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爆火背后:张艺谋一封信,让史可与巩俐错换人生

1987年,张艺谋打算拍《红高粱》,女主选择了“身材丰满”的史可。但是巩俐也想演,于是张艺谋让巩俐去酒店试镜。试完戏,张艺谋一时间难以抉择。顾长卫说:“巩俐更有味道!”
那一年,剧组的每个人都在为选角焦头烂额,张艺谋时常一个人站在高粱地边上发呆,身边的工作人员还在讨论史可那张“戏剧脸”,说她站在镜头里,分明就是九儿的样子,连走路带风都透着一股子底气。
史可的试戏很顺利,台词一出口,众人纷纷点头,连中戏的老师都夸她稳妥。

《红高粱》爆火背后:张艺谋一封信,让史可与巩俐错换人生

姜文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设定,他一进剧组,顾长卫端着摄影机,来回琢磨画面,心里总觉得哪儿不对劲。
姜文的脸线条锋利,史可的气质却偏端庄,两个坐在一起,镜头里反倒缺了点“原始的冲撞”。
顾长卫皱着眉头说:“你们再看看,他俩像不像一对能在高粱地里撒野的人?”
张艺谋其实也在犹豫,他对史可有好感,觉得她更符合原著的形象,但电影需要的不是“好感”,而是那种一眼就能打动观众的感觉。
就在这时,巩俐报了名,她带着点不合时宜的莽撞,甚至有些“冒失”,进门的时候撞了一下椅子,衣角还沾着灰。
但就是这个姑娘,站在导演面前,眼神里有种倔强的光,她试戏时声音并不大,却带着说不出的张力。
顾长卫拉了一下张艺谋的袖子,低声说,“你看她,像不像九儿刚嫁进酒坊那会儿?”
巩俐试戏结束后,汗透了后背,手还在不停搓衣角,她的紧张和真诚全写在脸上,张艺谋盯着她的试镜带,不知不觉就看了三遍。
顾长卫坐在角落,轻轻嘟囔:“史可太稳,巩俐身上有种野。”
那一晚,导演组的屋里灯光一直亮着,几个人一遍遍倒回录影带,讨论到嗓子沙哑,每个人都压低声音,生怕打破了这份难得的“悬念”。
有人说史可更像“家里出来的”,有人说巩俐是“地里长出来的”,张艺谋反复权衡,心里明白,这步棋走错一步,整个电影的气质都要变。
终于,天快亮的时候,张艺谋站起来,说了一句:“就她吧,就让巩俐演九儿。”没人再反对,大家都松了口气。
这个结果,外人看来像是命中注定,可剧组更清楚,这一刻背后藏着多少犹豫和选择,张艺谋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史可,字里行间都是歉意,说演员搭配不是她的问题,只是想让电影更贴近原著。
史可收到信的时候,正准备进组拍另一部大制作《杀手情》,她和身边的朋友说,没什么好遗憾的,毕竟《杀手情》投资更大,班底更强,谁能想到《红高粱》会有后来的风光。那时的她,看着张艺谋团队在高粱地里灰头土脸,心里甚至有点庆幸没选这条路。

《红高粱》爆火背后:张艺谋一封信,让史可与巩俐错换人生

巩俐的星途自此被点燃,《红高粱》在柏林获奖,她的名字第一次和国际大奖联系在一起。
紧接着,《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接一个,让她成为中国电影最亮的那颗星,她的脸出现在国际影展的红毯上,接受着世界的掌声。
史可则走上了另一条路,她没有再成为大银幕上的女主角,却在电视剧和话剧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过把瘾》《铁梨花》《娘道》,她把“妈妈专业户”演绎得入木三分。
巩俐在海外频频亮相,戛纳、柏林、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席上,她用法语和英语自如交谈,成为中国电影的符号,她的婚姻生活一直低调,和法国电子音乐家雅尔相伴,偶尔露个面,依旧是电影圈的“巩皇”。
而史可很少在媒体面前谈自己的遗憾,只在采访时淡淡说,自己曾经也想过另一个“如果”,但人生没有彩排,选了就要走下去。
有趣的是,史可从不后悔当年那次换角,她说,谁也不会想到一部小成本的电影会有这么大的影响,自己那时选择的是看起来更稳妥的路。
有些人觉得史可错过了黄金机会,可她却用另一种方式证明了自己,她没有成为全球瞩目的明星,却在舞台和荧屏上积攒下真实的口碑,她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却有属于自己的安静幸福。
两个人的命运因为一个角色的归属而发生改变,有人说这是命运的安排,也有人说是张艺谋的眼光,其实,选择和偶然本就难以分开,正如顾长卫说的,“有些东西,你一眼就能看出来,没法讲道理。”

《红高粱》爆火背后:张艺谋一封信,让史可与巩俐错换人生

电影之外,她们各自精彩,谁都没有输给命运,《红高粱》之后,巩俐成了华语女演员的代表,史可则在人生的另一侧收获安稳,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舞台,命运不会给任何人同样的剧本。
参考信源:史可自曝《红高粱》被换角内幕:当年没觉得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