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他的微博粉丝只有20万,这让我大吃一惊。很多毫无任何代表作的歌手、艺人,他们只是有点所谓的颜值,关注者却早已迈过百万,他们似乎拥有更多的“声量”。但是谁没听过郑智化的《水手》《星星点灯》呢。
郑智化的词曲路子是罗大佑那一派的,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文字写作有讲究。他是个狂人,在演唱会上得意地说,哎呀,我都六十多岁了,声音状态却比那些三十岁的还要好。
这是十分感性的语言,所以看到他用“连滚带爬”的说法表达自己在深圳机场的经历时,我的第一反应也是,这会不会是一种感性的感受。在非残障的所谓正常人的眼里,他们结合所公布的影像内容,会感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因为郑智化并没有滚,也没有爬。
我这里要强调,应该用一种残疾人的视角去理解他。
各位可以想想,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最伤害他(或她)的是什么吗?
我想到的是,就是让他意识到他是一个残疾人,并且周围人也清楚地知道这点。
对于郑智化来说,他并非是渴望某种“特权”,而是强调,在一个文明环境下,大家的人格应该是一样的。这关乎尊严。尊严体现为,在不遭受异样眼光的情况下,大家可以抵达同样的目的地。
但是视频里的郑智化先生,上飞机的时候,是由一个人架起来的,自己还要费力地往前走,这个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可能并不是“连滚带爬”,但是一定是“令人难堪”的。有人纠结于,他在演唱会上“捞金”的时候,不是可以杵着拐杖站着的吗,说明他的下肢可以动啊。但是可以站着跟不体面地用力向前挤,这并不是一个概念。至于“捞金”的说法,市场经济,人家有好作品,办演唱会赚钱怎么了?你能写出《水手》你也可以“捞金”啊。
尊严是细节的,因为你不是残障人士,你不用经历这些,你很幸运,但是你不应该忽视残疾人的感受。
这个观察是我从女儿身上发现的,她才两岁,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每次出门的时候,她都要自己开门,然后自己按电梯。之前她按不到的时候,就会着急倒地痛哭,似乎是“连滚带爬”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大人轻轻按一下不就得了,为什么要等待她这个低效率的动作呢。后来我想明白了,她也是在渴望一种本能的尊严,尽管她很矮,但是她也要做到跟其他人一样的事情。
随手在网上看到一些对残障人士不友好的照片,就让我很快意识到,人们对郑智化批评的背后,也蕴含着某种很隐晦的傲慢。但是人类社会毕竟不是黑暗森林,不是谁在身体上占优势,谁的人格就更健全。郑智化在音乐上的成就,是绝大多数拥有健康身体的人无法企及的。


我也很讨厌在小品节目中调侃残疾人的片段,因为这也是一种所谓的“正常人”对于在身体上不那么健全人的傲慢。这样带来的问题是,“正常人”们,你们怎么知道你们可以永远这么幸运下去,你们不会生病不会衰老吗,如果你们处于身体上的劣势,你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们呢?
为了让弱势群体拥有一样的人格尊严,当然应该匹配更多的技术、资源,这个不是特权,而是文明的要求。为此,我们当然应该认真听木桶短的那截的声音,这很可能是不客观的,是感性的,但是当他们表达出诉求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认真对待问题本身,而不是纠结于其实他们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惨,你希望他们还要多惨呢?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