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年代剧、抗战剧、谍战剧等有很多,但是就好像是缺少了历史剧。
说到历史,就是讲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像原来的《汉武大帝》、《大秦之帝国》等,但是讲历史英雄的话,在汉朝时霍去病是绕不开的存在,这不就有一部以他为主角展开的历史大剧,叫《风起大漠》。
这部剧原名叫《霍去病》,主演是张若昀,还有胡军、白宇这些实力派演员助阵。
从92集减到了75集的篇幅,讲的是霍去病这位传奇将军短暂又辉煌的一生。
从放出的一些物料和幕后故事来看,这部剧的制作相当扎实,感觉这回是真的要上一部硬核历史大剧了,这才是观众爱看的。
剧本的磨合
这部剧要用75集的长度去讲霍去病23年的人生,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整个故事的框架,基本上是照着《史记》和《汉书》来的。
从霍去病还是平阳侯府一个不起眼私生子开始讲,后来因为姨母卫子夫进了宫,他的人生才有了转机。
再到后来他年纪轻轻就参军,一路打到“封狼居胥”,成了大汉的战神。剧里几个关键的战役,像是“六天打下匈奴五个王国”还有“漠北大战”,都严格按照历史记载的时间线来拍。
历史书记载人物,往往只记录大事,很多细节都是空白。比如霍去病怎么就成了“战神”,史书上没细说。
编剧团队就在这个地方下了功夫,他们没有把霍去病写成一个天生就会打仗的神人。
剧里花了不少篇幅去拍他刚进军营时,怎么跟那些老兵油子磨合,怎么在一次次实战中观察战场形势,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战术打法。
这个过程就让霍去病的成长显得很真实,很有逻辑。
当然,剧里也加了感情线,毛晓彤演的女将军蓁娥就是为此设置的。这个安排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觉得历史剧加爱情戏有点多余。
但从剧集的设计来看,蓁娥这个角色并不是那种一天到晚只想着谈恋爱的“恋爱脑”。她自己也是个能上阵杀敌的将军。
除了主角,剧里还加了个匈奴王子伯力的角色,由白宇扮演。他和霍去病是敌人,但又有点互相欣赏的感觉。
金牌班底打造历史质感
一部剧好不好看,幕后团队非常关键。《风起大漠》的制作班底可以说相当厉害。导演张健,以前拍过《黑狐》这些很不错的剧,经验很足。
为了这部剧,他花了七年时间来打磨剧本,他觉得得先把霍去病这个人立住,故事才能讲好。他想还原的是霍去病那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纯粹精神。
编剧温豪杰也不是一般人,像《平凡的世界》、《水浒传》这种大剧都是他写的。
除了导演和编剧,摄影、美术、音乐这些幕后团队也都是参与过《琅琊榜》、《三国》这种精品剧制作的。
为了还原汉朝的样子,剧组在细节上抠得特别细。比如,汉朝士兵穿的铠甲,上面的花纹都是参考出土文物一点点复刻的;士兵用的环首刀,那个刀身的弧度,也是翻了好多资料反复对比才定下来的。
甚至连战车轮子的木头纹理,都要求做得跟真的一样。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尊重,让这部剧在服装、道具、布景上就透着一股史诗剧的气质,为整个故事提供了很坚实的基础。
《风起大漠》这部剧最让人佩服的一点,就是它坚持用实景拍摄。
剧组前前后后花了4个亿,组织了1500人的团队,用了442天,跑遍了内蒙古、宁夏、贵州这些地方。整部剧超过80%的镜头都是在户外拍的。
为了再现霍去病当年征战沙场的壮阔景象,团队直接在贺兰山下搭了个真实的军营,还在宁夏明长城遗址旁边,复原了剧中的“忍冬营”。
更夸张的是,他们还建了一座目前国内最大的秦汉影视城,直接把史书上画的汉代城池变成了现实。。
新老演员共塑英雄群像
这部剧的演员阵容也很有看点,既有像张若昀这样的年轻主演,也有胡军这样的老戏骨压阵。
张若昀为了演好霍去病这个角色,提前半年就开始苦练骑马,想演出霍去病那种少年将军的英气和在战场上的野性。
在沙漠拍摄的时候,他甚至因为中暑被直接抬下了片场。
他在剧里的表现很有层次感,在战场上喊出“寇可往,我亦可往”的时候,那种霸气让人信服;可当他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时,又会表现出不知所措的青涩。
这种反差让霍去病这个历史人物变得非常立体。
胡军的加入,给这部剧增添了厚重感。他演的是一个经历过无数次战争的铁血老将,他的一句台词“战场上没有英雄,只有活人”,一下子就把战争的残酷性点透了。
他和张若昀的对手戏,一个代表着经验和沉稳,一个代表着锐气和创新,碰撞出了不少火花。白宇这次也突破了自己以往的形象,演了匈奴王子伯力。
他把这个角色和霍去病之间那种既是敌人又相互欣赏的复杂关系,处理得很有层次。
毛晓彤演的蓁娥也不是一个花瓶,她飒爽利落,既是能打仗的女将军,也是霍去病情感世界里一个很重要的人。
除此之外,于朦胧演的李敢、黄维德演的朝堂人物,都让这部剧的人物群像更加丰满。
结语
这部剧的时间线拉的很长,从打磨到拍摄,又到审核删减,展现给观众一部真正的史诗。
目前只是预告中,期待它的播出,想必一播出就会掀起追剧热潮了!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