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十八天就卖了???这片咋了

上映十八天就卖了???这片咋了

上映十八天就卖了???这片咋了

《毕正明的证明》10月1日登陆院线。10月18日就网络同映。

相当惊人的操作。

原因无它,亏得裤衩子都不剩了。早早卖给平台,还能要个好价。

出品人吐槽说我们这片开分第一,票房倒数,开始怀疑自己继续做好电影的信念。

看来是真亏麻了,连基本法都忘了。我以为好电影从来不等于好票房是业内共识呢。

这片质量确实还算不错,是能看出诚意的,比如片尾的演员表,还颇具巧思地用火车轨道串起来,足可见用心。但不足之处也挺明显,这个我们后面聊。

上映十八天就卖了???这片咋了

平心而论,照它的故事和阵容,在国庆档拿下七八千万票房已属成功。说是票房不高,可你成本也的确没看出来高在哪啊。是宣发下血本了?还是卡司花大价钱了?

不过真要说票房失利的主要原因也挺明显,选角问题。再精确点,男主角的选角问题。

得承认,王安宇是个好小伙,又帅又能演,《小巷人家》的林栋哲一角,谁看了不说一句妙啊。

上映十八天就卖了???这片咋了

可也得明确,大银幕这块王安宇还缺点票房号召力,或者说扛票房的能力根本没经过市场检验。

一个演员在剧集中积累的观众缘,与让观众心甘情愿买票走进影院的能力,中间还隔着一条需要作品来填补的鸿沟。

《毕正明的证明》是王安宇的电影首作,片方把宝压在他身上,不就是一场风险投资吗?指望一飞冲天一炮而红一路高歌拿个三五亿票房,不现实。也许在不久的未来,王安宇会成为青年演员的中流砥柱,但在当下,在大银幕这块他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说主演要能换成易烊千玺,票房至少翻个三五倍。夸张吗?一点不夸张。《小小的我》什么题材啊?票房7.6亿。这才叫夸张。这是四字用《少年的你》、用《送你一朵小红花》、用《奇迹·笨小孩》这一部部好作品堆出来的,观众在逐渐达成共识:易烊千玺的电影,能值回票价。

观众为易烊千玺买单,不只是为流量,更是为一种经过验证的、高标准的艺术期待。这就是经过市场千锤百炼的扛票房能力。而这正是王安宇目前所缺乏的。

上映十八天就卖了???这片咋了

当然了,将失利完全归咎于一位演员,有失公允。但得承认,当下的内地电影市场,的确仍在遵从明星驱动票房的基本法。《749局》什么臭狗屎?三亿票房洒洒水啦。

再说回电影本身的问题。

首先,片名与定位模糊,《毕正明的证明》这个片名,文艺但缺乏商业穿透力。

它没有直观地告诉观众这是一部什么类型、关于什么的电影。没看介绍之前,我一度以为这是一部什么烧脑的悬疑电影。可看了之后你告诉我是有关抓小偷的?

片名还只是小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影片故事与共鸣点的缺失。

现在这躁动且信息过载的时代,观众对废话的容忍几乎为零,电影在前期宣发上就讲求主题上有一个极其清晰、且有力的一句话卖点。

我随意举几个例子。诸如爱情片就“女人看了疯狂 男人看了发抖”,惊悚类型就“猛男捂眼偷看 淑女抱团尖叫”,动作片可以“进来时是凡人 出去时是战神”,喜剧片“建议和老板一起看 笑到当场涨工资”等等。总之,一句话要让人知道你这片是干什么的。

上映十八天就卖了???这片咋了

可反观《毕正明的证明》,故事核心是模糊的、内向的,就很难在宣发上制造病毒式传播。

这是一部讲扒手,讲小偷的电影。

坦白讲,过时了。

小偷,一个俨然被电子支付的时代所抛弃的行当。相当于一部电影拍公交售票员、拍寻呼台客服、拍报童,没几个人有共鸣、有兴趣。

但也不是就一定不能拍,关键在于,你拍小偷,就不能只拍小偷。你得拍出他为何不得不走上这条路的时代悲凉,拍出他灵魂深处的挣扎与代价。

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其次才是一个小偷。

上映十八天就卖了???这片咋了

不是他偷了什么,而是他为什么偷以及偷窃这个行为如何定义了他的人生。这类故事是人物驱动的,观众的共鸣来自于对角色命运的理解与悲悯。

他是技艺高超的雅贼,还是走投无路的莽夫?是只偷不义之财的罗宾汉,还是毫无底线的恶徒?

他当小偷是被生存驱动为了一口吃的?是被欲望驱动享乐主义?是被心理驱动寻求刺激?还是被社会驱动对不公现实的绝望反抗?或者被命运驱动,如《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为了一块面包偷窃,一生都背负了罪与罚,诉说着社会怎样把勤劳、朴实、安分守己的劳动者逼为贼和鸡,法庭和暴力怎样把人变成鬼。

《毕正明的证明》里其实能看到这种创作苗头。比如张天爱扮演的大白桃,对正义的渴望,对普通生活的向往,她的不得已,她的善恶观等。又比如被人贩子毁了一生的二宝、发子。

但很可惜,导演对此只是浅尝辄止。

上映十八天就卖了???这片咋了

包括小偷的头子四爷,我们看不到他的城府与狠辣在哪里。与同样是讲小偷的《天下无贼》里葛优塑造的“很生气的黎叔”可谓云泥之别。

以及王彦霖扮演的花手,他的挣扎,他的内心观众是看不到的,与四爷如父如子又有把柄在其身上的矛盾关系,做出“弑父”这样的事,如此精彩的人物关系,可影片并未通过很好的戏份将其表现出来。最终观众看到的,只是一个毫无层次的坏人罢了。

上映十八天就卖了???这片咋了

至于影片中那些花里胡哨的剪辑,对小偷手法的种种呈现,仅仅只能当做添头罢了,成不了主菜。

我们看到的主菜是什么?是一个打小立志当警察抓小偷的小伙子,长大后真的当了警察,真的前去抓小偷,真的潜入小偷阵营,最后成功抓住了小偷。

四个字,毫无惊喜。

所以,《毕正明的证明》的票房溃败,实则早早就埋下了伏笔。它卡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既想用商业类型片的壳子讲一个抓小偷的警匪故事,又隐约想触碰人为什么成为贼的深度议题,结果两头不靠。

想做好电影,做高票房的好电影,光有打磨细节的诚意远远不够,更需要对故事内核的精准拿捏,和对市场现实的清醒认知。

最后,再退一万步讲,故事找不出爆点,哪怕在宣发上下点功夫呢?

上映十八天就卖了???这片咋了

海报上还在那玩“包好看”的网络烂梗,包包包,包什么包啊,在那包包包的。

这年头,连春晚搜罗一年烂梗都要被观众嫌弃,一部想在国庆档杀出重围的电影,居然还主动捡起来当宝。

文艺工作者,要有引领文化、创造潮流的觉悟,而不是偷懒地去拥抱这些发烂发臭的土味老梗。

望周知。

商务/阿乐(微信:pachongsw1)
进影迷交流群加微信:caodahua1994

期待您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