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新片口碑爆了。
豆瓣开分8.1,后涨到8.2。
鱼叔的好友评分也达到了8.6。
是今年引进片中,不依赖IP的独立电影最高分。
不少观众怒赞,年度十佳、年度最大爽片终于出现。
跟内娱也有奇妙联动。
说这部电影与姜文的《你行!你上!》有许多相似的议题元素。
但完成度吊打,是姜文想拍却拍不出来的梦中情片。
卡司顶配,三大影帝坐镇。
老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老法拉利西恩·潘。
又一款老法拉利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导演更是鱼叔最喜欢的独立电影导演之一,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拍出《不羁夜》《血色将至》《大师》《私恋失调》《魅影缝匠》的天才导演。
全法拉利阵容,口碑又那么好。
结果一看票房刚过1800万,扑惨了。
鱼叔实在不忍心它被错过,试毒报告奉上。
一言以蔽:值得一看——
《一战再战》
One Battle After Another
好评之前,咱们先敞亮说一嘴差评。
关于这部电影,网上有不少人持反感态度。
说的最多的,是故事乱糟糟,又全是遥远的美国政治问题。
什么极左极右政治立场啦,什么非法移民问题啦;
无聊,拖沓,跟内地观众没关系,实在共情不来。
每个人有不同的观影感受,当然很正常。
但鱼叔觉得,看这部电影时如果不想这么深度,反而会收获不少乐子。
因为它的魅力,就是刻意反严肃、反议题、反政治。
把一个美国革命故事,破天荒拍成了疯癫的狗血伦理片。
与其忙着操心主题,不如先单纯看个热闹。
电影刚开始,用一场解救被困非法移民的活动向观众介绍了一个组织:法式75。
组织不重要,重要的是老李子饰演的成员鲍勃,和组织的女首领帕菲迪娅因此相恋。
这份恋爱充满革命所带来的独特激情。
鲍勃是白人,帕菲迪娅是黑人,在种族与移民歧视猖獗的年代,这样的恋爱本就因禁忌而更加刺激。
加上二人又是组织同志,叠加了共同的理想buff。
鲍勃擅长爆破,于是越是炸弹爆炸时,帕菲迪娅性趣越浓。
连讲解炸药安装,都成了别样的调情手段。
就这样,俩人打得火热,直到帕菲迪娅遇到了一个凶狠的对手:
镇压非法移民的白人上校,洛克乔。
一次革命活动中,帕菲迪娅控制并调戏羞辱了洛克乔。
谁知反而引起了洛克乔的巨大性趣,事后陷入对帕菲迪娅的幻想之中。
洛克乔甚至刻意追踪帕菲迪娅,威胁她去酒店碰面。
房间一夜。
宿敌的身份与女强男弱的位置,让洛克乔在禁忌感中进一步沦陷。
没多久之后,帕菲迪娅怀孕,生下了混血女儿薇拉。
问题来了,不知道孩子的亲爹到底是谁。
鲍勃,还是洛克乔?前后脚的事儿实在说不准。
尤其是不久之后,革命溃败,帕菲迪娅不见踪迹。
只剩鲍勃带着女儿薇拉躲去了新的移民保障处,一藏十六年。
本以为这事儿要永远埋葬,谁知16年后,洛克乔带着军队追来了。
原来,为了实现阶级跨越,加入一个极右的白人至上俱乐部,洛克乔必须证明自己纯粹的「白人性」。
所以他需要找到薇拉,确定她是不是自己的女儿。
如果是,就必须铲除这一人生污点,才有可能前途无量。
于是薇拉逃,洛克乔追,鲍勃紧随其后救女儿。
消失在生活里的法式75组织也再度出现,预备解救昔日的组织成员。
更有新的神秘力量人物现身,多次扭转局势。
于是,一场多方混战的父女大追逃游戏热闹上演。
发现了吗?
所谓的政治活动在电影里非但不严肃崇高,反而带来了无数笑话。
革命成为春药,追捕变成性癖游戏。
组织的实际活动大多是以革命为名的搞破坏,帕菲迪娅还因此射杀了无辜的人。
极左代表帕菲迪娅,看似忠于革命,怀孕生女也拦不住她继续活动。
一朝被捕,就选择出卖组织,造成昔日同志一个接一个被抓。
极右代表洛克乔更是神经质小丑形象。
为了撇清黑历史,甚至谎称自己与帕菲迪娅发生关系是被诱奸。
女儿薇拉简单一问他为啥穿紧身衣垫增高鞋垫,就能让其瞬间破防,敏感于别人怀疑了自己的性取向。
因帕菲迪娅的背叛而生活与理想双双破碎的鲍勃,也是丑态百出。
带着女儿生活的这些年,长期酗酒抽大麻。
看似是父亲带女儿,其实女儿反倒成了父亲的保姆,操心他的一切。
当军队追来,鲍勃甚至忘记了组织的撤退暗号,跟接线人员大吵一架。
好不容易得知了薇拉的踪迹,逃跑路上他又一个脚滑不小心掉下楼,被军队当场抓住。
一幕幕的滑稽行为实在好笑。
可以说,电影的嘲讽对象并不是哪个政治立场的人。
而是摆出了 「 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 的姿态解构冒犯一切,拍出了最趣味另类的反美大片。
极左一拳极右更是两拳,女人蠢男人更是傻叉,LGBTQ也别想跑。
父爱母爱都做不好,改变世界更是放屁......
恨不得路过的美国狗都会被骂两句的感觉。
这样的通篇骂人文本,搭配的又是极度风格化的视听手法。
传统的类型片讲故事,十分注重镜头基本的叙事顺序。
全景介绍环境,中景介绍关系,近景表现主体,特写与大特写捕捉入微细节。
这部电影基本不在乎这套规则。
展现人物关系对话时不吝各种特写,有时甚至放弃了环境和位置交代。
仿佛有意强调故事重点不在大事件,而是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这也是为何鲍勃在楼顶躲避军队追击时,楼下真正的严肃抗议活动被当成了背景板。
这种手法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对故事进度理解的难度,但也会侧面提升沉浸感,继而体验到一种别样的爽感。
片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最后的追车戏。
波浪状的公路被极长的镜头在画面上压缩成平行线。
驱逐移民的极右权力者开车追逐着在前逃命的薇拉,不料鲍勃紧随其后。
这段戏中,比起大画面,更多重点都放在了前后三人时隐时现的位置,与不断变化的面部表情上。
因前路未知,氛围更加紧迫,大大提高了悬疑感。
尤其在大银幕上看,更能感受到独属于电影的视听魅力。
作为今年为数不多带来电影体验的电影,也是鱼叔为何说它值得一看的主要原因。
当然,如果仅仅是用花样手法拍出了一个狗血骂人的集锦,这部电影是无法在不少骂声中拿下高分的。
不可否的是,即便降低了门槛,文化背景和政治氛围的不同,仍会提高观影难度。
这份难度在观众试图理解电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创作者到底持有什么立场时,更容易丢失耐心。
因为你看到最后,很多可能觉得他好像除了骂人啥也没说。
事实上,他不是没说,而是表达的内容太平和。
平和到在一片狗血乱局中,极端与极端之间,一不小心就会被忽略。
是什么呢?
是持续的斗争,真正改变世界的可能,靠的并非极端手段。
而是中庸融合之道、以圆滑对阵尖锐、冷静玩转规则、切实投诸行动的平和大多数。
具象化一点,就是薇拉的师父这一人物。
一位墨西哥移民,教授空手道。
教室墙上贴着中文的道字,还有日、韩、英语的各样提醒。
在鲍勃因为军队追击而手忙脚乱丑态百出时,师父有条不紊地安排好了移民撤离计划。
在鲍勃因为回答不出组织暗号对着电话大骂时,师父在旁已经指挥完了撤退行动。
在鲍勃被抓后,师父的势力,即散布在各个社会位置中的有色人种,帮其成功逃脱。
甚至在送鲍勃去找薇拉被警方发现追捕时,师父也能冷静安排鲍勃跳车,不留证据全身而退。
这是区别于暴力行动的法式75,另一种对抗极端的有效姿态。
片中,师父在教薇拉空手道出手动作时提醒到:你的呼吸不对。
意在暗喻,作为流淌着融合血液的薇拉,不该在战斗时仍旧奉行上一代革命者的呼吸节奏。
否则便会像帕菲迪娅奔跑时被抓,鲍勃在屋顶飞奔时掉落。
同样曲折的路,薇拉学会了另一套张弛有度的呼吸。
这习得的另一套战斗方法,让结尾处的波浪公路成了薇拉觉醒与胜利的关键,战胜了极端暴徒。
同时,比起宏大抽象的议题,生活的真理更是人与人之间具体的温情。
就像最后,薇拉放弃通过组织暗号判断是否相信眼前的鲍勃,因此获救。
十六年的陪伴,已经是超越政治的答案。
这一切看似与我们无关,但鱼叔其实因此想到很多。
比如当下的互联网上,同样是议题不断,骂战不停。
相似的,极端声音远远大于温和的大多数。
当极端成为新的标准,再被用来要求具体的人,也曾酿成不少惨剧。
这时,这部电影算是十分应景。
它提出了一个问题,带来了一些提醒,也表达了一些希望。
当世界乱糟糟摊在你的眼前,你是否还愿意相信这一切可以改变。
当极端的声音充斥周围,你还能不能保持稳定的呼吸。
以及即便温和的声音容易被忽略,你还愿不愿意继续发声。
结尾处,年轻的象征着新一代革命者的薇拉走进了雨中,去奔赴新的组织活动。
姿态稀松,表情平常,前途未卜。
但,这大概就是答案了。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助理编辑: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