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连滚带爬”的控诉,让台湾残疾歌手郑智化和深圳机场一起被推上热搜,而随后流出的监控视频,更让这场争议彻底炸开了锅。
10月25日,郑智化在微博发文炮轰深圳机场对残疾人“最没人性”。他描述了一段狼狈的登机经历:机场升降车与机舱门存在25公分高度差,轮椅无法推进,自己腿部无力跨越,而司机拒绝调整设备,最终“冷眼看着我连滚带爬进飞机”。他强调,这一过程带来的心理伤害远大于身体不适。
深圳机场反应迅速,当晚即在评论区道歉,承诺立即启动核查整改。舆论一时倒向郑智化,网友纷纷声援:“基础设施不到位,服务态度还冰冷,不该!”



然而,26日流出的监控视频却让事件走向陡转。画面显示,两名工作人员全程贴身搀扶郑智化,他拄着拐杖稳步走入机舱,并未出现“连滚带爬”的场面。




一时间,网友分成两派。质疑方直言:“这叫没人帮?分明是三名工作人员被冤枉!”“表述过度夸大,简直误导公众!”而支持方则反驳:“视频疑似被剪辑,关键片段缺失数十秒!”“对残疾人来说,离开轮椅被迫转移本身就是一种‘爬行’!”
反对者认为,郑智化用词严重失实。物理层面既无“滚”也无“爬”,他在协助下行动平稳,控诉难免有煽动公众情绪之嫌。支持者则解释,这个词更多是心理层面的形容。25公分的高度差迫使残疾人脱离辅助工具,在众目睽睽下艰难挪动,尊严尽失,这种“狼狈感”与“连滚带爬”无异。有意见领袖直言:“难道非要镜头前摔一跤,才算委屈?”

尽管事实细节存在争议,但事件仍暴露出无障碍服务的短板。是否所有设备都合规?人员培训是否到位?为何残疾人登机仍要靠“人力搬运”而非无障碍设施?另一方面,舆论的“反转—再反转”也折射出公众对名人发声的复杂心态:既同情弱势群体的遭遇,又警惕“小作文”利用情绪掩盖真相。
这场“登机罗生门”,早已超越了个案之争。它既是对公共服务质量的一次拷问,也是对公共表达边界的一场讨论——当我们在谈论“连滚带爬”时,我们究竟在争论事实,还是感受?
编辑:文小娱
声明:虚构演绎,仅供娱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