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献礼故宫博物院百年诞辰,由新华社与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8集纪实访谈片《我们的故宫》于2025年10月正式登陆腾讯视频。在传统历史纪录片的框架中,我们或许早已习惯宏大的航拍视角、权威的专家解读与对文物近乎神圣的凝视——这些元素在该片中亦不缺席,然而《我们的故宫》却以更具建构性的叙事智慧,跳脱出类型创作的既定路径,展开一场关于文明何以延续、又如何再创造的深层对话。

“我们”是谁?片名本身便是一场由近及远、由具体至宏大的身份叩问。它首先指向“中国人的故宫”,是血脉中的文化认同与精神皈依;进而聚焦“故宫人的故宫”,是一代代守护者专业精神的薪火相传;最终升华为最高层次的“人类的故宫”,意味着605年的紫禁城已超越地理与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明坐标。这三重意蕴层层递进,共同揭示了纪录片的核心母题:中华文明何以在历史的激荡中,始终保持其无与伦比的延续性、包容四海的统一性与面向未来的创造性。

自上线以来,该片迅速登顶腾讯视频人文纪录片榜,不仅在观众中引发广泛回响,更在文化意义上点燃了故宫百年庆典的烛火。
多切口叙事:从“四个故宫”看文明传承的当代实践
故宫博物院为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出“四个故宫”建设,包括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与活力故宫四项核心规划。《我们的故宫》以此框架为叙事基础,却不止于简单介绍,而是通过具体的人物与故事,深入探寻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发展的实践路径。

纪录片以新华社记者张扬的探访为线索,串联起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历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数字技术,可以见证故宫如何跨越宫墙,链结港澳同胞与全球观众的生活;借助文物修复的切口,窥见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如何交融,续写文明的基因谱系。
首集便展示了当下故宫文物数字化的成果,例如古画“复活”与藻井盘龙的动态复苏等,借助三维采集、虚拟拍摄等技术,具象化地诠释了“数字故宫”的活力。影片更以“走进朋友圈的故宫”这一生动隐喻,呈现了文化遗产如何借助技术融入日常生活的当代图景。

第二集则从乾隆一日的生活节奏切入,以一顿火锅、一杯奶茶为引,将观众拉回紫禁城的清晨四时,原来皇帝也靠“奶茶火锅”提神,一年火锅竟超二百五十顿。在轻松诙谐的叙事中,历史人物不再冰冷,反而透出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本集更将视野延伸至香港、澳门的故宫文化,在“一体多元”的叙事中展开“活力故宫”如何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文明对话。

第三集将镜头深入修复现场,在匠人与科技的协作中,揭示“学术故宫”与“平安故宫”如何共同守护文明脉搏。

这些不同的叙事切口,如同多棱镜般,从不同维度层层剖开故宫的深厚积淀与当代转型。它们既聚焦于当下实践的微观细节,又联接起古今文明的宏大脉络,更指向未来传承的多种可能。正是在这种多切口的叙事张力中,故宫不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群,而是成为一个持续呼吸、生长并与时代共振的文化生命体。
以“人”为镜:在个体叙事中照见故宫的精神与活力
在传统故宫题材纪录片中,“物”(建筑、文物)往往占据叙事中心,“人”则隐于幕后,成为历史的旁白或背景。而本次《我们的故宫》完成了一次视角的自觉转向,它将以“故宫人”为核心的深度访谈,作为解构故宫肌理、理解文化传承的第一视角。
影片通过新华社主持人的探访,呈现出故宫百年大展的筹备过程,更以亲和而具网感的对话,解锁一道道属于“故宫人”的情感与记忆之门。例如首集中,主持人张扬以“数字化是否只是备份、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一尖锐提问,直面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主任,激发了一场关于传统与数字关系的思辨,也映照出故宫人在技术变革中的真实思考与价值抉择。

本片以层次丰富的访谈网络构建起故宫的人物群像:上至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澳门艺术博物馆原馆长陈浩星等决策者,下至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研究者、文物修复师、数字技术专员、古书画修复专家等一线工作者。这份采访名单如同一只万花筒,从无数个内部视角转动,呈现出一个多彩而立体的故宫。

在文物摄影室,摄影师争分夺秒为千年文物拍摄艺术肖像;在修复临摹组,成员对《十二美人图》的摹写已持续三年光阴。每当新技术或创意涌现时,总能看到故宫人那份心意、那份致敬、那份思考在其中,这些都共同构成了“故宫人的故宫”,展现出故宫人“诚敬典守、匠心传承”的精神谱系,更通过个体与故宫结缘的初印象,揭示出文化认同如何萌芽、生长。正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所回忆的:“我跟故宫的缘分是在我大一的时候去看故宫,差不多每个香港大学生都做这个事情,了解国家、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这些朴素而真挚的“第一印象”,成为理解故宫人使命感与行动力的情感源头。正是这些带着温度的记忆与持续创新的实践,让文物“活起来”,也让“盛世修典”从理想走向现实。

由此,影片构建起一个以“人”为基点的叙事网络。观众透过这些“守门人”的眼睛,看见的不再是冰冷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由信念、求索、坚守与创新共同编织的文化生命体。故宫,也因此从一座宏伟的建筑群,还原为一代代人走近它、守护它、并不断赋予它新生命的动态历程。
空间破壁:文化体验的升级
《我们的故宫》在空间叙事层面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探索与突破,不仅带领观众穿越重重宫墙,深入故宫的隐秘角落,更将视野拓展至香港与澳门,呈现出一幅跨越地域界限、彰显文化血脉相连的宏大图景。
在该片中,叙事空间从故宫辉煌的展厅与宫殿,延伸至图书馆阅览室、文物修复室、办公区这些纯粹的“后台”区域,通过将其运作中研究、修复、讨论等“后台”流程暴露在观众面前,消解了文化机构的神秘权威。这种空间叙事策略,实质上是在重构观众对故宫的认知地图,正是这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承载着故宫六百年来绵延不绝的文化命脉。它所展现出的故宫不仅是一个供人瞻仰的“圣殿”,更是由无数个充满专业精神的“后台”空间共同支撑的持续运作、呼吸、新陈代谢的文化有机体。

与此同时,纪录片还突破了地理意义上的界限,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中心纳入叙事版图。在香港,目睹故宫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对话;在澳门,体会中华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的交融共生……这种空间的延展,生动诠释了“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展现出故宫从一座北京的古迹,到全体中国人的文化殿堂,再到全人类共享的文明瑰宝这一价值升华。

从紫禁城的深宫大殿,到港澳的现代展陈空间,影片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巡礼。向我们展示了故宫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早已超越物理的宫墙,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生生不息。这种空间的延展重塑了我们对故宫的认知维度,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坚守中持续开放,在历史长河中铸就永恒的不竭生命力。
时间折叠:营造历史的共时感与文明对话
时间叙事,始终是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命题。面对故宫博物院百年这一厚重主题,《我们的故宫》展现出独特的时空驾驭能力,通过构建多重时间线交织的立体场域,实现了对线性史观的审美超越。
《我们的故宫》巧妙地打破了线性的时间序列,通过"时间折叠"的艺术手法,让不同时空维度在同一个叙事平面上展开深度对话。影片将六百年的紫禁城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作为深远的时空背景,为故事铺就宏阔的历史画卷;以建院百年历程,特别是“百年守护”大展的筹备工作,搭建起贯穿全片的结构主线;更以文物数字化采集、香港故宫建设、青年文化交流等当下实践,为叙事注入鲜活的当代质感。尤为难得的是,影片将视野投向未来,通过文化出海战略、数字技术前景等议题,勾勒出故宫文化的演进路径。

这些时间维度在片中并非简单并置,而是形成了有机的对话关系。当乾隆一日的理政日常与香港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相互映照,当三维扫描技术让千年文物在数字世界重获新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时空的跨越,更是文明基因的当代激活。在这种时间叙事中,历史不再是过去的化石,而是活跃在当下的文化基因,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效果。
《我们的故宫》通过这种时空叙事创新向观众阐明,故宫的价值根植于历史,也在于紧跟时代的重新诠释;只有在历史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创造性对话中,文明的血脉才会永葆生机,文化的薪火才能代代相传。

在故宫博物院迎来百年华诞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的故宫》以其创新的叙事实践,生动诠释了“活力故宫”的深刻内涵。它既是一份恰逢其时的献礼,又通过多切口叙事、人本视角和空间破壁等独特手法,实现了从“物的故宫”到“人的故宫”再到“我们的故宫”的叙事转向,为文化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当故宫成为“我们的故宫”,文化便不再是厚重的教科书,而是一种鲜活的生活方式;当传统在当下被激活,历史就不再是遥远的回响,而是与我们血脉相连的生命律动。这或许正是《我们的故宫》所想要表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