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九
过去十年最令人难忘的迷你剧,对我来说是《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2019)
这部剧当时的成功,肯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因为它的主题,苏联的核灾难过去了三十多年,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和西方的当代文化品味已经相去甚远。但它就是成为了一部超级破圈的现象级作品。
在豆瓣,直冲9.7分,但现在如果是非登录状态,就无法搜索到这部剧集,且分享的链接也无法打开,这部剧就这样消失了。
对于全球观众,特别是对冷战记忆模糊的年轻一代而言,这部剧集重新定义了切尔诺贝利这场灾难的公共叙事。

剧集在制作上最大的优点,是完美的故事结构。编剧克雷格·马津面对这么一场涉及物理学、政治、医学和伦理学的复杂灾难,他提供了一条坚实的故事情节作为脊梁,巧妙地跨越了众多事件——从最初的事故、官方的掩盖、遏制行动、清理工作,直至最终的调查和审判,一气呵成。
这种结构的核心就像一种不断升级的并发症,新的高潮盖过旧的高潮,直到让人喘不过气。马津没有采用线性的历史平铺直叙,而是将故事构建为主角瓦列里·列加索夫面临的一系列不断升级的任务。

首先,他要确认事故的真实性质,堆芯是否暴露?接着要用沙子和硼扑灭熊熊大火,再排出地下室的水,避免相当于无数兆吨当量的蒸汽爆炸,还要挖掘隧道并安装热交换器,防止熔融物污染地下水,最后才是查明事故的真相,并在审判中揭露它。
编剧对时间线的控制极其精确,第1集是实时的一晚、第2集是事故后的两天、第3集则持续数周、第4集是数月,第5集聚焦审判。

这种叙事结构的最精妙之处,在于它实现了类型的混合与过渡。故事的探索逐渐从一个纯粹的灾难故事转变为法律体裁,甚至带有间谍元素的道德困境。这种从物理利害到道德利害的结构性转变,是马津剧本的底层驱动力。
有趣的是,马津之前的职业生涯主要集中在喜剧写作。矛盾吗?不一定,这反而可能是他成功的关键。因为喜剧写作需要极其严格的结构、精密的铺垫和最终的包袱。马津将这种对叙事结构近乎刻板的严谨性,成功地应用到了一个历史悲剧上。

最终《切尔诺贝利》超越了一部单纯的灾难剧,成为一部深刻的哲学和政治寓言。它的核心主题在剧集开篇第一分钟,就借由主角列加索夫的录音带被明确宣布: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这部剧的叙事目标,一直是瞄准对真理价值的探索。谎言,而非辐射或某个具体的人,才是这部剧真正的反派。剧集以列加索夫的这段独白开场,并以同样的问题结束,形成了一次完美的主题呼应。
「谎言的代价是什么?并不是我们会把谎言误认为真相。真正的危险是,如果我们听了足够多的谎言,我们就会不再认识真相。……当真相冒犯了我们,我们就撒谎,直到我们不再记得真相的存在。但真相还在那里。我们每撒一个谎,就欠真理一笔债。迟早这笔债是要还的。」

剧集展示的不仅仅是「谎言」,它展示了一个谎言的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以及这个系统最终如何自我吞噬。
这个过程始于一个服务于国家目标的谎言:RBMK是安全的。为了维持这个谎言,系统必须创建第二个谎言——操作员错误是唯一原因,以及第三个谎言——辐射水平很低。

正如剧中所描绘的,这些谎言开始相互冲突。官僚们因为从内心相信了第一个谎言「RBMK反应堆不会爆炸」而无法识别真相。系统随后必须花费巨大的资源,来惩罚那些揭露第一个谎言的人。
谎言的恶劣还体现在,任何制度性的谎言都需要一个不断扩大的官僚机构和保密机制来维持。这个机制最终会消耗掉系统所有的资源,使其无法执行基本功能,比如安全运行一个核电站。它变成了一个只为维持谎言而存在的系统。

该剧对这一主题的探索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是将之编织进了视觉语言中,通过强大的象征主义来具象化谎言的本质。
在反应堆爆炸后,普里皮亚特的居民聚集在一起,观看从反应堆射向夜空的那道奇妙的垂直光柱。他们惊叹于它的美丽,却不知道这道光本身就是致命的辐射。

当晚,控制室的剂量计显示了一个很高的读数,但并非灾难性的。然而,真相是这个读数是该剂量计所能测量的上限。
这个设备物理上无法显示更可怕的真相。这是一个隐藏在真相中的谎言,是系统性自欺欺人的完美隐喻。

当列加索夫第一次到达切尔诺贝利时,他在酒店本能地向一名旁观者(后来发现是克格勃特工)保证没有危险——尽管他内心知道这是假话。谎言不仅自上而下,也存在于个人的妥协与自保中。
该剧最卓越的成就,是将这个抽象的哲学主题进行了物理化的呈现。RBMK反应堆的设计缺陷,被塑造为苏联体制性谎言的物理化身。

反应堆存在致命的设计缺陷,这是一个已知的事实,在列宁格勒核电站1975年的事故后就被发现,但这个真相被隐藏了。这个谎言被从字面意义上构建到了机器的物理特性之中。
这种对令人不快的真相的系统性回避,直接导致了操作人员的傲慢,他们对控制棒设计的全部后果一无所知。

因此,当操作员在紧急情况下按下AZ-5(紧急停堆)按钮时,他们以为按下了刹车,但石墨尖端却短暂地充当了油门,导致功率激增并引发爆炸。操作员们并不知道他们设备的真相。这场爆炸在剧集的呈现中,不是一次事故,它是一种必然。
「欠真理的债」最终以原子的方式,在物理层面上被偿还了。

《切尔诺贝利》于2019年播出,正值全球进入后真相政治时代的高峰。该剧的全球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它被视为一则精准的当代政治寓言。
该剧的创作者利用了1986年的苏联事件,来阐明一种深刻的、当代的焦虑——一个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政府不可避免地注定要崩溃。

该剧的整体意义可以浓缩为一句话:真相建立未来,谎言让过去的错误以更糟糕的方式卷土重来。
正是这个普世且极其及时的主题,解释了为什么这个关于苏联官僚主义和核物理的不时髦题材,能够引发如此巨大的跨国共鸣。

《切尔诺贝利》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它还提供了一份对晚期苏联体制的深刻历史分析。这是通过两个层面展开的。一层是对官僚主义的宏观解构,另一层是对个体悲剧的微观描绘。在剧中,苏联官员们最初对局势的严重性不屑一顾,并拼命试图掩盖一切。克格勃监视科学家,对于这个系统而言,苏联的骄傲比整个地区的福祉更重要。

该剧因此也提供了一个历史结论——切尔诺贝利灾难不仅是苏联衰落的症状,更是衰落的催化剂。它揭示了对中央计划和意识形态的信任的毁灭。该体制的根本谎言不仅向世界,更向其自己的人民和精英彻底暴露了。
未能掩盖爆炸的真相,比爆炸本身具有更强的政治放射性,最终加速了帝国的崩溃。

该剧最大的虚构,是将瓦列里·列加索夫塑造成一个对抗体制的道德英雄。
剧集的高潮,也就是列加索夫在审判中揭露真相,根本是虚构的。真实的列加索夫没有出席那场审判。他的高光时刻和核心台词,纯属杜撰。真实的列加索夫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是苏联学术界的权贵,一个体制内的官僚。

他并非剧中那个住在朴素公寓里的孤独学者,而是住在豪华住宅里的精英。他甚至不是RBMK反应堆的专家。该剧忽视了他从一个体制的同谋者转变为一个私下的异见者的痛苦而复杂的真实转变,而是选择了一个迎合美国观众的、简单的科学家英雄视角。
但我们必须承认,这部剧毕竟是一种娱乐,而非纪录片。如果事实是神圣的,那么艺术也是神圣的。虚构无罪。

这部剧的高明之处,或许就在于它用好莱坞最娴熟的英雄叙事,包装了一个反好莱坞的主题,让观众体验到英雄的无力感。
虽然列加索夫在法庭上的高光时刻是假的,但他所代表的那种在谎言帝国中寻找真相的挣扎,在人类历史上却是永恒真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