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2004年第23届香港金像奖颁奖礼,诞生了一桩“冤案”。

这届颁奖礼上,《无间道2》受到最多的关注。

《无间道》第一部曾被誉为港片衰落时的救世之作。

拍第二部时导演另辟蹊径,没有延续第一部的双雄对决,而是拍起了前传,把重点放在了倪家黑帮势力的权力交替上。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吴镇宇饰演的倪永孝,成为了全片的灵魂。

他不是传统黑帮片里的大佬,而是穿着西装、戴着金丝眼镜,说话温和的儒雅商人。

片中一个镜头让人难忘。

倪永孝坐在餐桌前,一边给家人夹菜,一边用电话指挥手下清理门户。

举手投足间把一个斯文败类演活了,倪永孝也被认为是他演艺生涯的最佳角色 。

彼时的吴镇宇已经在香港影坛摸爬滚打了近20年,始终与金像奖影帝差一步。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无间道2》上映后,他横扫了当年香港电影评委学会、金紫荆奖的最佳男主角。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金像奖影帝就是吴镇宇的囊中之物。

然后颁奖典礼当晚,当曾志伟缓缓念出“刘德华 《大只佬》”时,全场震惊,随后才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镜头切到吴镇宇,他愣了一下,随后勉强挤出一个笑容。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颁奖典礼结束后,吴镇宇接受采访,如此说道:

“香港的娱乐圈,讲运气、讲人脉、讲观众缘,但是不讲实力,实力是放在很后面的。”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是真的气愤,还只是朋友间的调侃,也许只有吴镇宇本人心里清楚。

当年皮哥同时看了这两部影片,最大的感受是,刘德华突破性的造型和表演,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但和吴镇宇封神的表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在我心中,这就是一桩实锤的“冤案”。

也就是因为这次“影帝争议”,《大只佬》连带刘德华被推上风口浪尖,21年过去了仍未消停。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直到不久前,我才得知,当年《大只佬》的命运,比《无间道2》还要令人唏嘘。

《大只佬》是这部影片的港版原名,为了在内地上映,它取了个新名字,叫《大块头有大智慧》。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片长也从92分钟,变成了85分钟,足足删减了7分钟,被剪得支离破碎。

就连导演杜琪峰本人也不愿意承认内地版的存在。

而内地的观众也不买账,直言看得云里雾里,甚至还有人批评这就是部“烂片”。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皮哥找到了港片原版,一口气看完,发现被误解的不只是刘德华,还有整部电影。

刘德华战胜吴镇宇是不是“冤案”,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大只佬》这部影片被严重低估是不争的事实。

今天皮哥就带着大家抽丝剥茧,一起重新梳理这部影片,让这部港片遗珠重新散发光芒。

01、内地版乱改名,一个片名为何让一切乱套?

影片包含了内地武侠、香港都市传说、日军劣行、印度缩骨功、传统警匪、男色女尸、搞笑等各种元素。

其中,刘德华那个夸张的肌肉男造型,超越影片本身,成为最大的噱头。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但隐约之间,它又透着股邪典片的气质。

寺庙高僧,各种人影身后的幻象,各种夹杂着佛家因果论的台词。

刘德华饰演的了因在30岁之前是五台山石窟寺的武僧,因好友小翠被逃犯孙果杀害,上山寻仇。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正邪双方,一个叫因,一个叫果,佛学的味道已经出来了。

了因一路追击,直到遇到断崖无法跨越,盛怒之下用乱棍大树,失手杀死了一只小鸟。

他在小鸟尸体旁打坐七天七夜,获得了看见因果的神通力。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看见因果,这个设定让影片的逼格瞬间提升。

主角能看见小鸟的前世今生,看到濒死的警犬前世追杀男孩,看到印度师兄弟的恩怨。

他意识到所有生命都处在无尽的因果链中。

很多电影探讨因果,都是简单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但这部影片的“因果论”,有着错综复杂的业力纠缠。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一个善良的人,却需要承受上一世恶人种下的果。

换句话说,有人上辈子作恶,我要这辈子来背锅。

我为什么会是这个倒霉蛋?

了因看到了这一点,感觉世道不公,修行有何意义?

他脱下袈裟,离山还俗,练就了一身肌肉,了因变成了大只佬。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35岁在香港风月场里游戏人间,用酒精和欲望来麻醉自己。

影片开头的那些香艳画面,其实是一个智者的沉沦。

佛学中的开悟之人,不再是仙风道骨的高僧,而是舞池里的放浪形骸的舞男。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刘德华身上的夸张的肌肉不是力量的象征,而是抱回脆弱内心的铠甲。

这么看,港版叫《大只佬》其实是双关语,内地版把名字一改,完全乱套了。

02、大只佬的一句话,让“因果论”变得阴森恐怖

张柏芝饰演的李凤仪是这部电影的麦格芬,也是了因破解心中迷局的钥匙。

了因看见了李凤仪背后的幻影:一个日本兵在进行虐杀,这是李凤仪前世的业力。

她今生就是为前世还债。

无论她多么善良美丽,都注定要因为前世的罪孽而惨死。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到这里,大部分观众还能看得懂。

但大只佬的一句话,却让“因果论”变得阴森恐怖。

他说:日本兵不是李凤仪,李凤仪不是日本兵。只是日本兵杀了人,李凤仪就要死。

这就是业力的非人格性。

它是客观存在的法则,并不关心个体身份的主观认同。

看不懂李凤仪和日本兵的关系,就看不懂这部电影。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简单来说,李凤仪和日本兵就像游戏里的两个账号。

玩家在上一世登陆了日本兵的账号,做了孽。

玩家又在下一世登陆了李凤仪的账号,行了善。

日本兵和李凤仪不是一个人的两世,而是上帝玩家的两个账号。

上个账号的纪录即使已经清除,依旧会对下一个账号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这种影响就叫做业力。

李凤仪不是圣人,只是个美丽善良的女警花,她哪懂这个。

遇到大只佬后,她被其魅力所打动,两人产生了爱情。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但大只佬把背后的因果论告诉她后,一场爱情戏瞬间变成了对人性的残酷拷问。

李凤仪的选择让这个悲剧故事发生了质的飞跃。

当得知自己注定要死,她没有被恐惧吞噬,而是选择主动上山寻找孙果,希望能用自己的死化解大只佬的心结。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这个飞蛾扑火的选择改变了业力的意义。

她从被动的业力承受者,变成了主动的业力转化者。

某种意义上说,李凤仪这个角色就是“菩萨”的肉身,自愿在轮回中帮助众生解脱。

她的死不是因果的终结,而是结了上一个因,又开始了下一个果。

03、“善人的变数”和“恶人的归路”

刘德华和张柏芝,在影片中不是简单的情侣关系,而是相互救赎的关系。

大只佬曾作为救赎者,试图拯救李凤仪。

他大战印度人,将李凤仪在坠楼一刻拉住,虽然延缓了李凤仪的死期,但日本兵的幻影依然存在。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那一刻他意识到,人力根本无法改变天命。

他陷入绝望,却反过来被李凤仪的死给救赎。

他的一次次出手,让李凤仪从普通的被杀,变成了有意义的牺牲。

这就是人力在因果法则的束缚下,发挥了最大的能动性。

李凤仪的善良,让她在从不明不白的惨死中,变成了坦然面对死亡。

这是“肉身成佛”的过程。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今生积累的业力,事实上已经在人力干预下改变了方向。

同样是死,死亡时间、地点、形式和意义全都改变了。

即使因果法则存在,那今天的果未必要完全归咎于前世种下的因,两者存在一些变数。

这个变数正是我们努力活着的意义。

人活于世,不该沉溺于过去,也不该过分担忧未来。

因果法则不是枷锁,而是帮助我们活在当下。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导演用一种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大只佬顿悟的整个过程。

他在山上看到李凤仪的尸首,又在DV机上目睹了孙果杀害李凤仪的过程。

他愤怒,他发癫,用乱棍打树,似乎又要重蹈覆辙。

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僧人出现,两人在林中搏斗。

这个僧人就是大只佬的心魔,他在和自己的心魔纠缠。

当大只佬拿起断木,要杀死心魔的一刻,他突然心头一闪,放下屠刀,盘膝而坐。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大只佬在和自己的心魔对话。

大只佬的心魔抱怨,既然一切已经注定,努力还有什么意义?

大只佬的本我则领悟到了“佛只看因,不看果”的真谛。

影片再次闪回到大只佬看到李凤仪头颅的那一幕。

这一次他露出了释怀的微笑。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大只佬脱掉了俗衣,换上破袍,重新变回了了因。

他内心足够坚强,不再需要一身肌肉来保护自己。

5年后,了因在深山遇到了孙果。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他没有杀死仇人,而是主动拥抱他,带他下山,自己则身披袈裟,转身向山里走去。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所谓“心散业开”,因和果在这一刻完成了大和解。

04、世上的英雄主义,唯有一种

这部电影并不完美,但很勇敢。

杜琪峰、韦家辉、游乃海是香港银河三巨头,这部电影凑齐了前两位,带有明显的作者电影的特质,宗教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但它在宣传时是按商业片宣传的,和观众的期待有强烈的偏差。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因此有不少的Bug。

佛学因果论,这么复杂的命题,需要开悟之人苦心孤诣才能理解。

两位导演却试图用一部包裹了糖浆的商业片,烘托出这个坚硬的内核。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某种角度来说,两人对佛学的研究还不够。

杜琪峰自己坦言:“我在历史和文学上的修养很差,我不是那种导演,我是善于处理处境的导演。”

另一位导演韦家辉在制作特辑里,也是把故事简单理解成了轮回,把李凤仪当成日本兵转世,这有悖于佛家的因果法则。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这使得影片最后浮于表面,在扒完一层层的洋葱结构后,内核沦为口号式的自我感动。

这不怪导演,商业片这个轻薄的载体,承载不了这么深刻的命题。

这就类似于在商K里背《论语》,去酒吧复习高数。

两个导演,一边调酒,一边唱K,一边还要给你上课。

这个课件他们自己都一知半解,观众能看懂就怪了。

好在金像奖评委看到了他们的勇气,把最佳影片和最佳剧本也都给了它。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即使力有不逮,导演还是在很多细节上阐述了这个因果论。

比如印度人的师兄救过一只要死的甲虫,这是善因。

下一幕里,一个女人不顾一切救了印度人,这是善果。

再比如捡瓶子的老太太,有人乱扔瓶子,这就是在造因,老太太捡瓶子,这就是在受果。

我们都在捡别人丢下的瓶子,也在扔别人要捡的瓶子,大家是命运共同体。

社会复杂、生态危机、历史创伤,全都是这种“共业”的体现。

抛开导演的创作困境,我们是可以从影片中感悟到很多道理的。

大只佬最后的选择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积极入世。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他在山上等待孙果,不是复仇,而是度化。

这种从逃避到承担的转变,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面对困境的智慧。

承认因果的复杂性,但依旧不失行动的勇气。

看清世间的痛苦,但不失去慈悲的能力。

被误解21年,删减7分钟,刘德华付出了,从神作到“烂片”的代价

这也印证了罗曼罗兰的那句话: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