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今年最猛的剧,来了。

网飞改编自真实罪案的《怪物》系列。

每季聚焦于一桩耸人听闻的凶杀案,一个臭名昭著的变态杀手。

前两季都因其猎奇程度,一上线就热度、话题度爆表。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时隔一年,第三季回归。

据称,该季原型是公认最变态、最劣迹昭著的案件。

也是系列尺度最大的一季。

到底怎么样?

一口气看完后,鱼叔这就来聊聊——

《怪物:艾德·盖恩的故事》Monster: The Ed Gein Story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本季「怪物」艾德·盖恩

美国一个小镇农场的普通农民。

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

因为总是笑眯眯地看着别人,被周围人评价是「有点怪,但很和气」的人。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但,谁能想到。

他居然成了世界犯罪史上公认的头号变态。

震惊全美的连环杀手+盗墓狂+人皮家具制造者

还成为了无数恐怖、惊悚片的灵感来源,如《惊魂记》《沉默的羔羊》《德州电锯杀人狂》等。

以他作为原型的电影角色,都火成了流行文化ICON。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他到底干了什么?

他第一次犯罪,是和亲哥哥发生口角后,当即杀死对方。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后来,母亲因病去世。

下葬没多久,他将母亲的尸体挖出,带回家。

摆放在家中母亲常坐的椅子上。

每日照例向她问安,与她聊天、争吵,和她活着时一样。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剧中有一幕,盖恩带着女友回家,说要见家长。

但「母亲」一直沉默着,甚至不愿转过身来看她一眼。

女友以为自己不被接受,郁闷至极。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不久后,女友又主动上门试着沟通。

可她走上前时才震惊地发现,那是一具早就腐烂了的干尸。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与《惊魂记》里的名场面,一毛一样。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可怕的还在后面。

盖恩陆续犯下数起杀人、盗尸罪。

他会将下葬不久的女性从坟墓中掘出,带回家性侵。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他热衷于给尸体剥皮,用人皮缝制衣服、灯罩、椅垫和各种家具。

还用头盖骨做成碗,每天吃饭时都会使用。

甚至会自己穿人皮做成的衣服。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女友来他家时,发现他的椅子坐垫上有一块凸出的部分,问他那是什么。

他说,乳头。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盖恩曾为邻居做过照顾小孩的保姆工作。

当时,为逗小孩开心,他将真人的头皮套在自己头上吓唬小孩。

还将断指放在头盖骨碗里变魔术。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警察第一次进他的家时,发现了一堆干掉的阴户,还有锅里煮着的心脏。

在他的谷仓里,高挂着一具像牛肉一样被剖掉脏腑的女性尸体。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事后邻居回忆道,艾德曾挨家挨户给镇上的居民分发肉块。

自称是他刚打猎得到的鹿肉。

但口味很奇怪,而且事后想想从没见过他捕猎。

简直让人头皮发麻。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一个人怎么会做出这么变态的事?

很多连环杀手都有一个共同点:扭曲的原生家庭。

盖恩也一样。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盖恩的父亲家暴、酗酒,经济上完全依赖妻子,早早就离开了家。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母亲一个人做农活,养活他和哥哥。

同时,她也是一个虔诚到病态的宗教徒。

她坚信「女人是罪恶的根源」,将所有非婚性行为视为堕落。

一直灌输给儿子「女人都是妓女」,要求他们不准接触女性,也不准结婚。

每天逼儿子听布道,讲末世、火狱、天谴……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即便是成年后的盖恩,也一直生活在母亲的这种精神控制之下,与外界的情感通道几乎被切断。

对异性极端的好奇与欲念,在这种极端压制下暗中滋长。

盖恩一度沉迷于偷穿母亲的内衣,偷看邻居女孩换衣服。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30多岁时,兄弟俩为了补贴家用,偶尔会去镇上做零活。

在这一时期,哥哥偷偷谈了恋爱。

他告诉盖恩,他会离开家,离开母亲。

并且劝说弟弟也早点离开这里,过正常的生活。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但当时的盖恩,已经对母亲产生了病态的依赖。

他驳斥了哥哥的话,大叫着说母亲肯定不会同意的,还指责哥哥行为不端。

然后一怒之下拾起木柴,给了他后脑勺重重一击。

事后伪造火灾,掩盖了罪行。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母亲死后,他的精神世界彻底坍塌。

脑子里开始出现两个声音,一个是自己的声音,一个是母亲的声音。

他的一部分意识知道母亲死了,知道自己可以打破那些戒律,可以去恋爱、结婚了。

但另一部分意识还坚信,母亲还活着,还紧紧盯着他。

他做任何事,都能听到母亲熟悉的呵斥声。

他只能将母亲的尸体挖出来,佯装一切都没有改变。

一边带女友回家,一边和母亲大吵大闹,告诉她你管不着我。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同时,他开始以母亲的审判为标准杀人。

剧中他杀掉几个「作风开放」的女人,称她们是母亲眼中的堕落者。

这是他在执行某种宗教式的「清洗」。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但除了原生家庭这个老生常谈的因素外,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

即真实血腥画面的刺激。

剧中,盖恩的女友也是一个痴迷血腥与死亡的「怪人」。

她曾偷偷给盖恩看很多纳粹罪行的照片,表示自己想当这种直面死亡的摄影师。

他们还一起热烈讨论各种凶杀案及其猎奇、血腥的细节。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盖恩最爱的一份画报上,详细介绍了臭名昭著的纳粹战犯伊尔斯·科赫。

揭露她如何虐待犹太人,将犹太人的皮制成灯罩、皮革手套……

这都给了盖恩灵感,刺激了他更为变态、极端的犯罪行为。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当然,这部剧掺杂了不少杜撰的内容。

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艾德·盖恩是被纳粹新闻图刺激的。

不过,现实中的盖恩,确实因为常年形单影只,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过着苦闷乏味的禁欲生活。

母亲去世后,就开始沉迷于猎奇故事和犯罪案件。

警方在他的家中发现了精心收集的简报,内容都是关于各种耸人听闻的谋杀案件。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剧中女友原型也曾在采访中表示,他们平日会一起讨论谋杀案件。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而且,盖恩被捕后,确实又引发了一连串的模仿犯罪。

不过,这不仅仅是盖恩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的结果。

而是因为他的故事被大范围、高强度的传播造成的。

从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开始,盖恩就成了无数恐怖题材的原型模板。

他不再只是一个犯罪档案中的杀人犯,而成为一种可复制、可演绎、可消费的恐怖形象。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当时,主流恐怖片还停留在《歌剧魅影》《德古拉》等带点幻想色彩的鬼怪片阶段。

盖恩的案例,让很多创作者转而人性之恶的揭露。

后来大量恐怖片、犯罪片接连出现,从恋母男的心理惊悚,到剥皮做灯罩的视觉恐怖,几乎让盖恩成了某种暗黑美学的教父式存在。

从那个时候起,越来越多人开始沉迷于关注他、研究它、讨论他。

也有不少现实中的罪犯,开始模仿盖恩的行径,暗中期待以同样的方式成名。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当然,并不是说变态杀手成为一种流行符号后,会驱使人直接去犯罪。

而是说,它会潜移默化中让更多人习惯暴力存在的合理性。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脱敏(desensitization),指的是一个人反复接触暴力内容后,对血腥、痛苦、死亡的反应会逐渐变钝。

就像看恐怖片一样,最初会恶心、害怕,后来觉得没什么,再后来看多了甚至会觉得有趣、刺激。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脱敏一旦发生,道德判断也会被模糊。

尤其对未成年人或像盖恩这种本身就存在精神缺陷的人影响更大。

当年,美国学界就广泛研究过血腥画面、暴力影视对现实行为的影响。

大量研究显示:青少年频繁观看暴力内容,会出现共情力下降、暴力冲动上升、模仿行为增强等问题。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不难看出,今天我们面对的情况更复杂:

短视频平台、播客、电影、剧集,各种平台上,血腥内容已经不再边缘,反而成为「流量密码」。

观众也越来越习惯以「猎奇」作为观看动机。

恐怖、猎奇的阈值被不断提高后,恐惧、暴力的娱乐化和常态化越来越明显。

之前,未成年应不应该去看《南京照相馆》的话题,在网上引发了很多争议。

这和剧中,「血腥、暴力的纳粹犯罪照片有没有必要向孩子详细讲述」的讨论一样。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不过,时间上看或许很难直接对比。

当年,揭示盖恩罪行的很多照片被曝光后,给很多人的精神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但如今,真实案件给人的兴趣往往大于恐惧。

之前蔡天凤案曝光后,其中让人毛骨悚然的细节被很多网友和媒体津津乐道。

影视作品中,人们也已经可以坦然地接受极端真实、恐怖的还原,甚至能从中获得某种审美和情绪的快感。

就像剧中所说——「我们发现了一个新怪物,那个怪物就是我们。」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其实,这部剧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剧中事无巨细地拍出了盖恩残暴的行凶过程。

被剥皮的人体制品、一排排人皮面具,还有捅刀和制作人皮的过程……

镜头几乎都是相当冷静地用大特写正面呈现。

这也是这部剧口碑存在两极化争议的原因。

有人觉得太真实、刺激,也有人觉得这是刻意追求奇观化效果,对受害人的剥削和消费。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可能问题在于,我们真的需要看得这么真实,才能理解暴力的可怕吗?

无限接近真实,到底是会让我们见识到现实的黑暗面,还是看到自己内心的黑暗面?

其实,回想起来,真正成熟的影视作品,都不是靠血腥制造震撼。

像《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熔炉》等电影,足够残暴、暗黑。

但电影本身其实并没有多少真正大尺度的内容。

反而是留白的故事里,留给我们深不见底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那种恐惧,不来自于画面本身,来自于人性的黑洞。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而《怪物:艾德·盖恩的故事》最大的矛盾在于:

花费大量篇幅呈现现实社会对艾德·盖恩案的过度消费和娱乐化,以此讽刺和控诉这种审丑的文化奇观。

但剧作本身却又在做同样的事——通过贩卖猎奇故事和血腥画面赚取热度

第一季时就曾因血腥细节过多、触碰受害者隐私,引起受害人家属的不满。

这一季不仅仅详细还原作案过程,甚至加入了大量虚构的,且无助于主题表达的内容。

像「奸尸」的部分在真实的案件中并不存在,剧中却大书特书,除了博人眼球,看不出其他用意。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想来,这也是今天暴力、血腥题材影视普遍存在的悖论:

人们一边厌恶它、批评它,一边又沉迷其中

固然,影视作品并不负责划分道德边界,只提供深度体验。

只是,当这种极端化体验越来越被当作视觉快感来呈现时,我们的判断力、同理心和道德敏感度,也会被一点点磨去。

这时,我们总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到底在看什么?

他这么变态,还有那么多人捧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