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战再战》海报 图源网络
走出放映厅,天已经黑了,我知道这部电影后面还有两场排期,但是一个人也没有,大概会取消放映吧。这一场也是只有我一个人的包场。
影院门口工作的小伙子问我:好看吗?我随口回答:hard to say...
我说的是正在国内放映的美国电影《一战再战》。
《一战再战》是导演保罗·汤玛斯·安德森(PTA)在2025年推出的新片,它通过一个紧张刺激的营救故事,探讨了家庭、信任与政治理想等深刻主题。

《一战再战》海报 图源网络
其实,这个电影充满政治惊悚和荒诞闹剧,既有火爆动作场面,也有黑色幽默。还有大型飙车戏,音乐也很有意思,看着还是好玩的。
但是要评论,我觉得真的很难,它好像说了很多东西,又好像是乱七八糟的什么也没有说清楚。
情节主线跟普通美剧一样简单:落魄潦倒的前革命者鲍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饰)终日生活在草木皆兵的偏执状态,他与世隔绝,只和坚韧自立的女儿薇拉(蔡斯·英菲尼迪 饰)相依为命。然而,当鲍勃的宿敌(西恩·潘 饰)在16年后再度现身,女儿也突然失踪,这位曾经的激进分子仓促踏上了寻女之路,父女二人不得不直面他过往行为种下的恶果……
在这部电影里,小李子饰演的鲍勃是个落魄革命家,他不再是那个在泰坦尼克号船头迎风展臂的俊美少年,而是头发油腻眼神惶恐衣衫不整肥头大耳的油腻大叔,日常状态可以概括为:“窗外有无人机,门缝有窃听器,披萨里可能藏追踪器。”他唯一的人类联系人,是酷到能单手修水管、反手拆监控的硬核女儿薇拉。这位少女的生存技能点满,仿佛在说:“我爸负责疯,我负责让他别死。”

《一战再战》剧照 图源网络
然而,平静(并不)的生活被西恩·潘的登场打破,这位宿敌的回归,仿佛在鲍勃的神经上跳踢踏舞,顺便还把他女儿变没了。于是,一场父女双人档的“逃亡+寻亲+清算旧账”公路片正式开启,只不过,这次副驾驶坐的不是梦想,而是老爹过去埋的无数个政治地雷。
电影通过两个时间线展开故事。第一条线在2010年前后,聚焦鲍伯所在的左翼组织“法兰西75”的激进革命活动。第二条线在16年后,描绘了已成为颓废父亲的鲍伯为救女儿不得不直面过去。这种结构让电影的冒险故事具有了历史感和层次感。影片充满了对美国政治和历史的隐喻。“法兰西75”组织名既暗指美国独立战争,也关联法国大革命,暗示了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变质。极端白人种族主义,激进但无能入局逐渐溃败的左派、持续观望混吃等死的躺平的群体的各种撕裂式描摹,黑人白人的种族讨论、美墨边境令人发指的非人道主义困境,不断再战彼此交锋互不能容的立场。
所有的人物似乎从不安宁,只为了体现不同群体的焦虑难耐、彷徨无助、毅然决断、自以为是等不同的精神状态而存在,都在斗争,可是斗争得太久,面目模糊得早已忘记了为什么而斗争,因为只有继续保持斗下去才是存在的唯一方式。最后在高低起伏不断的公路上的追车与截杀种达到了高潮!
PTA用一种极度夸张的黑色幽默展示了美国政治上的二元对立,那种直线的争斗,死守白人至上血缘纯洁性的右派当然是一条不言自明的直线,上校史蒂芬代表了右派直线的极限;最终败了,他死了;但左派的直线更有意思,我们看到他们是如何失败的:坚决断网(或者用1G网络)、强调点对点通讯,采用原始的暗号联络,哪怕已经过了十六年,也必须回答出暗号才能确认身份,这条愚蠢的回路毫无效率和作用可言;然而影片用了很大篇幅说到拉美社群,我感觉这个桥段提供了一种曲线的思路,比如他们的逃跑通道灵活多样,必要时也可以在楼顶上跑酷,这是跨越阶层的通力协作:解救鲍勃的不只是街头的小混混们,还有属于精英阶层的医生与护士。随时动员、随时武装,之后行动结束。但是还有下一场行动。战役过了这一次还有下一次。One after another.

《一战再战》海报 图源网络
就像生活本身,循环往复,至死方休。
尽管包裹着政治和动作的外衣,但影片最打动人的,依然是其柔软的情感内核,这是个关于爱、信任与责任的故事。据说导演PTA曾明确表示,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关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责任。鲍伯从一个迷茫的革命者转变为愿为女儿付出一切的父亲,洛克爵为了政治前途不惜牺牲亲生女儿,两者对比强烈地凸显了家庭价值高于意识形态的诉求。片中对“信任”的探讨非常直白,甚至有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场景:女儿薇拉在关键时刻举枪指向父亲鲍伯,逼问革命暗号以验证其身份。这个情节象征着在一个连至亲都可能背叛的世界里,传统的信任纽带已然断裂。而电影给出的答案也颇具深意:真正的信任并非来自密码或暗号,而是源于共同经历的脆弱和不离不弃的选择。
李奥纳多饰演的鲍伯,完全颠覆了传统动作片里无所不能的英雄形象。他笨拙、会犯错,联系地下组织时记不起口令,模仿动作明星跳车会失败。正是这种“逊咖老爸”的真实感,让他为女儿“一战再战”的决心显得更加动人。李奥纳多将角色的暴躁、哀怨与父爱的深沉演绎得淋漓尽致;西恩潘则完美塑造了一个外表刚硬、内心压抑病态的军官形象。
PTA导演在这部片里干了一件大胆的事:他把西方政治光谱扔进搅拌机,按下“粉碎”键。左派被描绘成荷尔蒙过剩的“革命狂魔”,右派成了活在19世纪日记本里的“复古僵尸”,而中间派小李子这样人:导演温柔地给他们贴了标签:“人间油物”。

《一战再战》剧照 图源网络
这是一个政治光谱大乱炖:左派疯批,右派僵尸,中间派…嗯…在躺平?这部电影仿佛在说:别吵了各位,你们的主义大战,本质上是一场大型cosplay表演,服装是定制的,台词是背熟的,但剧本…压根没写结局。黑格尔的“历史螺旋上升”理论在这里被拧成了麻花,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则变成了一场永不停歇的“谁更讨厌”锦标赛。而情色与暴力叙事元素一直都穿插在所谓的革命往事中,小李在做炸弹,女战士在性骚扰他;小李他们各种搞爆破,女战士在性骚扰西恩潘。一段一段的快剪叙事配合音乐的无调性鼓点与钢琴,透着那么的不规矩,那么的不和谐,那么的无政府主义。随后的墨西哥大师帮助小李子逃跑的一整段街头暴动的调度,影片剪辑和叙事氛围也是非常之棒,延续了这种混搭得来又有腔调的风格化叙述,还喜感十足。
《一战再战》在国外评分网站上一路飙红,影评人哭着喊着说“PTA和小李子联手刷新十年最佳”。但在国内,它的热度堪比南极咖啡馆:冷得很安静。
从我看这个电影的感觉,冷是正常的,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一是文化隔阂。电影里那些左翼右翼的梗,对欧美观众来说是“日常下饭菜”,对我们来说可能是“陌生字母汤”。当小李子对着空气喊“他们来了!”时,中国观众可能更想问他:“他们是谁?外卖小哥吗?”
二是艺术化叙事。PTA的电影从来不爱好好说故事,他更喜欢把剧情切成碎片,再撒上隐喻的芝士粉。对于习惯了直接听故事的观众,这简直是一场脑力负重训练。3估计就得归罪于消费降级了,当大家钱包缩水,进影院更想看的可能是爆米花大片,而不是一个“偏执老爹带女儿边逃命边复习政治学概论”的沉重寓言。毕竟现实已经够累了,谁还想在电影里继续上思想政治课?

《一战再战》海报 图源网络
总之,《一战再战》是一部勇敢、辛辣又有点“任性”的电影。它让小李子彻底放飞自我,演了一个让人又想嫌弃他又想给他喂镇静剂的角色;它也让西恩·潘用最少的镜头贡献了最强的“幕后黑手”气场。而最亮的星,是女儿薇拉——她仿佛在混乱意识形态的废墟上长出的野花,又酷又清醒。
如果你喜欢PTA的黑色幽默,热衷政治讽刺,或者单纯想看看小李子如何从“杰克.帅“变成“杰克·油腻”,那这部片值得你备好咖啡和降压药认真观赏。如果你只是想在周五晚上轻松一下…嗯,建议改为观看《猫和老鼠》,至少那里的意识形态斗争比较简单——猫永远抓不到老鼠。
作者:云淡风轻,六零后理工女,现居深圳。退休后闲适散淡。喜爱美食美景兼顾读书与瑜伽。
~the end~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