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胡阿姨的花园》前前后后拍了9年,起码有九届浙江传媒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跟着他们的老师、同时也是这部片子的摄影和剪辑潘志琪一起参与了创作。这让人思考:当下的纪录片追求的是什么?学院又该怎么教学生?
《胡阿姨的花园》预告片(02:21)
10月22日,纪录电影《胡阿姨的花园》在北京举行首映礼。影片艺术总监、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姚争,影片总策划、1905电影网董事长李玮,导演潘志琪,制片人陈玲珍,联合制片人、电影频道杭州基地总经理黄钧妍等亮相映后见面会,与观众深入交流,分享创作幕后。该片已于今日(10月23日)登陆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胡阿姨的花园》此前已在国内外电影节展斩获多项专业荣誉并获得广泛认可,不仅一举拿下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第47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圣乔治奖最佳纪录片,以及2025弗拉哈迪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银奖,还成功入选第2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广角镜纪录片竞赛单元、第44届法国让鲁什国际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真实至上单元等多个重要影展单元。
全体主创合影
《胡阿姨的花园》记录了胡阿姨与儿子少斌在2012至2021这九年间的生命历程。在重庆街巷的烟火日常中,胡阿姨将别人眼中的“废物”点化为宝,在城市缝隙中构筑起一座色彩斑斓的精神家园。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以微小的创造和纯粹的善意,将困顿酿出诗意,让平凡绽放光芒。即便亲手培育的花园因城市变迁而消失,她仍在公租房的走廊里默默救活被人丢弃的花苗,笑言“被遗弃的都能活”。影片并不渲染苦难,而是平静地呈现她如何在逼仄现实中活出辽阔心境。与此同时,胡阿姨与少斌之间从生死观念的碰撞到彼此的磨合共处,也勾勒出困境中亲情的救赎力量。
首映礼现场,影片艺术总监姚争介绍说潘志琪导演是浙江传媒学院纪录片学院的一名老师,同时也是这部纪录片的摄影和剪辑。“潘老师一直执着于纪录片的教学科研和创作。《胡阿姨的花园》前前后后拍了9年,起码有九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跟他一起参与了创作。从学院的角度而言,心中总有这么一个执念:什么是作为老师应该带给学生的?在当下,创作纪录片到底应该追求什么?”
“有人说,纪录片是留给后世的故事。如果它不能够感动现实的观众,又怎么能够让后世人觉得它是真实的?这是一部兼具艺术价值与人文情怀的佳作,凝结着主创们的创作初心。希望通过艺联专线发行模式,使影片触及更多知音,让胡阿姨的故事与电影之美被广泛看见。”姚争说。
潘志琪导演
潘志琪表示现实题材的创作需要“一定的缘分”。他回忆说,“2010年,我去重庆参加一位朋友的影展,他带我去到十八梯(现为拥有独特山城风貌的一个景区),感受到这里与周边现代商业区的强烈反差,又得知这片区域即将进行旧城改造,便展开了调研。”
“2012年时遇到了胡阿姨,她经营着一家非常廉价的旅馆,日日穿行于喧闹的解放碑商圈,捡拾废弃的‘城市碎片’,一枝一叶地搭建起属于自己的诗意‘花园’。前前后后,我们都坚持用陪伴式的拍摄手法,记录下这位重庆嬢嬢平凡却灿烂的生活日常,没想到一下子拍了这么久。”潘志琪说。
这份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和能够沉下心来创作的定力,也成为制片人陈玲珍选择支持导演的原因所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太快,时代洪流中有太多普通人的故事值得被记录,我们需要像潘志琪导演这样的创作者持续关注,才能把这些故事留存下来。”
胡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