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了一部国庆档电影《三国的星空》,之前有不少吐槽,说这部片子“洗白”曹操,因此打出差评。我看过后,却不在意作者是不是洗白谁,而是觉得这部片子的核心问题在于缺乏人物弧光,犯了另一种脸谱化的问题。
看过易中天老师写的小说《曹操》,又看过电影,发现易老师发自内心地爱曹阿瞒。但实话实说,小说写得不咋地,至少我不喜欢。电影编剧中,对曹操的描摹陷入一种反脸谱化的脸谱化状态。
影片从袁绍和曹操儿时偷灯的故事开篇,大意是两人偷了灯以后逃跑,曹操在墙头拉着袁绍,袁绍不忍心放弃那盏灯,情急之下曹操大喊,吸引别人过来,让袁绍放弃那盏灯,从而逃脱。这事似乎反映了曹操的性格,也成了袁绍的心结。
但从二人成年后,曹操就变成了伟光正的英雄,一心匡扶汉室,讨董卓不要命,主动迎天子,还跟汉献帝上演了一出策马奔腾兄弟情。董承的“衣带诏”属于半伪造,即汉献帝担心曹操飞扬跋扈,于是写了若“不臣”,则持此诏讨之。董承把前半句裁掉,开始满街找人砍曹操。最后官渡之战,君臣说开了,又哥俩同仇敌忾起来。
咋说呢,曹操不是不可以忠义,但他几次重要的人生节点恰恰被略过。无论迎天子的政治考量,还是诛灭董承的手段,都显得过于傻白甜,似乎只要靠真心,就能最终取得匡扶汉室战役的胜利。我相信曹操在最初有着赤诚的一面,但东汉末年的乱世,看了那么多腥风血雨尔虞我诈之后,他的人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可以不称之为黑化,那种反转太甄嬛传,何况曹操也没有经历甄嬛那样的委屈。但是影视作品在刻画人物时,应该考虑到人物本身的丰富性。曹操与汉献帝之间的猜忌到和解,只是通过一场误会造就,未免有点小儿科。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恩怨,也没有演出那种羁绊和复杂。电影无法过分脱离历史,又不能在有限篇幅内寻找曹操的“成长路径”,最终只能用几幕突兀的转场来勾勒曹操那并不令人信服的人生道路,只能说有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