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不可能拍一部《让子弹飞》

美国人不可能拍一部《让子弹飞》

文 |北方朔风天书

最近在美国引发现象级效应的电影《一战再战》引入国内。本片的片名和宣传片可能会让观众误会是动作大片,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由于画面没噱头,剧情离国内观众也实在遥远,目前在国内上映十几天,票房还不到四千万。

美国人不可能拍一部《让子弹飞》

不过就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简称PTA)个人的作品来说,这倒确实是动作场面最多的一部,也是他拍摄成本最高的一部,达到1.3亿美元(毕竟小李子的片酬可能都够PTA以往一部电影的预算了)。即使在北美已经有了一亿多美元的票房,距离回本依然还有距离。目前媒体普遍预测本片将亏损一亿美元左右。当然,这电影如果明年冲奥成功,那后续通过其他渠道回本应该也不是大问题。

为了在商业和艺术表达之间寻找平衡,本片不光大预算大尺度,剧情上也把托马斯品钦原著《葡萄园》的复杂架构改成了经典的失意老父亲找女儿的俗套故事。当然,PTA不愧是当代顶级导演,虽然故事结构俗套,但是镜头调度和节奏氛围都不错。

本片的大投入和故事的低门槛化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商业市场,另一方面,看完之后我们猜测,可能也有特殊时期的特殊宣传目的,这点值得和读者们分享下;另外值得说的一点是,本片不光在美国被评为近十年最高分电影,在我国豆瓣上也有8.2分,并且又引发了一些文青的自嗨,但我国文青们的自嗨和美国观众们的热捧原因显然又很不同。

美国人不可能拍一部《让子弹飞》

先说下剧情吧,估计读者们也没几个看的,怕剧透的跳过这几段。小李子是前激进组织“法兰西75”的成员,和组织的黑人女首领帕菲迪亚相恋,共同多次策划袭击爆炸。后来帕菲迪亚在一次抢劫银行行动中打死一名黑人保安导致被捕,在跟帕菲迪亚有性关系的白人上校反派的引诱下,帕菲迪亚出卖组织成员自保,远走墨西哥。组织受到打击转入地下,小李子带着女儿隐姓埋名去别的地方活了16年。

不过女儿的生父并非是小李子,而是前面说的那个白人上校。他虽然是个白人至上主义者,但是对帕菲迪亚十分迷恋。16年后,上校想加入一个白人至上组织“圣诞冒险俱乐部”,结果被组织怀疑他和黑人女性有一个孩子,上校不得不去灭口自己这个女儿,小李子也要去保护孩子,故事因此展开。

PTA不是迈克尔贝,小李子并没有像是动作电影主角那样大杀四方,相反他一直很颓废,剧情中很大一段时间他找不到女儿的原因,居然是因为沉迷于酒精和毒品以至于忘了和组织的接头暗号,最后女儿逃出生天也是靠自己的头脑,而不是老父亲的战斗力。

在ICE(美国移民局)疯狂抓人的当下,美国普通观众对这片的好评不难理解。除了少数保守派评论员抱怨查理柯克刚死没多久就上映这个很不合适,几乎是一片赞扬。很显然,电影里的种族矛盾与撕裂,让美国观众有广泛共鸣。

美国人不可能拍一部《让子弹飞》

比普通美国观众更深入一步的影评人,或是美国左右两翼意识形态光谱明显的群体,对这电影的看法就会复杂不少。左翼批评电影里边的“革命激进组织”毫不团结,互相攻击,除了激进几乎一无所有;右翼说里面的白人至上组织没有荣誉感也没有传统美德,最后甚至对上校卸磨杀驴,用毒气干掉了上校并推进焚尸炉火化更是很典型的纳粹主义隐喻。

的确,这电影里别管是左翼激进组织还是白人至上组织,形象都很糟糕。帕菲迪亚常常为了欲望不顾大局,一被抓住就出卖组织;名字里带生殖器的帕菲迪亚闺蜜也出卖了她;小李子迷茫颓废,女儿被抓是因为隐瞒自己有手机把手机带进了庇护所;满嘴脏话,一众抽大麻的革命修女说着最狠的话干着最怂的事。虽然最后女儿凭借头脑干掉反派让一些人高呼女性革命力量,但显然无视前面这么多角色刻画,单独拿这点说事,也只能是种自嗨了。

美国人不可能拍一部《让子弹飞》

反派那边更不用说,种族主义,有毒白男气质,法西斯之类的,都是典中典。正面描写的角色就一个半,拉美裔功夫大师一直保持冷静与智慧帮助小李子,庇护转移其他拉美裔人群;印第安赏金猎人及时醒悟保持原则,反水和白人杀手同归于尽,让女儿逃出生天。

不过,正因为把两边刻画的都很非人,实际上也等于把两边都讨好了一遍。人们很容易觉得自己这个立场的人没有电影里的那么不堪,但对立立场的人一定和电影里的一样傻逼。

在这种滑头的两边都骂两边都讨好之外,我们能看出来不管是从托马斯品钦的原著出发也好,还是电影里的一些台词也好,导演对于美国六七十年代的民运历史还是有研究的。《葡萄园》原著里左翼组织的互相背叛甚至比电影里更多。对托马斯品钦有基本了解的人就应该知道,他可不是什么资本主义卫道士,在欧美文艺界普遍偏左的情况下,类似观点的艺术家也不再少数。

这种批评实际上蕴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他们理想中的激进组织,应当是电影里的反面。也就是说,这个激进组织应该是令行禁止,不伤害无辜,不出卖同志,有理想有信念的组织。这听起来并不像是60年代欧美左翼组织的模式,更像是我党我军的情况。

美国人不可能拍一部《让子弹飞》

应该说60年代,欧美左翼对毛主席的喜爱是很明显的。但是他们更喜欢的是主席的诗人与哲学家气质,甚至还带有一种对异国情调的迷恋,这点之前在讨论《戏梦巴黎》的时候我们就说过。可是说到底,没有谁的话是一句顶一万句,中国革命不是说主席说一句话就能胜利的。我党我军的胜利是通过一次次组织和规章制度上的调整,一次次的政治活动实现的,没有谁天生就是进步或者是反动的。很多在朝鲜战场上英勇奋战的志愿军战士,几年前还是被国民党抓的壮丁,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这样的工作,对于欧美左翼来说太过官僚主义了,太过墨守成规了,他们更喜欢那些有激情,浪漫主义的东西。所以欧美的左翼运动,无政府主义与嬉皮士的味道就太重了。当然这也有客观因素,那些有系统组织的左翼是被欧美情报机构重点关注的,像是黑豹党这样的组织就受到了多次沉重的打击。

从结果上来说,从60年代到现在的欧美左翼,与其说是反对当下的资本主义体制,不如说成为了以反对一切约束,追求个人自由作为终极目标。而很遗憾,这种个人自由最大化的模式,也是新自由主义最喜欢的,这些自由成为了新自由主义无限扩大的源动力之一。从这一点来说,电影虽然采用了很多夸张的手法,但确实反映了这个事实。

革命是需要激情的,但是革命不能只有激情,更需要有组织有纪律有目标。电影里的拉美功夫大师就是他们的反面,他冷静有智慧,并且很明显是拉美移民组织的领导者和难民庇护者。

美国人不可能拍一部《让子弹飞》

对于我国观众来说,看着电影里的角色们高喊革命口号的同时干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自然容易得出这种感受。不过,网上一些因为本片自嗨的文青对此就非常不认同了。

国内热捧本片的评论有这么几个维度。首先是认为本片无关意识形态,是在“深刻讨论人性”。确实对于不少文青来说,仿佛一部电影不讨论点人性就不是好电影,但这电影真的跟人性没多少关系。都把种族冲突用这么夸张的方式摆明面上了,还搁这无关意识形态,只能说我国还是岁月静好太久了。

本片能进行意识形态挖掘的部分随处可见。比如白人至上组织按照台词中的暗示,实际是我们常说的“深层政府”。承认深层政府的存在对于右翼来说很有意思。但是当右翼意识到,深层政府站在白人权贵这边,而不是站在中底层白人这边的时候,问题就显得很讽刺了,那些支持右翼的白人,也不过是牺牲品罢了。

这点和电影里边互相出卖的激进组织也没什么区别。因为上校突袭的非法移民工厂是这群上层白人的产业,所以这群白人至上主义者觉得干脆连上校一起干掉就好了。这告诉大家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并不是肤色和你一样,就一定在一边的,白人这个概念,从来都是个政治概念。

美国人不可能拍一部《让子弹飞》

美国的有色人种也是如此,并非天生进步,实际上黑人与拉美人在很多问题上往往比白人保守,但是奈何共和党不带他们玩,所以投民主党的有色人种更多;这点在宗教上也是类似,在全球天主教之中,非洲地区是最为保守的,前任教皇的一些开明措施,就被非洲地区的教会所质疑。

保守的白人实际上也未必有那么反对非法移民,电影里被突袭的那个工厂就说明了这个现实。美国之所以有这么多非法移民,第一就是美国对南美的破坏,第二就是美国市场需要这些廉价劳动力,而这两点,白人至上主义都解决不了。

美国的种族矛盾,说到底是其他问题放大的结果,但不管左翼激进还是右翼种族主义,都很容易只是聚焦于种族问题本身。那个印第安赏金猎人最终意识到,自己就算再怎么为白人干活,也不会被认可;那么自己就应该坚持原则,不杀未成年人,他选择自我牺牲,显然比电影里的很多角色看的更清楚。

美国人不可能拍一部《让子弹飞》

第二种,认为本片对美国语境里的左右两派的解构达到相当高度,以至于有人说这是美国的《让子弹飞》。不过笔者觉得,它的内核更类似《太阳照常升起》,因为《一战再战》不是单纯对过去的回忆,而是跨越两个时代的故事的结合,父辈和子代面临相似却不一样的问题,也是对今日的反思。同时电影中的悲观一面也和《太阳照常升起》更为类似,《让子弹飞》终究还是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但《一战再战》虽然充满了黑色幽默,但悲观的气质却无处不在。

然后是最傻逼的一种,高度赞扬本片展现的打砸抢叛逆式“革命精神”,认为革命就等于反抗一切。并且认为国内观众拿我们的革命观对美国这种革命观进行吐槽鄙视是高高在上,是犬儒,理由是美国人敢上街打砸抢,中国人只敢当守序公民。

这不得不说是当前互联网上一些“左翼趣味”人士的代表性想法。长时间以来,在欧美叙事以及我国受欧美叙事影响的人嘴里形成了革命等于反建制,建制等于反革命这种逻辑。的确,主席说造反有理,但中国人搞革命可从来没说只破坏不建设。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是在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阶段之后,社会激烈变革的一种形式,它不只是破坏旧的世界,更是要创造新的世界。

当然,以上这些话还是会被这些人认为是“高高在上”。那就简说下欧美语境里的革命怎么成了这样,最简单来说,从冷战开始的大半个世纪以来,欧美“革命者”们根本就没有过机会证明自己能不能建设,所以对革命的理解就彻底留在了怎么反建制这阶段。资本主义实际上成了他们放在台面当靶子的东西,本质上还是不断反抗对个体自由的约束。

美国人不可能拍一部《让子弹飞》

但现实里事情的推动,不管正的反的最后总是要各种形式的建制化,所以他们就会被不断分化,能去搞点建设的都被各种形式收编了。你怎么讨论一个没有的东西呢?结果因为欧美一直没有而我们有,反而就被这些人拿来指责是我们不对了。真真倒反天罡。

我们开头说到本片值得和读者们分享的有两点,吐槽完国内一些文青的自嗨,我们再来说说这部电影可能隐含的某种宣传目的。

导演和团队对美国当下的问题看法是什么呢?PTA并不是个热衷于发表政治言论的导演,所以我们无法对他本人猜测太多。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近年几部电影,以及背后出品方,还是可以看出来一些脉络。

首先是同样由小李子出演的《不要抬头》。这部电影的主题还是希望大多数人关注真正的问题,这样或许世界就不会那么糟;然后是《美国内战》,之前我们吐槽过这部电影,虽然说的是内战,但是本质是高水平的末日公路片,这部电影里虽然暗示了美国的撕裂,但是对于撕裂的原因,依然是一种遮遮掩掩的态度;然后就到了《一战再战》,展现的社会撕裂比《美国内战》更加绝望,更接近真实的内战。

上面排列这三部电影是按照时间顺序的,或许这可以说明,欧美的文化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撕裂加剧越来越绝望,他们越来越认为社会撕裂不可避免。对拉美功夫大师的刻画表达了一种比较中间的态度,他们知道现在的美国面临着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所以他们希望能有更加温和,更有建设性的力量来解决问题,避免极左极右的激情带来破坏。

美国人不可能拍一部《让子弹飞》

微妙之处正在这里,全片最适合当革命领袖的拉美功夫大师并没有想着搞革命,他本质上是为了庇护自己的同胞们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当然,现实并不理想,随着移民组织的扩大,哪天ICE抓人抓到他头上,他也不会再保持那种淡定从容。这在特朗普二进宫后的美国已经是种日常了。

拉美功夫大师领导下的拉美裔,有组织有行动力有道德,而且他们的组织不是为了激情和欲望,他们更保守,更重视守护家人和生活。比起电影里腐朽的白人种族主义者和堕落的黑人革命者,俨然是更先进的群体。但他们在社会中的层次和力量不够,无法撼动美国军警机器。这时候还需要另一个群体来领导他们改变美国。

那么哪个群体可以呢?本片作为应时之作,把各个群体cue了一遍,但完全没美国犹太人什么事(记得里面大概也有出现亚裔和印度裔形象)。但你要说导演忘了犹太人,那完全不可能,毕竟结尾那纳粹隐喻都怼你脸上了。要知道比起黑人而言,犹太人才是种族主义和法西斯受害者的正牌代言人,而且就算抛开各种阴谋论,要真有电影里那种深层政府组织,光按人头比例都少不了有犹太人。

美国人不可能拍一部《让子弹飞》

尤其看看以色列这两年经常骑在美国人头上的作为,就算导演不提,美国观众们也不可能不会想犹太人去哪了的问题。而且不要忘了,PTA之前的作品一直都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本片的宗教色彩不多,但展现的绝望也可以说是一则宗教式的末日预言。

这就可以带来两重解读,白人和黑人主导下的美国正在走向末日,组织度更先进的拉美族裔自身力量不够,需要能撼动美国现有国家机器的另一个族裔的力量来带领。在美国当下流行的阴谋论中,确实存在这样一个族裔;但在电影中,这个族裔是隐身的。这就让片本有了一种宗教神启的味道,提醒世人警惕,或者呼吁世人迎接。

怎么理解都可以,毕竟导演不太发表政治观点。但当我看到投资方是华纳,且在这节骨眼上砸这么多钱,结合这两年美国形势的急剧变化,美国文化资本们对于这个问题大概有自己的答案。

美国人不可能拍一部《让子弹飞》

抛开美国人自己的原因导致的高口碑来评价的话,《一战再战》在好莱坞这几年烂片当道的情况下,还算是个不错的电影,但它肯定不会是什么美国的《让子弹飞》。就像前面说的,《让子弹飞》终究还是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但在欧美国家机器的暴力和知识分子的系统性绝望中,不可能去讲一个革命乐观主义故事,顶多是《小丑1》那种无政府主义狂欢。

的确,我们已经不能中国人自己对革命的理解去套在大洋彼岸那片土地上。美国始终是一个移民国家,白人和黑人都不是天生的主人。或许一群种族取代另一群种族的主导地位,最终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革命呢?无论如何,对于我们来说,仔细观察和思考大洋彼岸未来会发生的事仍是十分必要的。

该期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