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里的吴石将军
最近,《沉默的荣耀》的热度一再新高,峰值收视率破 4% ,于和伟演绎的吴石将军广泛好评,他“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忠贞信仰让人敬佩。
和以往 的谍战特别不同,这部剧是真人真事改编的,因此其实看得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早就知道剧中人的结局,我们敬佩的人终将慷慨就义,我们厌憎的人最终却能颐养天年。
记得电影《饮食男女》的主人公老朱有句名言:“生活不像炒菜,可以把所有材料备好了再下锅。”确实生活总是充满了意外。
真实的谍战生活总是伴随着巨大的暴露风险,无法 从容不迫、智计百出。
因此《沉默的荣耀》里最让我们动容的并不是英雄斗智斗勇的故事,而是一种明知前途未卜还是义无反顾地抗争的珍贵精神。
最近苏州大学教 授、鲁迅文学奖得主、长江学者王尧老师出了一本新书《桃花坞》,和《沉默的荣耀》一样,讲了抗争的故事,只不过和《沉默的荣耀》不同,这是一种无声的抵抗。
说起创作初衷,王尧老师说起他的家族记忆:“日本鬼子的飞机从小镇上空飞过时,我的奶奶带着幼小的父亲躲在桌子底下。那个小孩就是我的爸爸。”
上款预约(to签)·点击图片可购买
故事以1937年的苏州桃花坞为起点,讲述了少年方后乐在战火纷飞中的成长与抉择,以及方家三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中的坚守与挣扎。
方后乐和青梅竹马的黄青梅一起从苏州出发,长途跋涉到昆明西南联大求学。
他们在联大遇到了朱自清、闻一多等先生,这些历史真实人物与虚构角色在小说中自然交融,共同构筑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
王尧老师常常自问:“如果回到那个年代,我是联大的先生或学生,我会如何自处?”这一追问,也恰是《桃花坞》想要探索的核心。
小说中有一句点睛之笔:“桃花坞妙就妙在没有桃花了,你想象哪里有桃花,哪里就桃花灼灼。”这句话在故事中反复出现,成为人物的“精神行囊”。
《桃花坞》虽然是写历史,但最终指向的是“何为知识分子”的当代追问。在太平岁月中,“遍植桃花”再次成为常态时,我们关于桃花的想象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又将着落何处?
这正是《桃花坞》与《沉默的荣耀》共同的精神内核——在不同历史环境下,中国人如何保持精神的气节与风骨。无论是《沉默的荣耀》中“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决绝,还是《桃花坞》中“想象桃花”的坚守,都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在民族危难时刻的精神高度。
当我们在《沉默的荣耀》中为英雄落泪后,不妨再走进《桃花坞》的世界,感受那段历史中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或许能对我们的时代、我们自身的责任有更深的体悟。
上款预约(to签)·点击图片可购买
福利来了——正好最近王尧老师将来慢书房签售一批书,书友们可以 下单备注(to签+题词)。
另外老师还有其他的书籍,有需要的话也可以一起下单。
上款预约(to签)·点击图片可购买
《新时期文学口述史》
王尧
这是一部珍贵、鲜活的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史的学术著作。这部国内首部“新时期文学”口述史著作,历二十余年方才完成,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来说,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王尧老师与当代59为作家对谈,这些作家有——李子云、陆文夫、顾骧、邵燕祥、林斤澜、卢新华、刘心武、陈思和、冯骥才、北岛、李陀、莫言、铁凝、毕飞宇、叶兆言、余华、苏童、朱伟、铁凝、残雪、池莉、王安忆……真实再现中国当代文学史种种鲜活细节。
上款预约(to签)·点击图片可购买
《历史·文本·方法》
王尧
这是一部从文本出发,从容冷静梳理辨析当代文学史的学术佳作。
本书的关注点,不仅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多种重要概念和命题,还有莫言、汪曾祺、陆文夫、阎连科等重要作家的创作,以及重写文学史的可能性与操作方式。
王尧老师试图通过对这些文学现象的广泛考查和深入挖掘,建立文学文本与世界、现实之间联系,进而探求文学文本书写与文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这些问题,多为当前文学批评研究的重中之重,它们的提出和解决,有助于增进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理解,推动文学批评向前发展。
上款预约(to签)·点击图片可购买
《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
王尧
西山苍苍,滇水茫茫。仅存八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高峰,关于它的著述亦弥漫着传奇色彩。王尧另辟蹊径,于日常生活中聆听弦歌,在历史回响中抵达现场,西南联大于是有了一个全新的讲述。
“三驾马车”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大师巨匠陈寅恪、冯友兰,名士风骨朱自清、闻一多、郑天挺……
王尧老师回到困境、欢愉、黑暗、光明、约束、任性、革命、保守、崇高和卑微等鲜活的肌理中去叙述西南联大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物。
论联合,“在动乱时期主持一所大学本来就是头痛的事,尤其要让三个个性不同历史各异的大学共同生活”;
论制度,“三校的传统便是学术独立,教授治校”;
论社会,“昆明一隅,九儒十丐”;
论知识分子,“他们一直思想和生活在新文化与旧道德的双重秩序中”;
论生活,“在那样一个纷乱的年代,能够放下一张书桌并读书,便是心安之处”……
上款预约(to签)·点击图片可购买
《忽然便有江湖思》
王尧
本书结集了苏州大学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长江学者王尧先生学术体系外的另一种文学批评,凡二十三篇。这些文章短则五六千字,长也不过万字,既有关于《新“小说革命”的必要与可能》《寻找小说艺术变革的力量》《作为文学史研究过程的“历史化”》等对文学史和小说变革的宏观叙述,也有《关于莫言和莫言研究的札记》《关于汪曾祺和汪曾祺研究札记》等的微观作家作品论。
本书中,王尧问历史、观思潮、论作家、谈理论、说方法,也反求诸己,盘桓于问题、思想、学术的历史之域现场之境,此之谓“忽然便有江湖思”。
点击图片即可入手
以上五本书皆可上款“签名”
场地预定/活动预约/活动定制
扫二维码即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