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2025年国庆档电影正式收官。根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25年国庆档电影票房为18.35亿元,观影人次为5007万,场次为314.66万场,平均票价为36.64元,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为98.93%。
档期内票房前5名影片分别为:《志愿军:浴血和平》4.50亿元,《731》3.45亿元,《刺杀小说家2》2.95亿元,《浪浪人生》2.19亿元,《震耳欲聋》1.75亿元。截至10月8日,全年电影总票房已达437.89亿元,同比增长18.98%,比2024年全年总票房超出12.87亿元;观影人次10.35亿,同比增长19.39%,比2024年全年总人次超出2528万。
可以看出,很多人选择在假期走进影院,这一消费趋势背后,是中国电影市场持续释放的活力与潜力。
票价同比下降近10%
观影人次超5000万
今年国庆档平均票价为36.64元,比去年同期降低3.75元,同比下降9.28%。票价的下调有效降低了观影门槛,国庆档观影人次为5007万;场次为314.66万场,同比增长12.82%。
“低价高质”的组合,既让观众享受到实惠,也为票房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让更多观众愿意走进影院,形成“票价降、人次升、票房稳”的良性循环。
国庆档三大指数及新鲜度同比提升
满足观众多元化观影需求
国庆档的火热源于影片本身的硬实力。
今年国庆档,十余部影片上映。
从《志愿军:浴血和平》《731》到《刺杀小说家2》《浪浪人生》,从《震耳欲聋》《风林火山》到《三国的星空第一部》,覆盖战争、奇幻、喜剧、动画、现实剧情等多元题材,实现了对全年龄段观众需求的精准覆盖。
历史片《志愿军:浴血和平》以恢弘叙事还原历史,致敬英雄,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喜剧片《浪浪人生》凭借合家欢式的幽默与温情,成为家庭观影的热门选择;动画片《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以创新视角重构经典IP,吸引亲子群体走进影院;奇幻片《刺杀小说家2》延续前作想象力,用视觉奇观打造沉浸体验;剧情片《风林火山》《毕正明的证明》则聚焦现实议题,以细腻叙事引发关注……
最终,《志愿军:浴血和平》《731》《刺杀小说家2》三部影片位列档期票房榜前三位。
值得关注的是,国庆档继续热映的《731》成为众多中小学生与家长的 “国庆必看影片”,展现出历史题材影片对家庭观众的强大吸引力。
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2025年国庆档调查结果显示,国庆档内容供给兼具多元化、高品质特征,档期三大指数及新鲜度得分同比均有明显提升。其中三大指数得分都在85-86分之间,档期观赏性85.1分、思想性85.4分、传播度85.9分,整体表现较为均衡,档期新鲜度为83.0分,较去年同期均有所增长。
档期影片类型丰富、题材多样不仅拉满观众期待,更让“国庆看电影”成为假期与家人朋友共度时光的方式之一。
“电影+”生态形成
小小票根解锁多元消费场景
今年国庆档的热度不止于影院内,更延伸至线下多元消费场景,“电影+”加出了新活力。今年8天双节假期中,“电影+旅游”“电影+美食”“电影+文创” 等创新玩法持续上新,让 “电影” 成为串联消费的重要纽带,释放出巨大的产业融合潜力。
这个国庆假期,“为一部电影奔赴一座城”成为文旅新趋势。
国庆期间,多部热映影片的取景地随之迎来旅游热潮:
《志愿军:浴血和平》热映,取景地江西横峰影视基地假期日均客流量,较去年同期增幅预计达50%以上。《刺杀小说家2》取景地重庆渝中区,假期前3天就已经接待游客565万人次,游客花费超53亿元,同比增长7%。
《浪浪人生》让福建泉州石狮、晋江梧林两大取景地成为游客“寻味闽南”的首选。国庆假期前两天,取景地所在的十里黄金海岸区域吸引12.97万游客,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0%。《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全方位展现了官渡之战,河南郑州中牟县官渡镇国庆假期迎来游客打卡热潮,据悉,官渡桥、曹公垒等遗址遗迹吸引大量游客。
这一热潮的背后,是多部门的协同发力:
国庆前夕,中宣部电影局、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联合主办 “跟着电影去旅游” 推介活动,将影片取景地、故事发生地及影视基地纳入全国旅游线路;北京市文旅局推出12条 “跟着电影去旅游” 主题线路,为爱看电影的游客提供电影取景地打卡指引;全国3000多个铁路客运车站、4200 多组动车组列车,还集中播放影旅主题推介视频,联动铁路旅游专线提供出行支持。
“电影+旅游” 的杠杆效应,成功将影院内的“观影流量”转化为线下的“消费留量”,实现了电影产业与文旅产业的双赢。
此外,小小票根背后还有很多“隐藏福利”——一些地方推出特色化创新,“票根经济”新玩法解锁“游、购、吃、住”全场景。
在浙江,兰溪游埠古镇凭票根享茶点满减,湖州南浔票根优惠权益覆盖全区91家商圈、餐饮店铺和7家影院;在辽宁,户外电影放映与饮食类非遗项目结合,丰富市民夜间文化生活;在内蒙古,“一票多用”互认互惠覆盖主要院线、景区剧院门票、内蒙古足球超级联赛等;在江苏,部分影院推出“电影+民乐表演”“电影+非遗美食”活动,实现“影院赚人气、非遗得传承、观众享实惠”的三赢。
河南、重庆、云南等地还推出凭电影票享酒店住宿折扣等优惠福利,“以点串线”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热情。北京、江苏、福建、湖北、四川、云南等地联动多方资源,推出“电影+美食”促消费补贴。
这些举措让一张小小的电影票根成为“消费通行证”,进一步激发了假期消费热情。
“电影+” 的探索还延伸至文创领域,电影衍生品从“小众周边”升级为“大众消费品”,推动IP价值持续释放。
从年初的《哪吒2》手办脱销,到暑期档《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带动的衍生品热,电影衍生产品的生产、销售产业链日益成型。《中国动画发展报告(2025)》预计,今年动画衍生品市场规模将达6521亿元。动画电影衍生产品持续热销。
中国电影报副总编张晋锋表示,相比单一依靠票房的产业生态,成熟的IP引领的电影产业无疑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链条延伸拓展、消费模式创新升级、综合收入稳步提高。
如何让“电影+”热度持续?
从一张电影票到一条消费链,再到串联多元产业链,中国电影正加速从“票房经济”向“多元消费生态”转型,“电影+”已成为文化消费领域的新景观,也是推动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如何让“电影+”的热度不止于影片上映期,构建可持续的生态体系?张晋锋提出了一个关键词“赋能”——
故事赋能:让取景地成为“故事发源地”,通过持续产出以取景地为背景的好作品,不断引发话题关注,避免“一部电影带火一次,后续无人问津”的短期效应;
数字赋能:探索影视文化旅游与科技的融合机制,例如通过VR、AR技术还原电影场景、打造线上虚拟打卡地,为传统文旅产业注入科技活力;
政策赋能:以持续的政策支持巩固“电影+”融合成果,形成“政策保驾护航、企业市场运作、技术驱动升级”的可持续模式。
“在未来,‘电影+’的生态边界还将继续拓展。”张晋锋说,电影院将从“单一放映场所”升级为“线下文化消费综合体”,提供观影、文创、餐饮、娱乐等多元服务;电影的传播途径也将更加灵活,不再局限于影院,而是通过多渠道触达观众,形成“全场景、全时段” 的电影消费生态。
2025年国庆档的亮眼表现,不仅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次“期中测试”,更预示着 “内容为王、生态为翼”的产业新方向。随着“电影 +”生态的持续完善,中国电影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梅 紫
责编/杜思梦
CONTACT US
转载授权 | 3117342843(微信)
投稿邮箱 | zgdybxmt@qq.com
MORE NEWS
© 中国电影报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