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影迷宫》:明明是漏洞百出,警方为什么总想着结案?

在《树影迷宫》中,随着疯僧的被抓、张丹的遇害,警方又一次地认定案件告破、真凶落网。

刑警队草草结案,派出所人人庆功。在这喜庆祥和的欢乐时刻,作为名义上的助理、事实上的主力,赵赶鹅却并不快乐。毕竟,无论是疯僧本人还是案件本身,都有无数说不清、道不明的疑点和漏洞。

《树影迷宫》:明明是漏洞百出,警方为什么总想着结案?

按照宋队长等人的思路,张丹之死是由于疯僧因爱生恨、怒杀女友,尤其是在赵赶鹅找到了疯僧性功能障碍的证据后,疯僧的嫌疑更是直线上升、证据链瞬间闭环。

于是,宋队长宣布破案,所有人皆大欢喜,一起轰动全市的连环杀人案就此终结。

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认定疯僧就是连环凶案的真凶,却始终缺乏实锤的证据。从表面上看,他既是张丹的男友,又有性功能障碍,还有过犯罪前科,基本符合警方的犯罪侧写。

然而,如果我们细究案件的细节,自然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疑点。

《树影迷宫》:明明是漏洞百出,警方为什么总想着结案?

例如,疯僧与刘珂之间并无直接交集;在刘珂案发当晚,疯僧拥有明确的不在场证据。不仅如此,在得知张丹被杀的消息后,疯僧的肢体语言和现场反应,也从侧面印证了他并非案件的凶手。

案情疑点多多,警方草草结案。这样的结果,令人理智上无法理解、情感上无法接受。但是,手握生杀大权的宋队长等人,还是坚持把疯僧当作嫌疑人结案。

事实上,这不是宋队长第一次宣布破案。

在刘珂案发、疯子坠楼后,刑警队就曾经上演过半场开香槟、惨遭打脸的名场面。

当时,钱小龙在医院坠楼,警方赶赴现场之后,给出了钱小龙畏罪自杀、杀人案就此告破的结论。

《树影迷宫》:明明是漏洞百出,警方为什么总想着结案?

和疯僧一样,钱小龙之死同样是破绽百出。

例如,偌大的安定医院,所有的窗户都是完好无损,唯独钱小龙的病房,窗户好巧不巧的坏了;又例如,在钱小龙死前,门外值守的警察去了趟厕所,时间接近半个小时;再例如,护士前脚发现小龙可能有线索,后脚他就坠楼身亡。

小龙坠楼也好,疯僧作案也罢,在刑警队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两次结案经历中,都有着重大的瑕疵和诸多的漏洞,但是宋队长还是直接定调、案件告破。

这让我们不得不产生怀疑,以警察的专业水平,难道看不出案件中的疑点和漏洞吗?

《树影迷宫》:明明是漏洞百出,警方为什么总想着结案?

在当时的条件下,虽然刑侦技术落后、破案手段有限,但宋队长等人闭着眼睛也能猜出小龙和疯僧不是真凶。只是,于宋队长而言,他不关心谁是真凶,只关心破案和立功。

在命案必破、立功心切的双重因素下,宋队长们一心只想抓凶手、满眼只有破案率,至于嫌犯是否为真凶、案件能否经得起推敲,他们并不在乎。

破案率导向、政绩观作祟——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宋队长们只要破了大案、立下大功,自然是平步青云、前途光明,刑警队吃肉、派出所喝汤,只要大家和光同尘、利益均沾,案件的瑕疵和污点并不重要。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才会明白,一身正气、满腔热血的赵赶鹅,在警方内部为何总是时时吃瘪、处处碰壁。别人的眼中只有业绩,唯独他追求的是真相。当两者发生正面冲突时,宋队、王磊们必定会下意识地站在赵赶鹅的对立面。

《树影迷宫》:明明是漏洞百出,警方为什么总想着结案?

对于宋队长等人而言,胡同杀手案成为尘封十八年的悬案,既有时代的局限,也有能力的欠缺,但本质上却是态度问题。

能力有限,态度不端,即使案情并不复杂、侦破难度不大的案件,最终也往往会沦为悬案。

在剧中,胡同杀手案的草率,并不是个例。

赵赶鹅在查阅孟小星案的卷宗时,就曾发现过一起作案地点、作案手法与其他三起完全不同的命案。

当他时隔数年再次提审时,孟小星对答如流,但与口供却毫不相干。在这起案件中,必然存在着诸多的疑点和漏洞。只是,事已至此、无人关心。

《树影迷宫》:明明是漏洞百出,警方为什么总想着结案?

法医学鼻祖宋慈曾在他的《洗冤集录》中写道——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

头顶警徽,身穿警服——对于警察而言,这是一份荣耀,更是肩负的使命。宋队长等人手握着查案缉凶、生杀予夺的大权,但却对杀人这样的重案缺乏严谨与慎重。

在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宋慈曾经怒骂有疑不查、有冤不伸的吴淼水。

当时宋提刑是这样说的,“你明知曹墨有冤,如果当时知错就改,尚为时不晚;但你担心曹墨走出牢房后,他那条断臂就成了你业绩上抹不去的污点,更何况,你放了不是凶手的凶手,又到哪儿去找一个真凶呢?算了吧,草草结案吧!”

宋队长与吴淼水的故事,时隔千年、如出一辙。

草草结案,槽点满满。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