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播前预约量即突破400万,豆瓣开分8.1分,迅速登顶云合、酷云、灯塔、猫眼、艺恩、Vlinkage、骨朵等多家主流数据平台榜单……自11月8日播出以来,《唐朝诡事录之长安》收视口碑一路走高,刷新多项播出纪录,引发观众热议。

作为2025年“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唐朝诡事录之长安》目前正在爱奇艺热播,北京卫视“品质剧场”同步播出。值得关注的是,“唐诡”系列三部作品豆瓣评分均在8分以上,成功打破“续集魔咒”。新一季的热播还有效带动前作《唐朝诡事录》《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热度回升,三部作品占据爱奇艺电视剧飙升榜前三名,展现该系列IP持续增强的品牌价值与观众认可度。
1
赓续唐传奇叙事传统
《唐朝诡事录之长安》以卢凌风与苏无名西行归来、重返长安为开端,讲述二人在朝堂权谋与市井百态中坚守初心,侦破一系列离奇案件,守护百姓安宁的故事。全剧串联8个单元案件,将唐代的政治格局、经济生活与文化风貌巧妙融入叙事,描绘一幅气象恢宏的大唐盛世画卷。

魏风华
编剧
作为该系列三部作品的编剧,魏风华表示,新一季在精神内核上延续唐传奇的文学传统。“唐传奇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瑰宝,其影视化具有广阔空间。‘唐诡’系列致力于以当代视听语言激活这一文化遗产,让传统叙事焕发时代生机。”在创作方法上,他提出“二楼美学”与“三明治结构”的叙事体系——以真实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为根基,融入中式志怪与东方奇幻元素,构建独具特色的审美范式。“艺术风格是创作的生命线。我不追求刻意突破,而是要持续筑牢这条创作的‘护城河’。”
为塑造真实可感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唐诡式长安”,魏风华与创作团队系统研读唐代长安史料,先后赴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法门寺等文博机构实地考察,并前往山西研究现代复建的唐代建筑。通过深入调研,团队确立“一体两面”的建构理念:既呈现都城宏伟壮丽的盛世气象,也刻画其幽深诡谲的暗面特质。二者虚实相生,最终实现“破诡正心”的价值升华。魏风华特别强调,剧集采用分层叙事策略,“历史维度作为人物命运的时空背景,与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形成立体呼应;志怪元素则自成叙事维度。理解这种多层结构,是把握‘唐诡’美学特质的关键。”
2
独特美学体系
视觉奇观的营造始终是“唐诡”系列的重要特色。魏风华表示,在创作过程中,他特别注重对场景和意象的视觉化设定,并与导演、美术指导等主创充分沟通,共同推动文学想象向影像表达转化。“影视创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业化过程。”他坦言,创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保持叙事的新颖性,“唯有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敏锐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瞬间——这个过程本就如同一桩充满魅力的‘诡事’。”
在创作方法上,魏风华始终将唐代志怪文献作为叙事的重要源泉。以《唐朝诡事录之长安》中的“诺皋记”单元为例,其名称取自唐代志怪经典《酉阳杂俎》,故事框架源自《广异记》中“户部令史妻”的传奇记载,通过长安小吏之妻夜骑大瓮凌空赴约这一意象,将盛唐夜色、奇幻元素与悬疑氛围巧妙融合,既体现系列独特的美学追求,也为构建完整叙事奠定坚实基础。

剧中案件设计与唐代长安的社会结构、文化特征和民俗传统深度交织。在魏风华看来,构建独特的美学体系与完整的世界观至关重要,只有做到“奇而不荒诞、诡而有据”,才能让观众真切感受剧中人物在大唐时空真实存在。在长安这座宏大舞台上,无论是卢凌风、苏无名等经典角色,还是新加入的人物形象,都在公主与天子的权力博弈中经历成长与抉择。“苏无名最打动人心的是其根植于心的悲悯情怀,卢凌风则展现在命运夹缝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这些角色特质构成贯穿全剧的精神脉络,引发观众深刻共鸣。”
3
构建“唐诡宇宙”
魏风华将观众对新一季的积极反响,归因于“季播剧效应”与“内容稀缺性”。“如同老友如期而至,观众自然心怀期待。‘唐诡’最核心的吸引力在于其独特的美学体系——虽被归类为古装探案剧,但其内核贴近历史正剧。当前市场上虽不乏同类题材,但能将历史、探案与志怪元素熔铸为‘三明治结构’的,唯有‘唐诡’。”他特别感谢观众对剧集的支持,以及观众积极参与二次创作并提出宝贵建议。魏风华同时透露,第五季《唐朝诡事录之蜀道》已在积极筹备中。此外,每集20分钟的中剧《唐诡奇谭》预计下月上线。《唐诡奇谭》定位为系列第四季,有望以轻体量、强节奏进一步拓展叙事边界。

从“西行”到“长安”,再到即将上线的《唐诡奇谭》与筹备中的“蜀道”,“唐诡宇宙”已初具规模。在魏风华看来,具有持久生命力的IP,应具备四项核心要素:可持续的商业转化能力、持续的开发潜力、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以及可积累的品牌价值。“唐诡”系列正积极构建多维IP生态,除了影视剧,已延伸至文学出版、舞台音乐剧、VR沉浸剧场等多种形态,持续推动内容价值的深化与拓展。
对于有志于历史悬疑题材创作的年轻编剧,魏风华建议大家要“沉下去,走出去”,“要沉入典籍,从历史深处汲取叙事根基;也要走向现场,若书写大唐,就应站在大雁塔下、走入佛光寺中,在唐风遗存中感知时代的共鸣。”面对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型内容形态的冲击,他认为,长剧创作正逐步走向“严肃文学化”,“传统创作路径已难以适应当下的传播环境,‘作者式剧集’将是重要发展方向。唯有强化主创的艺术个性与美学追求,作品才能在多屏竞争中赢得立足之地。”
图片:豆瓣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