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赫本” 周采芹:23 岁风光无限,中年破产崩溃,她凭何逆袭

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出身富裕家庭,却在17岁独自远赴重洋,追寻艺术之梦。

年仅23岁,她便能火遍伦敦,在竞争激烈的演艺行业里赢得一席之地。

谁知就在她风头无两之时,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

中年之际,她不仅因投资房产而破产,还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

尽管如此,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选择迎难而上。

直至晚年,她非但未减当年之勇,反而在银幕前大放异彩,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不断自我超越,创造命运奇迹的人生。

而她就是被誉为“东方赫本”的周采芹。

这位享誉东西方艺术界的好莱坞华人教母,究竟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周采芹的故事。

“东方赫本” 周采芹:23 岁风光无限,中年破产崩溃,她凭何逆袭

出生演艺家庭,命中注定与舞台相连

1936年,周采芹出生于天津。她的父亲是京剧大师周信芳;

而她的母亲裘丽琳出身名门,家中经营茶叶和珠宝生意,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淑女。

周采芹一出生便随父母穿梭于舞台间,这让母亲愈发宠爱她,并十分注重对她的教育。

母亲告诉她:

“你需要的是一肚子的知识,这样你就能轻装前进,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人。”

在母亲的培养下,周采芹逐渐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

受父亲的熏陶,还在读小学的周采芹就经常看戏剧和电影,对表演充满了热爱。

她常常羡慕影片中女主角的风采,因此会一个人在家中对着镜子表演,甚至会兴致勃勃地叫上兄弟姐妹一起排戏。

可以说,她从小就展现出了极高的表演天赋。

进入中学后,周采芹依旧喜爱表演,并为此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她耽误了不少功课。

所幸父亲及时引导,13岁的她开始重视学习,并且养成了阅读习惯,为她日后深入研究戏剧艺术奠定了基础。

1951年,由于时局变动,周采芹就读的上海英国公学随之关门。

她的母亲认为,女孩子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

于是,在母亲的安排下,周采芹前往香港乔治五世学校继续深造。

在那里,她凭借优异的成绩从众多优秀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位考上英国伦敦皇家戏剧学院的中国人。

这一年,她才17岁。

初到英国,面对陌生的环境,周采芹不得不迅速适应,靠自己独立生活。

在此期间,她与旧日心仪的男孩偶然重逢,两人顺其自然地步入了婚姻殿堂。

然而,这段看似美好的婚姻未能长久。

由于丈夫对她职业发展的限制,加上两人之间的观念差异,在孩子出生后没多久,他们便和平分手了。

经历婚姻的变故后,周采芹深知像父母这样美满的婚姻少之又少,因此对自己的婚姻持以更理性的态度,转而专注个人事业。

于是,她重返学院完成学业。

但在那个年代的英国,亚洲女性并不好找工作。

尽管如此,不服输的周采芹仍积极争取表演机会,成功地接演了多个话剧角色和电影角色。

“东方赫本” 周采芹:23 岁风光无限,中年破产崩溃,她凭何逆袭

“东方赫本” 周采芹:23 岁风光无限,中年破产崩溃,她凭何逆袭

结束第二段婚姻,更加投入演艺事业

1957年,周采芹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那是一场京剧表演活动,21岁的她被选中担任主持人并初次获得公众瞩目,《明星报》赞誉她:

“负责向观众解释京剧的是一位酷似奥黛莉·赫本的漂亮女演员。”

趁此机会,周采芹着手办理签证,以便留在英国继续发展。

期间,她遇到了第二任丈夫、导演新秀彼得·科,两人因工作结缘,相互支持,共同前行。

好运接踵而来,两年后,周采芹主演的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在伦敦大获成功。

一时间,这位曾不被人看好的中国女性声名鹊起。

伦敦女性开始纷纷效仿周采芹剧中的着装打扮,就连伦敦动物园的小豹子都以她的名字命名。

这时的周采芹才23岁。

然而,命运总爱捉弄人。

周采芹事业上的辉煌也难掩婚姻的裂痕。

丈夫彼得的大男子主义最终导致两人之间产生了无法逾越的分歧,没能携手走下去。

即使婚姻再次以失败告终,独立要强的周采芹并未因此郁郁寡欢,相反,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演艺事业中。

她策划歌舞节目,演唱单曲,还频繁地亮相于电视剧中,活跃于电视荧幕。

渐渐地,周采芹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正当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国内传来父母境况不佳的消息。

但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周采芹无法得知父母的真实情况,只能持续工作来麻痹自己。

于是她接拍“007”系列电影,成为第一位亚裔“邦女郎“,还参加了轰动一时的《两位卡罗太太》的盛大巡回演出。

随着周采芹的演技不断提升,1972年,她在电视剧《斗争对象》中完美诠释了王光美一角,也因此获得了第2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英国最佳电视演员的提名。

已过而立之年的她,事业登上了新的高峰。

“东方赫本” 周采芹:23 岁风光无限,中年破产崩溃,她凭何逆袭

“东方赫本” 周采芹:23 岁风光无限,中年破产崩溃,她凭何逆袭

跌落低谷,竟也开出绚烂的花

然而世事难料,受经济危机的影响,1976年,周采芹投资的房产不幸被抵押,她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

与此同时,远在国内的父母也生死未卜。

这双重打击让性格开朗的她一度感到心灰意冷,甚至尝试服药自尽。

虽然救治及时,但周采芹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最终她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在医院的日子里,她并没有轻易向命运低头,而是利用这段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调整状态。

等到出院后,为了更好地恢复身心状态,她选择远赴美国寻找新的生活。

在美国,周采芹积极拥抱新生活,她瑜伽、慢跑、学习新技能,逐渐地恢复了身心健康。

谁知命运再次给她以重锤,周采芹得知了母亲、父亲逝世的消息,这让她再次陷入深深的悲伤中。

她在屋子里呆了十几天,差点弄丢母亲给她的金表。

直到从垃圾桶里找到母亲留给她的金表时,她仿佛看到了母亲在对她说:

“树干虽然被砍伤了,但大树不能死。”

母亲的话重新唤醒了周采芹对生活的热情,她尝试走出阴霾,通过读书学习充实自己。

在大量阅读相关戏剧书籍后,她的心中再次燃起了回归演艺事业的火苗。

带着对表演的执着和热爱,周采芹前往波士顿寻找机会。

彼时的她,已经从风光一时的银幕女王,变为一无所有的无名小卒。

但她并不气馁,而是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从零开始。

她一边靠档案员的工作维持生计,一边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不断磨炼演技。

最终,她凭借在话剧《翻身》中的出色表现,重回舞台,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后来,周采芹加入了知名的剑桥剧社,成功演绎了《奥瑞斯忒亚》《红字》等西方经典剧目,再次受到各大媒体的赞誉。

可当一个剧社演员并不是周采芹的最终目标,她想充实自己,想获得更高的学历,不仅想要自己会表演,还要教会别人表演。

1978年,周采芹进入塔夫茨大学,她像海绵一样吸收新的知识,在系统的理论学习中更深层次地理解戏剧艺术,两年后获得戏剧系硕士学位。

尽管身处异乡三十多年,周采芹始终心系祖国。

1980年,受知名剧作家曹禺的邀请,她决定回国任教。

在执教期间,她为中国戏剧表演带来了新颖的理论知识和表演方法,并执导话剧《暴风雨》等作品,向国内演员展示了东西方不同风格的表演艺术,促进了中西戏剧文化的交流。

也许是重回故里牵引起无限思绪,50多岁的周采芹撰写自传《上海的女儿》,分享自己的传奇经历。

她跌宕起伏的经历迅速吸引众多读者,这本书也被翻译成多个版本出售。

在之后的日子里,周采芹继续在演艺领域里发光发热。

她陆续参演《喜福会》《金童》等多部佳作,其中《喜福会》《金童》的成功,让她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凭借周采芹对表演艺术的突出贡献,2001年,65岁的她被授予美国艾美奖终生成就奖。

即便在获奖之后,周采芹也并未就此止步,直到耄耋之年,她仍然活跃于荧幕之上,以精湛的演技诠释着每一个角色。

周采芹一生跌宕起伏,她曾登上高峰,亦曾跌落低谷。

但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她始终不屈不挠,不断超越自我,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