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中小成本影片无一逆袭,“以小博大”成伪命题?

国庆档中小成本影片无一逆袭,“以小博大”成伪命题?

©️镜象娱乐

文丨王也

国庆档结束后,影视股全面下挫。10月9日,《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出品方果麦文化跌停,《刺杀小说家2》出品方华策影视跌超10%,参与到国庆档《浪浪人生》《志愿军:浴血和平》等影片中的横店影视、中国电影、光线传媒、博纳影业跌超8%。

据镜象娱乐统计,10月9日当天,仅上述6家公司市值便蒸发了140亿左右。

比起档期总票房18.35亿收官,同比下降13%,以及总人次5007万人,同比下降4%的消息更让人不安的,或许还是档期内《浪浪人生》《震耳欲聋》《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毕正明的证明》四部中小成本影片无一逆袭,口碑与票房皆平庸。

国庆档中小成本影片无一逆袭,“以小博大”成伪命题?

相比《志愿军:浴血和平》《刺杀小说家2》两部大投资影片,档期结束后我们的目光重点放在四部中小成本影片身上,在于综合行业大环境和多位从业者的对外发言来看,控制成本将成为电影行业的主旋律,中小成本影片现在以及未来都是创作主流。

近一两年,电影行业进入低谷期,中小成本影片数量持续增加,但以小博大的存在却越来越少,国庆档《浪浪人生》《震耳欲聋》《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毕证明的证明》没有一部达成这一目标。究其原因,不是一句“当下市场不是神口碑根本带不动”就能解释的。

除了《浪浪人生》,《震耳欲聋》《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毕证明的证明》豆瓣评分都在7分以上,虽说都徘徊在良作与佳作之间,但本质上对观众来说都是“预制菜”。主流观众所需要的“为我而拍”和“个体价值”在这些影片中都未彻底落地,那从观众口袋中掏钱自然就没那么容易了。

成为主流的中小成本影片

仍难扛起票房大旗

今年国庆档共上映10部影片,档期票房TOP3分别是《志愿军:浴血和平》《731》《刺杀小说家2》,除了儿童向的《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四部中小成本新片《浪浪人生》《震耳欲聋》《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毕正明的证明》档期票房分别为2.19亿、1.75亿、7471万、5176万。很遗憾,没有一部在这个档期成功实现以小博大。

从题材类型来看,国庆档四部中小成本新片类型相对多元,涵盖喜剧、犯罪、历史等题材,但从票房和多维数据来看,对市场的吸引力依然不足。猫眼研究院发布的《2025国庆档数据洞察》显示,2025年国庆档人均观影部数同比下降,观看两部以上的观众比例仅高于2022年。

比较反直觉的是,今年国庆档《刺杀小说家2》《震耳欲聋》《毕正明的证明》几部影片的受众群体是更为年轻的,但档期新用户占比均值却主要由在国庆档掀起“情绪型观影”浪潮的《731》拉动。同时,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国庆档电影市场洞察报告》显示,今年国庆档35岁以上用户占比首次过半。

国庆档中小成本影片无一逆袭,“以小博大”成伪命题?

为年轻观众而拍,但吸引到的新年轻观众却寥寥无几。虽说其中也有表现相对较好的,比如《震耳欲聋》便是国庆档新片中拉新能力最强的影片,这与它避开了竞争最激烈的档期首日,于档期第二日开启点映,借助粉丝贡献和尚佳口碑保障了点映趋势向好密切相关。但说到底,也不过矮个里拔尖。

目前,《浪浪人生》《震耳欲聋》《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毕正明的证明》四部影片的猫眼总票房预测分别为3.3亿、2.36亿、8225万、8606万,豆瓣评分分别为6.2分、7.5分、7.2分、7.4分,除了《浪浪人生》都称不上差,但这已经足够致命。

从10月4日开始,今年国庆档一众新片便开始集体降价,《2025国庆档数据洞察》显示,《浪浪人生》降价后人次连续三日小幅增长,表现称不上理想,但部分影片表现更为糟糕,单日票价环比降幅超9%仍未带动人次增长。“降价大法”都不好使,可见观众观影动力之弱。

国庆档中小成本影片无一逆袭,“以小博大”成伪命题?

国庆节期间,消费势头依然火热,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在2025年的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里,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24.33亿人次,日均3.04亿人次,比2024年同期日均同比增长6.3%,创历史新高。但电影市场却与火热绝缘,今年5007万的总观影人次相较去年同比下降4%,场均人次13.7,同比下降15%。

宏观消费市场的韧性与潜力仍在,只是观众为“平庸电影”买单的意愿在快速下滑,这是今年国庆档几部中小成本电影票房都未能实现以小博大的共同原因。当然,也受档期新片定档普遍较晚、营销起势难、观众购买预售票热情下降等诸多因素影响。

今年国庆档结束后,我们之所以更为关注中小成本影片的表现,在于中小成本影片现在以及未来都是创作主流,今年以来,《浪浪山小妖怪》《水饺皇后》《戏台》《恶意》等均是中小成本影片。暑期档,投资相对较高的《长安的荔枝》《东极岛》票房表现低于预期后,电影行业的成本控制力度只会进一步加大。

九月份,在新浪娱乐与海浪电影周联合主办的“新浪潮论坛”上,华谊老总王中磊直言:“他(中影董事长傅若清)私下跟我说,超过2亿预算的不拍了。当然也有特殊的,比如郭帆的《流浪地球》,2亿确实做不了,我们认可,当然依然有机会把成本控制得更好。”

高投资大片未来一段时间势必会减少,就如国庆档两部大片《刺杀小说家2》《志愿军:浴血和平》都是系列片一样。在电影市场找到新的解题思路前,各家影视公司豪赌大片的激情都会减弱,市场主力军则会成为2亿成本以下,甚至成本更低的影片。

国庆档中小成本影片无一逆袭,“以小博大”成伪命题?

将成本控制在2亿以下,意味着在业内看来,票房卖到6亿在如今的市场局面下都算理想,毕竟,2025年至今超过6亿票房的影片仅有11部。控制预算成为行业大势,不仅在于电影产业进入了低谷期,也在于业内对走好莱坞路线的反思。

“新浪潮论坛”上,王中磊表示:“我们老学好莱坞,不过学歪了,就学到了浪费钱。咱们老跟好莱坞比,可人家是全球票房,我们只有单一市场,而且绝大部分收入来源只有票房。”在今年国庆档,《刺杀小说家2》某种程度上也算验证了王中磊的发言。

可以说,如今电影市场的阶段性任务,其实已经从“如何推动行业复苏”这一过于宏大的目标,或者是“如何再造《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一不具参考性的目标,转移到了“如何以中小成电影守住基本盘并尽可能实现正向循环”这一目标上。在此背景下,国庆档中小成本影片的失利,是值得重点复盘的。

漂荡在半空的“受众意识”

难以让观众心甘情愿掏钱

过去几年,“中小成本电影以小博大”这条赛道上的佳话并不少,如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2019年的《少年的你》、2021年的《你好,李焕英》《送你一朵小红花》、2022年的《人生大事》、2024年的《好东西》《周处除三害》等,均位列中小成本行列。抛开票房大爆的《我不是药神》《你好,李焕英》,其他均是以小博大的常规典型。

《我不是药神》《你好,李焕英》两部电影的成功,从大方向而言,在于它们都相当符合当时电影受众所需要的集体价值或普世情感价值,其余中小成本影片的成功共性则在于它们抓住了个体价值和小民尊严这两大关键点。近一两年,相比于集体价值,外界对个体价值的重视度是在持续提升的,理论上,这非常利好部分中小成本影片的发展。

国庆档中小成本影片无一逆袭,“以小博大”成伪命题?

展开来讲,从观影结构变化上来看,电影社交属性的弱化导致观众更为在乎内容层面的“与我有关”。今年,电影市场的“弱社交属性”从春节档延续到了国庆档,《2025国庆档数据洞察》显示,国庆档单人购票比例为近五年最高,其中《震耳欲聋》单人观影比例更是接近五成。

再从时代情绪上来看,年轻一代需要个体价值表达,需要电影所传递的深度人文关怀。《十三邀》中,许倬云接受许知远采访时便对当下年轻人的迷惘状态有深度阐述:“今天的青年人,我为他们悲痛,他们也悲痛,他不光悲痛,他们还惊慌。所以我这几年的功夫,我最大的中心点是放在和他们说,告诉他们利害以外、金钱以外还有什么?有人,有你自己。”

综上所述,观众对大部分中小成本影片的要求,在于以“个体价值”为切入点,创作上要实现“为我而拍”这一核心目标,而国庆档四部中小成本电影,严格意义上都没做到这一点。其中票房最好的是《浪浪人生》,这部亭东影业出品的电影“相当韩寒”,也相当模板化,它还是典型的聚焦小人物的温情励志流剧情片,看似谁都可以代入,实则大家都很难代入。

《浪浪人生》在宣发中一直主打“家庭”这一概念,但它对“一个家庭如何在风浪中有尊严地活着”这一命题的诠释相当流于表面。对比家庭题材的天花板影片,如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对“家庭尊严”的思考,《浪浪人生》的样板间叙事中夹杂的情感与思考过于稀薄,最终只能沦为理想化的温情励志鸡汤。

国庆档中小成本影片无一逆袭,“以小博大”成伪命题?

《震耳欲聋》是四部影片中口碑最好的,但它聚焦的小人物是边缘群体,这几年观众实在经历过太多同类型影片的洗礼了,且不说更早的《少年的你》《温柔壳》《奇迹·笨小孩》《送你一朵小红花》等,2025年开年至今就有《小小的我》《向阳·花》《不说话的爱》等多部同类型题材。一者,它的题材并不主流,二者,这一题材已经被竭泽而渔了。

至于《毕正明的证明》,这一国庆档开始前外界看好的黑马,它乍看非常新潮但实则老派色彩强烈,比如影片的“视觉奇观”不少是《天下无贼》就已经玩过的,比如影片的价值落点为个人英雄主义。《三国的星空第一部》非现实主义题材,在此不做赘述。

所以,国庆档几部中小成本影片的切入点确实是个体价值,但某种程度上,它们都是电影市场的“预制菜”,是保守主义创作思潮的体现。猫眼研究院在《2025国庆档数据洞察》报告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即未来商业电影需要更加重视创作阶段的“受众意识”,所谓“受众意识”,本质上就是如何将个体价值落到实处,而非仅有一个小人物标签。

国庆档中小成本影片无一逆袭,“以小博大”成伪命题?

回看2024年表现亮眼的中小成本影片《好东西》和《周处除三害》,也能发现问题所在,抛开先锋性这一共性,两部影片的“受众意识”都落到了实处。《周处除三害》中超出传统道德准则的观影体验,与年轻一代正在重构的道德标准一拍即合。《好东西》的内核很多元,但一句“正直、勇敢、有阅读量”,足以成为当代女性的精神指南。

事实上,暑期档票房冠军《南京照相馆》也是“受众意识”落地的教科书级案例。影片既传递了永不过时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同时又以普通人叙事实现了个体价值的呈现。《南京照相馆》中的个体价值,不是针对普通人的鸡汤,它告诉观众普通人在危难关头可以独善其身,也可以在历史进程中迸发出超越自我的能量,也讲清楚了二者之间的转化过程。

观众的娱乐选择变得更多了,观影审美也在飞速迭代,仅凭小人物标签就可以从观众口袋中掏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小成本影片频频以小博大的时代也过去了。对观众来说,“为我而拍”是基础,言之有理与言之有物是前提,否则,在这个“不想花钱看平庸电影”的时代,中小成本也不会成为安全牌。

镜象娱乐(ID:jingxiangyuler)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署名,违者必究

━━ 已入驻平台 ━━

国庆档中小成本影片无一逆袭,“以小博大”成伪命题?

━━ 视频号 已入驻平台 ━━

合作、投稿、应聘可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