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第一集,就是李云龙的亮相之战,新一团被日军号称精锐的坂田联队包围,李云龙接到的命令是从俞家岭突围,但李云龙却抗命,和日军展开白刃战,从正面突围,最后竟然成功了。
楚云飞得知消息后,皱眉说:这是谁的部队,简直不能想象。

随后还让秘书去查黄埔军校和保定军校的名单,殊不知李云龙没上过军校就。
20年前,也就是这部剧刚上映时,大家都直呼过瘾,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抗日片。但是如今再看,就会发现很多漏洞。

当然,这部剧是根据都梁的小说改编,既然是小说,那肯定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既然改编成电视剧,就要尊重历史,那么今天我带着大家看看,这部剧有哪些让人看不懂的地方。
军事逻辑硬伤,违背常识
《亮剑》之所以能成为爆款,很大程度上源于剧中密集的战斗场面和李云龙"不走寻常路"的作战风格。
李云龙坚信中国武术能碾压日军刺杀技术,可真实历史中,而我军由于物资匮乏,士兵往往缺乏系统训练,武器也多是大刀、梭镖等简易器械,与日军的三八式步枪加刺刀相比,在格斗中并不占优势。
抗战初期的平型关大捷中,我军战士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时,往往需要两三人协同才能对付一名日军士兵,这正是双方训练和装备差距的真实体现。

更关键的是,白刃战在抗战时期是我军万不得已的选择。就像115师教导2旅副旅长张仁初的例子,他带领部队与日伪军拼刺刀后,即便取得战果,也因伤亡过重遭到罗荣桓的严厉批评。
剧中的武器装备设定也充满BUG。柱子隔着山沟炸掉坂田指挥部的情节,看着十分过瘾,但稍微懂点军事的人都知道,日军精锐联队的指挥部绝不会设在显眼的山头。
真实的日军指挥机构通常会隐蔽在阵地后方,设有防空洞、掩体等防护设施,还会配备警卫部队和防空火力,仅凭迫击炮的间接瞄准,想要精准命中几乎是天方夜谭。

更离谱的是歼灭山崎大队时的"3600颗手榴弹",李云龙只从后勤拿了20箱,就算按最大箱容量计算也只有1000颗,剩下的2600颗手榴弹从何而来?
要知道,抗战时期我军军工生产能力极其有限,一颗手榴弹的生产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很多根据地的兵工厂每月产量也只有几百颗,一个团能凑齐千余颗手榴弹已经是奢侈配置,人均2.5颗的水平远超当时的实际情况。
更重要的是,即便真有3600颗手榴弹,也未必能击垮日军的防御阵地。

日军的野战工事建设水平很高,关家垴战斗中,日军临时挖掘的"猫耳洞"能有效抵御手榴弹爆炸的冲击波和破片,连刘伯承元帅都承认这种工事"非常实用"。山崎大队作为精锐部队,构筑的防御体系只会更完善,仅凭一轮手榴弹齐射就想彻底摧毁防线,显然是对战争残酷性的低估。
要说最像"抗日神剧"的情节,当属李云龙和楚云飞带警卫员闯聚贤楼的桥段。
两个指挥官带着少量警卫,在日军控制的县城里,于日军军官生日会上公然动手,还能全身而退,这在真实历史中完全不可能发生。
抗战时期,日军对占领区的控制极其严密,县城内设有宪兵队、特务机关等多重安保力量,重要场合的警戒更是层层设防。别说刺杀一众日军军官,就算是想混进会场都难如登天,这种情节更像是武侠小说中的桥段,与真实的抗战历史相去甚远。

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攻打平安县城的逻辑。李云龙仅凭"救嫂子"的私人恩怨,就擅自调动部队攻打县城,这种把部队当"私产"的做法,在我军历史上是绝对不允许的。
要知道,抗战时期的作战行动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请示汇报程序,任何部队都不能擅自行动。而且,攻打县城是大规模作战,需要充足的兵力、火力和后勤保障,李云龙在不清楚自己部队已有万人规模的情况下就贸然行动,完全是赌徒心态。

剧中还出现了明显违背我军纪律的军阀作风。李云龙被降为营长后,他的部下段鹏因为哨兵不认识李云龙就拍打对方军帽恐吓,而作为政治委员的赵刚不仅不批评这种行为,反而训斥新兵。
这与我军的优良传统完全背道而驰。三湾改编早已确立官兵平等的原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更是明确规定"不许打人和骂人"。

真实历史中,我军对官兵关系有着严格要求,干部打骂士兵会受到严厉处分,这种"只认老团长,不认军纪"的情节,完全是对我军纪律建设的误解。
政治设定跑偏
如果说军事上的漏洞还能归咎于"艺术加工",那么《亮剑》在政治层面的设定,则暴露了创作者对我军建军原则的严重误解
我军自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根本原则,政治委员制度正是这一原则的重要体现。政治委员不仅负责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拥有军事行动的最后决定权,这是确保部队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的关键。早在土地革命时期,这种制度就已经十分完善。
15岁的肖华担任特务连政委时,面对来自旧军队的连长的轻视,明确表明自己作为政治委员的职责和权力,这正是政工制度的生动体现。

但在《亮剑》中,政治委员赵刚完全成了李云龙的"配角"和"附庸"。
他不仅在军事决策上没有话语权,连基本的政工工作都难以开展。李云龙一开始对赵刚充满排斥,认为政工干部"只会耍嘴皮子",而这种偏见的改变,并非因为赵刚的政工能力,而是因为赵刚能在150米外一枪狙杀鬼子。
在《亮剑》中,部队的战斗力似乎完全依赖李云龙的个人魅力和"江湖义气"。李云龙常说"跟着我李云龙有肉吃",这种表述更像是旧军队的军阀话术,而非我军的革命理念。
独立团几乎成了李云龙的"私人部队",士兵们喊着"打县城,救嫂子"的口号参战,把私人恩怨当成作战理由,这与我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全不符。

和尚牺牲后,李云龙很生气可以理解,但是他居然对孔捷说,“就算师长来求情也不行”,当时他的旅长是陈赓,意思就是比陈赓还大的官都不行。
原型人物的真实传奇
虽然《亮剑》在军事和政治层面存在诸多漏洞,但不可否认,李云龙这个角色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原型——开国中将王近山的传奇经历。
但艺术加工后的李云龙,与真实的王近山将军相比,有着本质区别。真实的王近山是一位对党忠诚、作战勇猛、纪律严明的铁血战将。

王近山出生于湖北红安的一个贫农家庭,8岁就给地主放牛,15岁毅然参加红军。
在商潢战役中,时任连长的王近山率领部队攻打国民党军占据的山头,面对装备精良、居高临下的敌人,他带头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这场战斗让王近山一战成名,"王疯子"的绰号也从此伴随他一生。
但王近山的"疯",绝非李云龙式的"违抗军令、鲁莽冲动",而是面对强敌时的英勇无畏和战术上的果断决绝。
1943年,王近山率领第16团奉命保卫陕甘宁边区,途中经过韩略村时,得知这里经常有日军骚扰百姓。虽然上级嘱咐"路上不要恋战",但王近山经过周密侦察,发现有一支日军车队即将经过,且车内多为军官。他当机立断,决定在韩略村设伏。
这场战斗打得干净利落,经过3小时激战,除3名日军逃脱外,其余120余人全部被歼灭。让人意外的是,这支部队竟是日军华北方面军组织的"战地观战团",成员都是中队长以上的军官。这场伏击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毛泽东亲自接见王近山,称赞他"勇敢、果断,有胆略"。

1946年的定陶战役中,面对国民党嫡系整编第3师的猖狂进攻,王近山主动立下军令状,要求承担最艰巨的作战任务。经过两天三夜的艰苦激战,我军成功歼灭敌第59团,活捉师长赵锡田。这场胜利扭转了鲁西南战场的局势,毛泽东亲自拟稿致电祝贺,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社论给予高度评价。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近山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了上甘岭战役。在他的指挥下,志愿军指战员奋战43天,彻底粉碎了美军的攻势,打出了国威军威。
从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王近山经历了无数次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从不居功自傲。1955年,王近山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开国将领中的杰出代表。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