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
江苏首部“苏超”题材AI微短剧
《狂飙!球迷顺风车》杀青
11月1日是“苏超”决赛日
该剧将上线各大平台
为“苏超”加油助威
AI赋能,从筹备到制作完成仅20天
这部剧讲述的是足球南通队一名主力队员因故错过团队大巴,为了赶上当晚决赛,打了一辆专门接送球迷的顺风车,赶路途中意外频发,最终收获爱情和友谊的故事。
南通开发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区内企业,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建模、实景转绘、动作处理、影视镜头设计等“人工+智能”的高互动力,打造出这部动作流畅、剧情丰富且视效精彩的AI短剧。该剧从筹备到制作完成仅历时20天,较传统拍摄模式下的制作周期压缩近一半时间。
当前,人工智能正驱动一场席卷影视行业的转型,制作机构纷纷步入AI转型快车道。“制作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是AI微短剧一大特点。”制作人潘健介绍,AIGC手段极大地助力了微短剧的创作和发展,过去需要专业设备、场地、人员和道具才能完成的短剧拍摄,如今不到10人团队通过10多台电脑就能完成。
“每集2分钟的播出时长,需要用到大量分镜脚本,比如初期制作时,生成的观众反应过于夸张失真,缺乏赛事紧张感,光这个细节就磨合了13个版本。”导演王文周介绍,制作团队面对的是不确定性很高的模型和算法,必须根据技术去建立不断更新的AI制作体系、脚本、美术、动画。“利用AI技术赋能,更重要的是给人力做加法,做人做不到的事。”制作人杨济妤说。
南通元素 值得期待
今年6月,南通开发区控股集团面向全社会发起“剧动江海·燃情苏超”主题微短剧创意剧本征集,共收到23部以“足球·城市·梦想”为核心主题的作品,其中《球迷出租车》脱颖而出,成为这部短剧的剧本雏形。
追梦的青训少年、为爱奔波的情侣、思乡的外地游客、奋斗的打工人……故事中,出租车司机老马是一位狂热的“苏超”球迷,他将出租车改装成“球迷车厢”,每天穿梭在南通的大街小巷,接送形形色色的乘客,每段路程都是一场关于足球与人生的对话,串联起南通的江海风情、市井烟火与人文温度。
“我一直关注着‘苏超’,当偶然看到‘苏超’剧本征集活动时十分兴奋,于是开始创作这个剧本。”作者张萌并非一名专业编剧,而是一名广告从业者。她每天利用下班后的碎片时间构思、熬夜写作,在三周内完成了这个两万多字的剧本。
张萌说,创作中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利用“出租车”这个狭小的场景延展出丰富的、形形色色的故事。“我逼自己每天想一个新点子,直到剧本征集截止日期的最后两天才提交作品,就像球员在场上,只要没结束,就还有机会。”
数字文化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尝试制作更多包含南通元素的优质AI作品。
“苏超”的意义远不止足球
绿茵场上的战歌未歇
场外的热爱与梦想亦不会止步
让我们一起
为“苏超”加油!
来源:新华日报、南通发布
编辑:许佳
责编:李可芹
审核:姚广、曹晨
本信息图文及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