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寺里,少女舞阳的哭声与夜行游女鸟的哀鸣交织在一起,映照着被母爱禁锢的青春。
“死本来就不可怕,可怕的是活人被束缚。”在《唐朝诡事录之长安》的“成佛寺的哭声”单元中,少女舞阳的这句话道出了无数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们的心声。
她的母亲赤英,一个在“妆容”行业打拼成功的女强人,自从丈夫去世后,对女儿的爱逐渐变成了沉重的枷锁。她不让舞阳出门、不让她交朋友,连自己最爱的舞狮也放弃了,所有一切都以“为你好”的名义进行。
这种以爱为名的控制,不仅禁锢了舞阳的青春,更折射出现实社会中许多家庭的教养困境。

在《唐诡3》中,赤英无疑是个悲剧性角色。她曾在舞阳手上烙下梅花印,只因道士告诉她,这样就能让女儿一辈子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这种近乎迷信的控制方式,背后隐藏的是她内心深刻的不安全感。
作为一个单身母亲,她在竞争激烈的“妆容”行业闯出一片天地,其艰辛可想而知。正是这种经历,让她不相信世上有真心,觉得别人接近她们母女都别有所图。
于是,她不仅限制女儿与男性接触,连与女性交往也只能只言片语。爱在这里异化为一种精致的牢笼,将最亲的人紧紧禁锢。
剧中,长公主对卢凌风的母爱同样展现出这种复杂的控制欲。由于与天子的权力斗争,她让儿子始终处于忠孝两难的拉锯战中。

长公主可视为高贵版的赤英,她们都强悍地想要掌控孩子的一切,却忽视了子女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
赤英的教育方式在当今社会并不罕见。当代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种 “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无意义。这种现象的根源恰恰在于“内卷式养育”下家长焦虑的传导。
就像舞阳因长相酷似天后,就被各方势力争抢,成为他人执念的“牺牲品”。当今社会的孩子们也常常被迫成为父母实现自己未竟梦想或光宗耀祖的工具。
如何避免成为赤英那样的父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哪怕是小事也别给孩子太多限定。
就像简单如吃饭时间到了,与其命令孩子“快来吃饭”,不如给出选择:“你什么时候想吃饭?”
这样的选择看似微不足道,却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更愿意配合。
过度聚焦学习成果与外在成就,只会挤压孩子发展的弹性空间,使内心变得脆弱。

《唐诡3》中,卢凌风和苏无名在面对舞阳的去留问题时,最终选择尊重她追求自由的意愿,这一决定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而现实生活里,太多家长依然像赤英一样,用爱的名义禁锢着孩子的翅膀,却疑惑他们为何无法翱翔。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出符合父母期望的复制品,而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适当放手,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他们才会在一次次自主决策中,成长为独立而坚强的个体。
毕竟,没有任何一种爱,需要用束缚来证明。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