧集的层次感,也让整部作品散发扎根于土壤的鲜活生命力,成为其精品化道路上的坚实基石。

3

从“观剧”到“亲临”

打出文旅赋能组合拳

为进一步推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今年1月启动“微短剧+”行动计划,部署六大创作方向,通过跨界融合方式,推动微短剧的场景从单纯娱乐领域向教育、文旅、电商等垂直领域延伸。《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积极响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及“微短剧+”行动计划,以地理文化基因重构叙事逻辑,实现文化价值、体验经济与内容消费的深度融合。

该剧的播出策略充分体现“大小屏联动”的现代传播理念。首先登陆ai荔枝客户端和红果平台,瞄准移动互联网的主力消费人群——年轻用户,利用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和社交属性,实现首波热度发酵与口碑扩散。随后登陆江苏卫视热“荔”微剧场,借助卫视平台的公信力和广泛覆盖力,触达更广泛、更多元的电视观众群体,形成传播的二次破圈。这种“先网后台、网台联动”的模式,确保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微短剧《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融情于景,勾勒泗洪40年风物变迁

丰富多元的线上线下联动形式,有效将该剧的传播力转化为地方文旅的赋能引擎。在线上,该剧以“剧情+解读”的传播矩阵深度种草,不仅在温情故事中融入地方特色元素,还配套深度解说栏目,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直观感知泗洪魅力。主题 MV《泗梦惊鸿》的推出,将顺山集遗址等文化印记与亲情叙事巧妙结合,强化地域文化传播力。这种立体化的线上传播,在评论区引发“想去现场看表演”“已经列好打卡清单”等热烈反响,实现文旅资源的云端展示和游客心智的提前占领。

在线下,剧集热度被精准转化为实地体验。制作团队巧妙把握播出时机,在剧集上线当日同步启动泗洪大闸蟹争霸赛,实景重现剧中吸睛场景;临淮镇同步举办乡村旅游活动,剧中参演的本土网红现场分享家乡游玩攻略;2025泗洪马拉松主打“跑马品鲜”特色,将屏幕前的向往转化为实地探访的动力。这种“剧情造热点—活动接流量—体验留人心”的闭环模式,让剧中场景成为线下旅游的“导航图”,实现从线上关注到线下客流的有效转化。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地都在寻求营销推广的创新突破。《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的成功实践,为全国众多拥有丰富旅游资源亟需进一步打开市场的地区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范例。它证明,微短剧不再止于视听享受,而是能承载文化、带动旅游、赋能经济的综合性载体,是助推地方文旅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的积极探索也标志着,微短剧行业正走向更成熟、更具社会价值的新阶段。它以其深刻的立意、精良的制作和创新的传播模式,成功让微短剧与地方文旅共生共荣。当观众为剧中“姐妹”的温情故事潸然泪下时,一幅关于泗洪生态之美、人文之韵和发展之力的壮丽画卷也已悄然展开。

微短剧《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融情于景,勾勒泗洪40年风物变迁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微短剧《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融情于景,勾勒泗洪40年风物变迁

微短剧《一觉醒来!我和外婆做姐妹》:融情于景,勾勒泗洪40年风物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